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本月中旬

當我們大部分人都在家中、宿舍裡

享受著安逸時光的時候

美國阿拉斯加州紐托克鎮的居民

卻都在準備撤離

因為養育了他們幾十年的Newtok

已經快要消失不見了

由於凍土融化

Newtok的木板路系統遭到破壞

村莊的各個地區不斷遭受海水攻擊

原本平坦的路面由於海水侵蝕

現在變得泥濘不已

飽受氣候變化折磨的

400多名當地居民

早在2003年就投票決定

遷往10多公里外的高地

“生我養我的家鄉離我遠去了”

當地的一位居民傷心地說

“它現在就像一個小島

我們再也無法去任何地方了”

搬房遷墓移學校

由於氣候暖化,阿拉斯加正在經歷氣溫異常、海水上升侵蝕濱海地段的危機。

本月,Newtok354個居民正在打包,準備把學校和機場都搬到10多公里外的Mertarvik。

因為上升的海水已佔據他們的土地,高溫也把他們住屋底下的凍土層融化,他們非搬不可。

為了決定誰先搬到新村,村民委員在房屋管理局協會的幫助下制定標準、對居民的申請進行了評分。

居住在受侵蝕的河岸附近、洪水氾濫地區或與黑黴菌競爭的紐托克居民往往會受到優先考慮。

離開家鄉,更多人是不捨。

26歲的邁克爾·費爾班克斯(Michael Fairbanks)說:“我不想離開,我在這裡生活了26年了。”

但是不搬離,等待他們的就只有死亡。

大自然已經聽不到人類的任何吶喊。在她面前,我們是如此的渺小。

貝蒂娜·查爾斯(Albertina Charles)說:“如果沒有侵蝕、沒有洪水、永久凍土不融化,該多好。”

她說:“實際上,我們回不去了。”

10月12日,船隻在Newtok裝船,駛向Mertarvik。

Mertarvik現在包括21棟房屋,一個疏散中心,一個駁船著陸場,一座發電廠和一條空中著陸帶。

該地區計劃在2023年前幫助Newtok小鎮全體居民搬遷到這裡。

它快要消失了

Newtok位於阿拉斯加州西南部沿海。

它本是名不見經傳的彈丸之地,現在卻成為全世界人民目光的聚集之地,因為它快要消失了。

30多年前,這裡還是一個欣欣向榮的地方。

那時候全球氣候變暖還沒有波及到Newtok,居民們在這裡安居樂業,享受著不被外界打擾的日子。

大約2000年的時候,這一切悄悄地發生了變化。

隨著氣候變暖、海水溫暖上升,長年沉睡於此的冰凍層開始融化。

不僅如此,海上的浮冰形成的時間也一年比一年晚。由於這裡秋季常受到暴風雨的襲擊,沒有了浮冰的保護,海岸侵蝕的問題日益嚴重。

也是由於嚴重的侵蝕現象,Newtok被硬生生地割了一座小島。

現在的俯瞰圖

近年來,Newtok常常受到洪水襲擊。

由於地勢低於海平面,它現在開始慢慢下沉。大概過不了幾年,這裡就會完全消失。

逼不得已之下,人們想出了“舉鎮搬遷”這個做法。

由此,Newtok居民成為了美國第一批“氣候變遷難民”。

還會有越來越多的Newtok

同樣遭受氣候變化之苦的還有Napakiak,該地位於紐托克以東92英里處。

目前,居住在納帕基亞克(Napakiak)的350人正在從庫斯科維姆河(Kuskokwim River)撤退,將房屋和其他財產從侵蝕的河岸逐一搬回。

這是他們第二次進行搬遷了。

蘇格蘭散文家暨詩人Kathleen Jamie在《浮上表面》(Surfacing)中,敘述了她2014年拜訪那帕其亞克有著700人口的海岸小鎮Quinhagak的故事。

這海岸小鎮居民多數是尤匹克族原住民(Yupiks)。

早五年,因為白令海海水上升到他們住家附近,於是他們邀請蘇格蘭亞伯丁大學(University of Aberdeen)考古學教授Rick Knecht 前去指導他們搶修被海水浸泡過的文物。

Kathleen Jamie說,這裡被海水侵蝕得很嚴重。

聯邦政府先前的「全國氣候評估」報告指出,在本世紀中葉之前,全美國將有4940萬戶的住屋離海岸線越來越近。

另外,海水和暴風雨可能摧毀上百億元財產。

地處海平面以下的地區的消失,不僅僅是一種遺憾,作為一個警示,它的消失意味著將來還會有更多的災難!

屆時,災難片裡的情節或許會成為現實。

“這是一場與時間的不間斷競賽,” 一位市議會成員說:“誰知道未來十年我們將面對什麼。”

人類需要地球需要自然

“我不需要你,但你卻生生世世離不開我。”

在地球面前,人類永遠是渺小的。

你不保護它,它也不會給予你保護。

被譽為地球之肺的亞馬遜雨林動植物種類繁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雨林之一。

今年8月份,一場持續燃燒了21天的大火在亞馬遜雨林裡蔓延。

滾滾濃煙讓雨林附近的城市變成了黑夜,甚至導致了某些地區大面積停電。

同樣是今年夏天。

從俄羅斯到阿拉斯加州再到格陵蘭島,北極圈穿過的地區幾乎都因為破紀錄的高溫而出現山火。

我們為了利益、為了發展經濟,不惜犧牲自然。

根本沒有意識到,自然不需要我們,我們卻離不開自然。

我原本以為“互相傷害”只是一句玩鬧話,但是用來形容我們和大自然的關係,卻是最恰當不過了。

當我們傷害它,我們也會被傷害,我們所做的一切,它會以同樣的方式還回來。

沒錯,它就是這麼剛。

而當我們愛護它、保護它的時候,它又會給我們更多的饋贈!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那個76歲的老人,親手殺了44歲啃老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