當音樂響起的時候,電影的主人公“Alex”正揹著自己所有的行囊,在廣闊的阿拉斯加森林中穿行。
電影《荒野生存》(Into the Wild)改編自由美國暢銷書作家Jon Krakauer所著的同名傳記小說。
在長達2個半小時的敘事中,導演向我們完整地展現了一位“超級流浪者”如何遵循內心的呼喚,選擇遠離人類文明,在荒野中尋找自我答案的故事。
一幀幀精美的山野圖畫、恰到好處的動人音樂以及其傳遞的價值取向,是不少人為之動容的原因;但同時,不少人對Alex沒有任何戶外經驗和技巧的一腔熱血也頗有微辭。
在現實生活中,主人公Christopher成長於一個典型的美國中產階級家庭。1990年從埃默裡大學的歷史和人類學畢業後,他開始以“Alexander Supertramp“的名號踏上了橫跨四州的野外生存之旅。
在長達2年斷斷續續的冒險中,Chris一直儘可能的使自己遠離現代文明社會,幾乎他所有的補給都來自於最原始的大自然。到了這場冒險的後期,除了生存必要,他幾乎不與任何人接觸。
1992年,Christopher Mccandless的屍體在位於阿拉斯加丹納利國家公園的一輛廢棄巴士中被發現,這一年,他僅僅只有34歲。
拋開所有世人對Chris瀕死體驗的所有猜測,和實用主義者對其作為“戶外小白”的辛辣批判,於此同時我們也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到底是什麼促使人類時不時就會產生一種亟需迴歸自然的渴望?
最開始接觸戶外的契機是什麼呢?可以請你分享一下戶外經歷中的“高光時刻”嗎?
高三的時候我和一個朋友走滇藏線,一路上要麼揹包徒步,要麼沿路搭車。路線中林芝的八一鎮那邊有個地方叫派鎮,我們在那兒住客棧的時候,看到老闆在店裡掛了滿牆雪山攀登的裝備,當時就覺得很感興趣。於是畢業那年我就開始挑戰雪山攀登,第一座嘗試攀登的雪山是6178海拔的玉珠峰。
同年我跟另一個朋友一起去攀巖,那個時候我們都沒有怎麼接觸過攀巖這項運動,僅僅是在YouTube上學習了一些技巧。當時選了一個難度比較大的野攀線路,裝備還是湊錢買的。
第一次開始嘗試往上攀登的時候,我在上面領攀,而她站在下面的溪水中保護我。當我不小心滑墜的瞬間,看到了她的眼神,那種眼神讓我至今記憶猶新。而即便那時她被狠狠地拍到身前的巖壁上,卻還是緊緊拉住繩索,讓我停止墜落。
無論如何,攀巖這項運動都是很誘人的,有著一種危險的吸引力。對於我來說,戶外運動的不確定性讓人更知曉邊界。
在你所有的戶外經歷中,最驚險的一次是什麼?
有一次在勃朗峰帶隊徒步,在瑞士境內翻到義大利的那個埡口,隊員們選擇了相對較難的一條路線。雖然我已經是第八次去了,但是當時還是輕視了這條線路對隊員們的挑戰及當時的天氣變化。
在埡口時我們遇上了暴風雪,路線已經看不清楚了。就在我們停下等待另一位領隊上前探路的時候,同行的一個女孩突然滑墜了一米多,卡在石頭中間。當時的情況十分緊急,我也不知道哪兒來的勁兒,一把就把她拽了上來。
這件事之後,我對“領隊”這個身份思考了很多。登山的時候所有人的命都在你的手上,這使我更加明白了作為一個負責任的領隊有多麼重要。
有沒有想過自己為什麼逐漸開始愛上戶外生活?
在山裡呆久了之後再回到城市,有一種自己需要扮演一個角色的感覺。在野外的時候,思考的很多都和生命本身有關,但在城市裡,大多思考的只是生存而已。
在高山上你會看到一個人的真面目。身處自然之中,尤其是在高海拔的情況下,整個人的身體會處於不舒適的爆發邊緣,這個時候就會“逼”出真實的自己。
我的朋友南門精釀的秋老闆有一段話,同時也能夠表達我的心聲:"Wild Calling對我來說就是Home Calling,小時候父母帶著我在草原上搭帳篷,每年都要在草原住一陣子。我們沒有‘露營’這麼洋氣的名字,我們叫‘耍壩子’。在城市呆久了,有時會忘記自己是山裡的,成都有‘家’,但山裡才是家。"
最開始接觸戶外的契機是什麼呢?
