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讀書?
從識字開始,你說過或是聽過很多次這句話,得到的答案也不盡相同。
有人認為讀書能提升自我,增長知識開闊視野,表達能力也會大大提升;有人認為讀書能帶來一些現實利益,獲得一份工作,收到別人的尊重。
在知乎上一個超 16 萬人關注,獲得1 億瀏覽量的問題「經常看書的人和不看書的人有什麼區別?」中,知友們的回答給「為什麼要讀書?」這個問題提供了各方面的解題思路。
1
不同的表達方式
你的樂趣,我的樂趣,好像不一樣
答主: 於遊(7700+ 贊同)
讀到《天龍八部》裡面阿朱阿紫的時候,我覺得,不就是個隨隨便便的名字嘛。
朋友:哇,金庸真是個厲害的人,有個成語叫惡紫奪朱,結合到情節來看,這兩個名字還真是取得有意思!
讀書的趣味,有明顯的差距。
我聽到「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的時候」,會覺得:「嗯,中國風,美。」
朋友:「古代燒窯技術落後,無法控制溼度,天青色這種美麗的色彩需要等到難得的細雨天氣才能燒出,這句『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實在是太美了!」
聽歌的趣味,又有明顯的差距。
我看到《盜夢空間》結局的時候,會想:「嗯,陀螺應該沒停,但是不對啊,搖搖晃晃又像要停的樣子,到底停是沒停啊。」
朋友:所有聽覺視覺觸覺,最後不都是以腦電波的形式進入大腦中嗎,夢裡的所有感受,不也是腦電波嗎,他(主角)本就是個造夢高手,本就分不清楚這是現實還是夢境,所以只要活得快樂,陀螺是停還是沒停還重要嗎?這結局真是太有意思了!
看電影的趣味,同樣有明顯的差距。
相同的食物,不同的味道
答主:槐棠(1700+ 贊同)
父子二人飲茶,兒問:「為什麼要我讀書?」
父答:「我這麼跟你說吧,你讀了書,喝這茶時就會說:『此茶湯色澄紅透亮,氣味幽香如蘭,口感飽滿純正,圓潤如詩,回味甘醇,齒頰留芳,韻味十足,頓覺如夢似幻,彷彿天上人間,真乃茶中極品!』」
而如果你沒有讀書,你就會說:「臥槽!茶不賴啊!」
萬物皆可成詩,卻不一定是好詩
答主:ying(2600+ 贊同)
雖同為奉系將領,張學良和張宗昌兩人還是有區別的
張學良詩歌鑑賞
《遊華山感懷》(1935 年秋)
極目長城東眺望,江山依舊主人非。
深仇積憤當須雪,披甲還鄉奏凱歸。
《贈夫人于鳳至》
卿名鳳至不一般,鳳至落到鳳凰山。
深山古剎多梵語,別有天地非人間。
《無題》
萬里碧空孤影遠,故人行程路漫漫。
少年鬢髮漸漸老,唯有春風今又還。
張宗昌詩歌鑑賞
《俺也寫個大風歌》
大炮開兮轟他娘,威加海內兮回家鄉。
數英雄兮張宗昌,安得巨鯨兮吞扶桑。
《天上閃電》
忽見天上一火鏈,好像玉皇要抽菸。
如果玉皇不抽菸,為何又是一火鏈。
《遊泰山》
遠看泰山黑糊糊,上頭細來下頭粗。
如把泰山倒過來,下頭細來上頭粗。
2
不同的氣質與眼界
女神是如何養成的?
答主:臨岸花苒(2 萬+ 贊同)
我的大學宿舍,就有這樣一對極端。
不看書的經常會在微博上看到某一句話後(例如:斯人若彩虹,玲瓏骰子安紅豆,所愛隔山海等等),視若珍寶並不分場合地拿出來用。
而經常看書的那個,無需拾人牙慧,談吐優雅,雖從不彰顯自己卻極為致命,被我們奉為女神。
常讀書的那個,無論你聊什麼,她都能順利接梗。就算此刻接不了,她也會很認真地聽你講,表現出強烈的興趣並接受你的推薦。
過個幾天,她就可以跟你分享她讀完你推薦的書後的感受。跟她聊天就是一種享受!
