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德國總理默克爾最近突然變得無比感性,12月9日,她發表了26分鐘的演講,期間竟然數次哽咽, 甚至雙手合十,用近乎懇求的口吻求德國人遵守隔離規定。

默克爾這一表現可不像那個世人所熟知的淡定“鐵娘子”,被媒體評價為默克爾執政15年來最感性的一次演講,當然也可能是唯一一次。

因為她在2018年3月當選時,就宣佈自己不再尋求連任,也就是說,她本屆任期會在2021年結束。

但即便如此,默克爾也會成為德國曆史上的在任期間最長的總理,因為下一次德國大選要在2021年10月24日舉行,而德國大選通常需要幾個月時間,這期間默克爾會作為過渡總理任職到21年12月17日,屆時,她必將打破前總理科爾的紀錄(5869天)。

默克爾是一個爭議頗大的政治家,她榮登福布斯“世界上最有權勢的女性”榜首,亦被美國《時代》週刊評為年度風雲人物

有的人讚譽她是“歐洲的良心”,也有的人說她是“黑寡婦”。

有人感激她帶領德國渡過全球金融危機、歐債危機,但也有人對她大開國門接納難民造成的問題極為不滿。

1

1954年,默克爾出生於西德的漢堡市

她的母親赫林德(Herlind)是一名英語老師,父親霍斯特·卡斯納(Horst Kasner)是一名路德教派的牧師。

默克爾生下來沒多久,她父親就帶著全家移居東德老家柏林,這個選擇讓很多人無法理解。

二戰中戰敗的德國在彼時已經被一分為二,美英法三國在西部佔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東部蘇聯佔領區則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

而東德在戰後幾乎淪為廢墟,經濟也不好,有很多人從東德去往西德。

牧師這個職業在東德流失就很嚴重,因為東德提倡無神論,從成立之初就著力減少宗教對新一代的影響。

但接受教會任命的卡斯納,偏偏逆向而行。

默克爾對這個決定不理解,有一次她就忍不住將心底的疑問告訴了父親。父親聽後,只是慈愛地說:“教會不應該沉浸在虛無的世界中,我到這裡來,就是想盡我平生所學,讓宗教能夠與現實結合起來”。

但在東德,牧師的處境非常艱難。父親不受當局的信任和尊敬,默克爾飽嘗人間冷暖,在很小的時候就學會察言觀色,謹言慎行

默克爾在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向她灌輸一種觀念:必須永遠比同齡人更出色

從外形上來說,默克爾是很普通的。她衣著簡樸,不施粉黛,再配上萬年不變的假小子短髮,“女性魅力”這幾個字幾乎和她絕緣

但是在學習上,她卻勁頭十足,是個學霸。

從小默克爾就顯露科學天分,且語言天賦異於常人,讀八年級時,默克爾參加全國俄語競賽,獲選為俄文最佳女學生。兩年後,十年級的默克爾又一舉奪得俄語競賽冠軍。

19歲時,默克爾以滿分的成績從高中畢業,進入萊比錫大學攻讀物理學專業。

默克爾性格沉著嚴謹,非常適合做學術研究,所以在萊比錫大學畢業後,選擇了繼續攻讀量子化學博士學位,並在畢業後進入東德科學院,成為了小有名氣的研究科學家。

20歲那年,默克爾遇到了她的第一任丈夫——烏爾利希·默克爾(Ulrich Merkel)。

二人於1977年結婚,默克爾結婚的時候,只有23歲,那為什麼這麼早結婚呢?

因為當時東德執政黨規定,如果兩人畢業前結婚,就可以分到一塊兒工作,還能分一間房屋。

默克爾很務實,毫不猶豫選擇了結婚,最終如願分到了柏林市中心瑪麗恩大街的一間小屋。

房子是分到了,但二人的婚姻卻只維持了短短四年就結束了

離婚之後,她又和自己的博士研究生導師約阿希姆·紹爾(Joachim Sauer)相愛,這段婚姻從1998年一直持續到了現在。

多年後,默克爾回憶起第一段婚姻時說:“那時人人都結婚,所以我也結婚。今天這話聽起來很蠢,但當時我確實沒有以謹慎的態度去對待婚姻。我對婚姻的真正的意義並沒有瞭解。”