2015年去美國旅行時,朋友安排了一次在優勝美地國家公園的徒步、露營行程,那個時候便在心中埋下了戶外的種子。
三天沒有訊號的日子,給了自己重新關注身邊一切的機會。參與徒步的每個人都在真切地感受岩石、溪水、一草一木的脈動,彼此間更注重交流與合作。那種人和自然連結的能量真的很奇妙和動人,於是很自然地愛上了戶外運動和生活方式。
到目前為止,戶外生活和你之前想象中的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嗎?
1) 戶外生活並不是只有“辛苦”的方式
原來談到徒步、露營,好像還挺挑戰體力的,大家會將其看作是一種運動方式。但接觸到的“Glamping”後發現,這是一種對體力要求相對較低、更享受生活的方式。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這項戶外活動。
2) 戶外活動既可以很獨立,也可以交朋友
我原先認為戶外這件事非常獨立,不管是徒步、露營、滑翔傘……都是很專注在自己個人體驗的活動。但後來發現,你既可以選擇獨立的方式,也能因為這些活動交到很多有意思朋友。在戶外會碰到各種意料外的狀況,而大家的相互合作、交流、幫助,往往能建立起不一樣的革命情感,這是我的意外收穫。
在這麼多年的戶外經歷中,覺得最辛苦和困難的地方是什麼?
很多時候,戶外生活對於我來說不是逃離,而是一種能量的補充。好像戶外沒有讓我覺得特別辛苦困難的事情,自己現在的最大挑戰也不過是好好練好車技,方便去戶外。
我的經歷裡都談不上困難,很多時候其實是心理上過了一道坎。戶外運動、露營都很看“天氣”,看老天爺賞不賞臉。但最開始的時候,可能會因為天氣不完美而心有不甘甚至不開心。
但學飛滑翔傘的時候懂得一個道理:敬畏自然,順應天氣,等風來,不適合的時候享受當下就好。有時候在山頂坐一天也等不到起飛的機會,但在山頂等風這件事本身就足夠美了不是嗎。
同樣的道理,露營時的天氣也可能千變萬化,做好功課的前提下,享受風雨、享受泥土……放肆開心就好。
最開始接觸戶外生活的契機是什麼呢?
我在2003年時候就開始介入到戶外教育行業裡,也就是冬令營、夏令營。帶孩子去徒步露營給他們的體驗感是不一樣的,徒步過程中能走下來全程是需要勇氣和毅力的,能在大自然中去體驗露營也一種生活方式。
現在就露營來說,不僅僅再像是以前那種老派的露營形式了,它體現更多的是一種生活方式。比如這幾年Glamping這種新戶外生活形式,就讓我感覺很新穎。
在這麼多年的戶外徒步經歷中,覺得最辛苦和困難的地方是什麼?
在戶外遇到的困難很多,最重要的就是要用最短的時間去做最正確的判斷抉擇。有一次我們一個20人的團去穿越自然保護區,一共25公里,當時預計在9小時左右完成。
在前進到12公里的時候突降暴雨,當時需要決定是否前行,還是返回。因為雨林穿越看不到天空變化 ,我們在衡量了客戶體驗感和整個團隊的安全之後決定後撤。結果就在30分鐘後,暴雨停了。
其實後來也很擔心說,其他人會覺得這是失誤的決策或怎麼,但團隊的決定就是決定,這次的經歷給我的感受很深。
你認為“深入自然”是一種對現實生活的逃避嗎?
其實對於我來說,是為了減肥哈哈哈,但是同時也喜歡融入到大自然的氛圍中。
在大自然中的每一次堅持和自我挑戰,這些感受是誰都奪不走的。人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生命世界的一員。
在這些問題上,就像世人看哈姆雷特一樣,觀點和答案不盡相同。
對於Christopher Mccandless來說,深入荒野是尋求物質社會以外的答案,是對內心的觀照;但或許對於另一些人來說,這一切無關精神,僅僅是除了去遊樂園之外的另一個選項,又或是一個可以聚集三五好友深度交流的理由,也可以是一場純粹的探險……
但無論如何,自然給我們提供了探尋另一種生活方式的可能,而這樣一種可能性本身就會令人產生無限遐想的空間,最終產生超過實質本身的力量。
所以,當深入自然的時候,你又在尋找什麼呢?
|設計支援:無力設計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