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小時候也是這麼吃飯長大的!”
長輩口中類似這樣的話,大家多多少少都聽過。這句話的潛臺詞是:以前那麼吃能長大,說明是對的,現在這樣吃當然也沒問題。
真的是這樣嗎?
說個我自己幼兒園時的事,有次去爺爺奶奶家吃飯,我真的太餓了,看見廚房有做好的菜,忍不住吃了一根,後來被爺爺狠狠地打了手心說沒規矩。那以後每次去爺爺奶奶家吃飯都是戰戰兢兢、生怕哪裡不對又捱打。然而不敢吃的後果就是經常剩飯,免不了又因為浪費糧食而捱打……
當我問起身邊人時,發現按照“小時候那麼吃飯”長大的她們,好像也並不是“沒問題”的,甚至有一些關於飲食的回憶還很慘痛……
不吃東西要捱打@閒了閒了r:小時候最討厭吃掛麵,偏偏爸媽經常做,不吃就要捱揍。記得有一次吃的時候跟吃藥一樣,不敢嚼就嚥了!
@暮色流年:一大碗的稀飯,而且也沒啥配菜,每次都沒吃完。有次放在桌上不管去了幼兒園,後來被家長從學校打回家了。
@生活終歸不是我想的那樣:有次吃麵條,我不高興吃想吃米飯。被我爸用筷子狠狠打頭,讓我出去站著。那時候是平房,不知道為什麼院子裡的蝙蝠飛得很低,我很害怕。
@蘑蘑菇菇:我小時候因為不吃飯每天挨三頓打,吃飯是我最痛苦的事情。現在想來是因為家人給太多了,我根本吃不下。想辦法倒廁所裡堵了被打,倒樓下去被一樓的婆婆告狀又被打……
@小o0圈圈:小時候不吃肥肉,因為吃到嘴裡吞嚥的時候就覺得嗓子眼癢的很,為此捱了很多打。最後我為了生存下來直接吃肥肉。
被迫吃東西@Reo_是榮兒啊:小時候被逼著吃青菜,嚼不爛噁心吐出來還被罵故意的,哎。
@小油桃也是小小尤:我不愛吃薑,我媽非逼著我吃。姜剁碎炒菜,每次吃著吃著就一塊姜,吐出來我媽還要說我……三十多年了,這種逼迫依然沒有改變,我恨姜!
@restillazhang:我不能吃蒜類的,吃了會幹嘔。上幼兒園的時間我和老師報告,老師一定要我吃,結果我吃吐了……這個印象特別深刻。
@祖上是太后:小時候吃飯的挫敗感我一輩子都會記得。為了讓飯涼慢些我吃到熱飯,爸媽會盛一大碗我根本吃不掉的飯。雖然是為我好,但是就讓我一直覺得每次都剩飯,我吃飯不行,感覺很糟糕。後來才知道是怎麼回事!
@清月凝心:在幼兒園,一個人四個餃子,我吃不完剩了倆,阿姨一直讓我在飯廳坐到別的小朋友睡著,我對著倆餃子哭……所以現在我娃吃飯不想吃就算了,再不讓他跟我一樣看著飯哭。
@玉米粒粒兒:五六歲的時候我媽清水煮了掛麵,放了點鹽和香油就讓我吃,我不吃罵我逼我吃。我哭著吃了幾口,因為難吃噁心要反胃還得硬憋回去。導致現在討厭掛麵和香油, 內心也是討厭我媽從小就這樣對我。
批評恐嚇@小米粥熱騰騰:小時候看到不喜歡吃的菜,我媽都會說吞下去又不會把你毒死,就這樣默默地不敢咬直接閉眼吞下去。
@假裝DE幸福:小時候每次我奶奶都給我盛一大碗,吃半碗吃不下說必須吃,不吃頭割下來從脖子灌進去。關鍵當時條件也不怎麼好,只能湯泡飯,逼著自己嚥進去。所以我現在胃口很大,但腸胃很不好……
@程小丸子:小時候我媽經常在飯桌上批評我,經常一邊吃飯一遍掉眼淚,導致我6、7歲的時候就經常胃疼,而且不喜歡吃肉。長這麼大也還是不喜歡吃肉!現在有了孩子,堅決不在飯桌上批評孩子!