可以看出,年輕的默克爾,務實,入世,隨大流,但事情出現問題的時候,默克爾也絕不會拖泥帶水猶豫不決,她果斷止損,決絕又狠心

不光對待感情是這樣,對待自己的工作和事業,默克爾同樣如此。

2

1989年,矗立了28年的柏林牆轟然倒塌,默克爾的人生軌跡也被悄然改變。

默克爾已經35歲,供職於前途黯淡的東德科研所,對按部就班和相對枯燥的科研生活感到麻木,對未來也感到些許迷茫。

史蒂芬·科內留斯的《默克爾傳》中,這麼描述默克爾當時的心理:在柏林牆即將倒塌之時,默克爾明確知道,身為東德的科研人員,兩德合併後,自己即將落後於西德的同行

社會的劇烈變化,喚醒了默克爾的職業危機和內心潛藏多年的政治野心,她很快辭去了科研所的工作,投奔了當地的民主覺醒黨,開始從政。

初入政壇的默克爾並非一帆風順,她加入的民主覺醒黨雖說只是一個小黨派,但也是人才濟濟,不起眼的她剛開始並沒有得到重用,被分配到的常常是一些到街上發傳單的雜務。

但是沒多久,默克爾的機會就來了。

當時,有一些財團代表來到默克爾所在的黨派訪問,但不巧黨首施努爾不得空,就安排旁邊的默克爾代表自己去會見。

那個時候的默克爾還是一個無名小卒,她覺得自己身份低微,並且沒什麼經驗,自己去不太合適。施努爾對她說,“從現在起你就是民主覺醒黨的新聞發言人了,這下合適了吧。”

對於打雜的默克爾來說,這簡直是天上掉餡餅。

1990年,兩德統一已成定局,東德進行最後一屆議院選舉。

當時,默克爾所在的民主覺醒黨非常幸運地和基督教民主聯盟、德國社會聯盟共同組成了“德國同盟”,以壓倒性的優勢贏得了大選。

最終組建政府內閣時,默克爾憑藉著女性身份,和在民主覺醒黨擔任新聞發言人的短暫經歷,被提拔為了東德最後一屆政府的新聞發言人

這個新身份雖然只持續了短短六個月,但對默克爾來說卻非常重要。

她跟隨總理德梅齊埃出席了很多重要的國際場合,逐漸瞭解了國際政治的基本規則,也見到了許多大名鼎鼎的國家領導人,其中就包括鐵娘子撒切爾夫人。

半年之後,時任西德總理科爾已經完成了德國統一,他也因此載入史冊,成為德國的“統一之父”

德國統一之後,一路順風順水的默克爾一心撲在政治上面,開始準備參選德國聯邦議會的議員。她擊敗了競爭對手,成為了德國政壇上罕見的女議員,這下成功引起了科爾的注意。

乍一看這個決定很草率,但科爾有自己的打算。

因為婦女兒童部部長聽起來職位高,但並沒有多少實權,但默克爾是女性,又是東德出身,給她這麼一個位置,能彰顯科爾自己開放、多元和包容的執政形象,何樂不為呢?

在這個位子上,默克爾做得很不錯,四年任期過後,科爾又提拔她為環境部部長。1998年,經科爾推舉,她又順利當上了基民盟總書記。

有人給她取了一個綽號,“科爾的小姑娘”,意思是她上位主要依靠科爾的私人關係。

在科爾的多年栽培下,默克爾從新人變成了老手。

就在她準備進一步大展宏圖的時候,她所在的黨派基民盟卻遭遇了重大挫折。

首先是1998年的德國大選年,科爾領導的基民盟,輸給了施羅德領導的社民黨,結束了長達16年的總理任期,淪為在野黨。

次年,默克爾所在的基民盟又遭到了致命一擊,被爆出政治獻金醜聞。科爾承認在其任期內收受非法政治獻金數百萬馬克,基民盟信用跌到谷底,內部開始四分五裂。

默克爾自然難逃干係,所有人都等著看她垮臺。

但就在案件白熱化時,一向低調的默克爾,卻主動聯絡《法蘭克福匯報》主編,將一篇措辭謹慎、批評科爾的文章發了過去。

這篇題為《科爾是黨的害群之馬》的文章,公然討伐科爾並呼籲黨員與科爾劃清界限,她在文章中寫道:

