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評價方法
①技術開發是一個在眾多因素影響下的複雜過程,自始至終都貫穿著評價活動。
在專案立項、目標擬定、原理構思、方案設計、研製、試驗以及成果鑑定的各個環節,都需要從價值角度審視技術活動,都應考慮由於採用或者限制某項技術而引起的社會後果,以便從中選擇適當的技術方案。
隨著技術發展速度的加快和技術系統功能的拓展,技術評價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成為決策科學或政策科學的重要內容。
②技術評價是對技術是否可能、可行的真理性評價,以及技術是否合意、正當的價值性評價。
一般地說,技術評價過程中體現出如下特點:
a.全面性。
在技術評價過程中,應把技術物件置於社會大系統之中,不僅要評價技術內部的關係,而且還要綜合評價技術在經濟、政治、心理、生態等方面的多重效應。
既要重視技術所帶來的利益,又要關注它所造成的消極影響。
b.有序性。
應沿著技術效應衍生鏈條延伸的方向,從技術的直接後果追蹤到“後果的後果”等多級效應。
c.跨學科性。
技術評價涉及技術應用的廣泛社會後果和政策選擇等學科領域。
因此,應有多學科領域的專家參加,對技術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立體式評判。
d.客觀性。
技術評價應努力擺脫有關利益集團的影響,做到以科學分析為依據,以總體利益為目標,以便得出客觀公正的結論。
e.質疑性。
技術評價的實質在於對技術後果進行質疑和批判,充分預測可能產生的且不易預料的負效應,充分估計這些負效應能否消除以及為其所應付出的代價,以便在較為可靠的預測分析基礎上進行選擇,對全人類及其子孫後代負責。
④技術評價內容龐雜,評價方法眾多。
其中,
既有定性的評價,也有定量的評價;既有直接的評價,也有間接的評價;既有總體的評價,也有部分的評價;等等。
在實際的評價活動中,技術評價的具體方法有上百種之多。
從方法論角度看,運用這些方法的一般程式可分為四個階段:
a.準備資料階段全面細緻地掌握關於評價物件的翔實的、可靠的資料,為整個評價工作的順利進行打好基礎,保證評價結論的可信度。
評價的基礎資料至少應該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評價物件自身的有關資料,如技術專案的目的、內容等;
二是有關評價物件的背景資料,如可與該項技術進行對比的技術資料,與該項技術發展有關的背景技術資料,與該項技術應用有關的社會、經濟、環境、資源方面的資料等。
b.分析影響階段這是技術評價的關鍵環節。
應全面搜尋該項技術可能帶來的影響,包括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等。
認真分析這些影響的性質、內容、程度、規模,把握它們同該項技術的因果聯絡及其相關程度,判斷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等。
從各種消極影響中找出非容忍性影響,並對其影響的條件、程度、範圍、發生的機率或頻率,以及與該項技術的相關程度,作出準確的判斷。
c.制定對策階段應積極醞釀和制定技術對策,以克服、避免或減輕非容忍性影響。
如果非容忍性影響與該項技術的聯絡不是必然的、直接的,或相關程度較弱,就可對該項技術所設定的技術目標作出適當調整,並在技術原理的構思、技術方案的設計等環節上努力消除或減輕這種影響。
如果非容忍性影響相當嚴重,與原來設定的技術目標相關程度又很強,即使對原定目標加以調整也難以消除,那就應當考慮重新設定技術目標。
d.綜合評價階段應對該項技術的全部影響作出系統分析,權衡利弊,並同其他技術形態進行充分對比,以給出關於該項技術開發的總體評價。
不難看出,技術評價的重點已不再是技術本身,而是技術的社會效應或價值。
在這裡,價值觀念、價值準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