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更何況眼前這個腹有詩書的女子還是系花。
與君初相識,猶如故人歸
答主(6200+ 贊同)
從小喜歡詩詞,大學學了漢語言文學。
大學第一天,在新生活動中看到同專業的一位男同學,長相干淨,並不很驚豔,在嘈雜的人群中安靜地站著。
我看著他,忽然有了一種很奇怪的、說不出的感覺。他身上有一種氣場,讓人覺得很疏離,卻又不鋒利,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後來知道,他喜讀古文,從小學書法,寫得一手漂亮的字,古典積蘊深。
這大概就是「腹有詩書氣自華」吧。無關容貌,而是自身由內而外散發出的氣場。
或許你自己感覺不到,但是身邊的人一定會有感覺。你讀過的書,都融進了你的骨子裡,它們使你一點一點地成為現在的自己。
後來,我明白了初見那天那種奇怪的感覺是什麼——
與君初相識,猶如故人歸。
跨越時代的視角
答主:呆萌萌 0614(5700+ 贊同)
前幾天看《奇葩⼤會》,有個⼈是做關於死亡體驗的。
⾼曉松問他:「是什麼樣的⼈最怕死?是今⽣吃盡了苦的⼈還是享受過的⼈?」
他說:「活得盡興的⼈最不怕死。」
可是,我們普通⼈,很難真正地去體會各種各樣的⼈⽣。
⽽讀書是很好的⼀種⽅式,透過⽂字的⼒量,帶領我們隨意進⼊不同的時代,看⼀個時代從建⽴到繁榮再到衰敗,感受不同⼈物⽣活在不同時代的模樣。
我們都熟悉這句話:「讀史使⼈明智,讀詩使⼈靈秀,數學使⼈周密,科學使⼈深刻,倫理學使⼈莊 重,邏輯修辭使⼈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真正有學問的⼈舉⼿投⾜之間,⾃有⼀股書卷⽓。不讀書的⼈,是裝不出這份⽓質的。
保持溫暖,保持溫和
答主:櫻桃小番茄(4000+ 贊同)
經常看書,可以變得更加有溫度
形容一個人有溫度時,我們通常喜歡用熱血、溫暖、溫柔、溫和這類詞。他們有一個共性:見過人性的醜陋,明白生活的殘酷,仍然熱愛生活,善待周圍一切。
很多小夥伴都說書讀得多了,經歷得多了,會變得世冷。但不盡然,看書有時候也是認識自己的一個過程。
《朗讀者》裡有一期是許淵衝大師,讓人印象非常深刻。
「書銷中外百餘本,詩譯英法唯一人」。
在許淵衝老先生的名片上印有兩行醒目的介紹,大致概括了這位鮐背老人的學術造詣和文化影響力。
他畢生致力於中西文化互譯工作,已經在國內外出版中、英、法文著作一百二十多部。這其中中國古代詩詞幾乎佔到了一半。
老人家,96 歲高齡了,講起自己翻譯的第一首詩,是因為喜歡一個女同學時,露出了調皮可愛的笑容
臉上有著孩童般的天真,和初戀時對愛情的美好憧憬。
現場朗誦林徽因悼念徐志摩的《別丟掉》,說到這首歌的背景:
林徽因當年寫給坐飛機意外逝世的徐志摩,林徽因去徐志摩的故鄉,看著那裡的房子、天空依然一樣,只是斯人已逝,心中無限感傷寫下這首《別丟掉》。
說到動容的地方,老人依舊熱淚盈眶。
講到自己熱愛的翻譯事業時,依舊充滿熱情,還給自己定了個「小目標」:100 歲前翻譯完莎士比亞的所有作品。
先生說:生命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記住了多少日子,要讓你的每一天,都值得記憶。
從他通紅的雙眼,哽咽的話語當中,感受到了那份對生活、事業的熱愛。耄耋之年,仍抱有一顆赤子之心。
熱淚盈眶是心還很年輕的標誌,老先生懂得尋找生活和生命中的樂趣,很了不起。
在這個浮華的世界,閱讀讓冰冷的文字有了充沛情感。時光帶走了歲月,卻留下了最真摯的情懷。
楊絳先生曾說:年輕的時候以為不讀書不足以瞭解人生,直到後來才發現,如果不瞭解人生,是讀不懂書的。
書雖然不能幫你解決所有的問題,卻能給你一個更好的視角,讀書到了最後,是為了讓我們更寬容地去面對這個世界有多複雜,讀書正是為了遇到更好的自己。
找到好的書,我們都可以變成眼裡有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