科爾的確創造了一個輝煌的時代,但已是過去式,因循守舊沒有出路,新一代要創造出新一代的東西,基民盟必須儘快走出科爾的陰影……

這篇文章,瞬間將“獻金醜聞”推向了高潮,公眾與黨內高層一片譁然,科爾被迅速孤立。

科爾做夢也沒有想到,這個自己一手提攜起來的姑娘,居然成了他政治生涯的終結者。默克爾對恩人反戈一擊的背叛行為,讓很多人至今無法釋懷。

2002年,默克爾帶著基民盟主席頭銜,參加了總理競選,輸給了施羅德,僅當選議會黨團主席。2005年,她再次衝頂,終於成功當選德國總理。

花了8年時間,默克爾最終洗淨了基民盟“獻金醜聞”的汙點,再次從在野黨變成執政黨。

從1989年開始投身政治,到成為德國總理,默克爾16年裡完成了其他政客奮鬥一生都未必能實現的目標

默克爾的升遷之路,多少有點運氣的成分。

但執政之後,四次連任德國總理,靠的就是她的個人實力了。

3

默克爾就任總理之後,馬上在德國推行了一系列相關政策:下調個人所得稅,實施緊縮的財政政策,削減了企業的醫保繳費。

她執政時,整個歐洲都陷入經濟危機,德國的經濟卻不降反升,竟一舉成為歐洲領跑者。

這次機遇也讓德國經濟在歐洲中一騎絕塵,保持了穩步增長,政府財政出現了盈餘,這也是為什麼默克爾能夠有足夠底氣去指責深陷債務危機的南歐各國,尤其是以葡萄牙、義大利、希臘、西班牙為首的“歐豬四國”(四國首字母剛好組成PIGS),甚至要求這些國家推行財政“緊縮”政策。

對外關係上,默克爾始終小心翼翼在歐洲、美國之間周旋,並想方設法處理好和俄羅斯之間的和平關係。

她的政策謹慎而務實,客觀上來說,默克爾的確發揮了作為歐盟重要領導人的作用,穩定了長期在“風雨飄搖”中的歐盟局勢,讓歐盟得到了喘息之機。

川普上臺後,因為不滿於美德間600多億的貿易逆差,因此頻頻對德發難,甚至要威脅減少駐德美軍(德國:還有這好事?)。

但默克爾始終都沒放棄改善美德關係的機會,只是特朗普太一意孤行了,在數次和特朗普會晤中,雙方都處在尷尬冷硬的氣氛中,默克爾屢次嘗試和特朗普對話協商,最終大多草草了事。

對於默克爾的執政,一些媒體將其稱為“歐洲祖母”。

理由是:默克爾讓德國重新站上了國際舞臺,在面對普京領導的俄羅斯可以態度強硬的展開對話,對於美國特朗普政府的咄咄逼人,也能不卑不亢的運用外交智慧,最大程度捍衛自己的原則和增強德國的國際影響力。

這話也算中肯。

可就在2015年,默克爾做出了一項“驚人”的決策,一時間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

自從2010年後中東多國爆發“顏色革命”以及歐美對利比亞開戰,使區域陷入動盪後,海量的難民如潮水一般湧入歐洲尋求庇護。

可弔詭的是,默克爾所在的基民盟在政治立場上屬於中間偏右的黨派,傾向保守、傳統,對待外來移民的態度總體偏消極。

默克爾本人在2015年9月之前對待難民也是偏強硬的:不符合庇護條件的難民不得入境。

可是,同年9月2日,來自敘利亞的3歲小難民艾蘭·科迪在和家人偷渡時,不幸溺水而死,這張遺體被海浪衝上土耳其海灘的擺拍照片,一下子引發了全球輿論的關注和聲討。

面對壓力,默克爾在9月4日態度來了個180度大轉變,她宣佈設上限地接納難民,並說出了那句後來備受爭議的 “我們能做到”(德語“Wir schaffen das”),於是,滯留在匈牙利和奧地利邊境的數十萬難民如潮水般湧入德國。

不僅如此,默克爾還頒佈政策,給予來德的難民們優厚的待遇。

以德國巴伐利亞州為例,每個難民只要完成身份登記手續,即可以免費獲得住所,此外還能每月領取300歐元(約合2400元人民幣)的零花錢;未成年人根據年齡不同,零花錢從211歐元到269歐元不等。