@小子27:小時候經常在爺爺奶奶家吃飯,不愛吃飯總被爺爺嚇唬,說不吃飯就要被剃光頭髮送到尼姑庵裡去。小時候很羨慕別的小女孩長頭髮,短頭髮的我每次一聽就使勁哭,然後哭著猛吃就心口痛噎著。長大了吃飯吃快點就會心口痛。
偷偷藏、偷偷扔@寧小西:小時候不喜歡吃瘦肉也不喜歡午睡。幼兒園午飯把大塊肉藏口袋裡,午睡的時候分給小夥伴們吃。現在都還記得躲在被窩裡一絲絲撕著分肉的場景。
@瀟然0521201712:小時候去姥姥家吃飯,零食吃太多結果饅頭吃不下。又不敢說,就偷偷裝口袋裡,走的時候扔在路上。結果姥姥出去溜達發現了,扔的距離姥姥家太近了,真不知道小時候腦子裡怎麼想的。
@琨琨z:吃飯是我童年非常痛苦的事,吃完一碗外婆給我一元錢但我還是不想吃。外婆甚至端到學校讓我吃,再大一點的時候奶奶帶我,我還沒吃完她就打牌去了,我就偷偷用報紙裝好飯帶出去扔掉,有一次還被抓了個正著。
@Headblow:小時候不愛吃飯,會趁我爸媽去廚房收拾的時候找個塑膠袋把剩飯裝起來,塞到我媽梳妝檯後面。被發現了以後一頓打因為攢的太多太久好多都長毛了……
@然而我最喜歡吃肉:小時候挑食太嚴重了,幼兒園一週5頓午飯有4頓我都不愛吃。不吃會被老師罵,我就把剩飯倒進小書包的口袋。有一次吃菠菜雞蛋湯和麵餅,我喝了一些湯後把裡面的菜和餅倒進書包,奶奶下午接我放學,發現我的書包在滴油……
一些愉快的分享@一朵花花田:小時候我媽總是會變著法子炒出搭配豐富的菜,然後告訴我豆腐是磚塊,芹菜是房梁,胡蘿蔔片和土豆片會是美麗的瓷磚,想不想在肚子裡搭建一座美麗的宮殿?那就趕緊拿起筷子開動吧。宮殿建完不要忘記要有小橋流水(其實就是要喝粥)哈哈,到現在我還記得呢!
@陸曉魚:小時候吃飯的確是快樂的,尤其是回鄉下的時候,圍著外婆舅媽嬸嬸們的大鍋,邊炒邊吃,炒好我喜歡吃的菜不忙上桌先給我開小灶。
@liwen66:小時候吃飯還蠻快樂的,飯菜特別香。媽媽做的芋頭飯,南瓜飯,香菇魷魚豬腳,蓮藕排骨湯,豌豆湯,剝皮魚。爸爸做的雞蛋麵餅,南瓜盅,薏米糖水,番薯糖水都特別香特別好吃。我現在想做來吃都做不出那個味道,如果想吃了就回孃家。
@曦媽和曦寶:我小時候不愛吃青菜湯,我媽就說你看這個根就像荷花,葉子就像荷葉,杆就像小船,我覺得還挺有趣的。為了讓我吃雞翅,他們說吃了會飛,吃了好多次之後我問怎麼還不會飛,他們說吃夠一百個。我小時候是飯渣,也有不愉快,但是這些小事讓我覺得家人還挺用心的。
@反方向的鐘Vivid:以前小時候的生活都是追求簡單的快樂,記得外婆總是把最好的留給我。當每次能吃上一碗熱騰騰的青菜+雞蛋+面,就能樂開花了……尤其是在冬天,這是我記憶中兒時最溫暖的味道,因為除了消除本能的飢餓感,我還深切地感知到美食可以傳遞愛……
強迫孩子吃不喜歡的食物,用規矩、打罵、恐嚇、責備來否定孩子的行為,讓孩子帶著恐懼、怨恨,含著淚水吃飯,往往都會帶來很痛苦的回憶。
而讚美孩子、鼓勵吃不喜歡的食物、放手讓孩子自己吃、和樂融融的餐桌氛圍,則會帶來美好的食物記憶。
誰說食物就僅僅是為了填飽肚子呢?雖然我們這一代未必享受到“美味童年”,但可以讓自己的孩子快樂吃飯,讓他們長大後在和自己的孩子談論起童年吃飯時,面帶微笑,心中湧動著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