這種政策不僅讓敘利亞、伊拉克這些本身處在戰亂國家的難民如餓虎撲食般向德國進發,甚至引起了埃及、索馬利亞、突尼西亞等非戰亂國家的人部分好吃懶做者的覬覦。

這些人並非是難民,只是單純貪圖德國的福利而已,甚至其中還有ISIS的潛伏分子,他們的目的就是要在歐洲中心四處開花。

從2015年開始,德國的犯罪率飆升,恐怖襲擊接二連三,許多僅有數百人的德國小鎮竟突然出現上千人的難民,犯罪率在半年時間內超過了之前幾十年的總和。

(來自非洲的難民在德國抗議)

更要命的是,德國在接收了海量難民的同時,卻缺乏充分準備和後續管理工作的接納難民政策,導致了嚴重的後果。

在2016年12月19日的柏林,一名突尼西亞人在柏林聖誕市場製造的恐怖襲擊造成12人死亡、57人受傷。

起因是該男子的庇護申請被拒,被判遣返,可是遣返政策卻遲遲沒落實。這個突尼西亞人懷恨在心,就搞了一次恐怖襲擊。

類似的情況並不只發生過一次,不少犯罪的難民事後都被發現他們曾申請庇護被拒,卻因德方管理不力,而滯留在德國。

更可怕的是,這些難民大多數都和德國文化格格不入,拒絕融入,許多人拒絕學習德語,甚至英語也不會說,他們迅速聚集起自己的小圈子,成了一個社會不穩定因素,周圍的當地居民深受其繞,甚至被迫搬走。

隨著難民問題愈演愈烈,德國各界甚至包括基民盟內部人士都有不滿,但默克爾始終下不了決心在難民問題上恢復強硬,這讓基民盟在2017年的德國聯邦議院大選中失去不少選票,創下了近70年以來最低的得票率(32.9%)。

同時,也使得高調反對難民而著稱的右翼民粹主義政黨——德國選擇黨(AfD)迅速崛起。在該屆大選中,德國選擇黨(AfD)贏得了12.6%,首次進入了聯邦議院。

實際上,默克爾只要是涉及到民意情緒,往往就會陷入到巨大的搖擺和糾結中,這源自於當年她在和施羅德競選時候的經歷。

她曾在2005年前發表過一篇題為《施羅德並不代表所有德國人》的文章,其內容表達了對伊拉克戰爭的支援,主要也是為了和施羅德反對伊戰唱反調,結果讓她差一點點就輸給施羅德。

從此,默克爾下定了這樣的決心:“人民以後要我怎樣,我就怎樣。”

她當環境部長時,一直都是力挺核電發展,想方設法讓狀態較好的核電站運營到2036年後。

可是,在她就任總理後,她發現在2007年時,70%的德國民眾都支援立刻全面棄核,加上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站危機後,德國國內的恐核電情緒達到高潮。

於是,默克爾馬上表示不再支援核電,德國將在2022年棄核。贏得了一大波的民眾支援。

有媒體批評默克爾是輿論投機者,此言不假,默克爾所做的許多政策並非出自本意,有時候為了迎合民意,決策甚至可能兩頭都不討好。

難民問題就是典型,民意在這個問題上的撕裂,默克爾的猶豫,讓她的支援率一直平穩下滑。

在這次疫情中,默克爾的處理還算得當,民眾支援率有一定回升,但即使如此,她依然反覆聲稱,不再參選下一屆總理競選。

或許她心裡也明白,民意的撕裂背後必然是政治的分裂,德國右翼政黨的呼聲越來越高,總理再幹下去,可能反而一世英名毀於一旦。

只是,默克爾都不行,還有比她更適合德國的領導人嗎?

失去了默克爾的德國,下一步將走向何方呢?

(德國反對默克爾的民眾)

參考資料:

大英百科全書:Angela-Merkel

南方人物週刊:默克爾的征途,晚節不保還是功成身退?

血鑽故事編輯部:這才是德國總理的真面目

歷史調研室:隱匿16年,德國女總理的上位之路

9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奮鬥者的榜樣,金一南老師,他是怎樣發出燦爛光芒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