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是明朝中期時的一位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是陽明心學的創始人,他所建立的陽明心學,風靡海內外,一直影響至今。
王陽明自從建立陽明心學後,四處講學,一時學子遍天下,萬曆十二年從祀於孔廟,在歷史上的地位比肩孔孟。而他又有別於孔孟,因為王陽明不僅是位傳道受業的聖人,他還是位了不起的軍事家,而且一生無敗績,
王陽明自從28歲中進士後,就入了仕途,曾在工部、刑部、兵部等任職,後因得罪劉瑾被謫貶貴州龍場驛丞,並在龍場悟道,復出後又先後擔任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南京兵部尚書、左都御史等職,最後因軍功被封新建伯。
王陽明用奇謀妙計,在短時間內就平定南贛、兩廣盜亂及朱宸濠之亂,不僅展現了令人稱絕的兵法,還從良知出發,上安朝廷之憂,下撫百姓之難,智鬥群小奸佞,還世間一段青平,造福萬千百姓。
如此厲害的王陽明,其實在龍場悟道之前,他還曾沉迷於佛教和道教,而且他還悟得佛、道兩家之精髓,一時練就神通,可預知未來,對童子說句預言,當天就可以應驗,但這項神通,卻被他給放棄了。
下面,就詳細介紹下,王陽明練就神通,可預知未來,而又放棄這項神通的來龍去脈。
王陽明生而不凡,在母親肚子裡待了十四個月才出生,出生前她的奶奶夢到神仙駕祥雲送子,夢醒后王陽明出生,所以爺爺為他取名王雲。
小王雲長到五歲還不會講話,此時高僧路過家門,摸著他的腦袋說了八個字:“好個孩兒,可惜道破。”
爺爺悟透高僧的指點後,為小王雲改名王守仁,隨後即可開口講話,而且爺爺之前讀過的文章,可倒背如流,王守仁被稱為神童。後又因王守仁築造陽明洞修行,並創辦陽明學院講學,所以世人多稱他為王陽明、陽明先生。
王陽明從小立志讀書做聖人,並且一直追求聖道,為此他努力鑽研各類經書、古籍,還練習弓馬騎射,研讀《孫子兵法》、《六韜》《三略》,遊歷天下名山,拜訪高僧、仙道,窮究天理。
少年研究朱熹的格物致知時,因格竹子失敗,而迷上道教;又因他自小患有肺病,久治不愈,所以他希望透過修煉道家的養生術,治療好自己長年的頑疾。17歲那年,他從京城出發,去江西南昌和諸養和的女兒諸氏成婚。成婚當天,他自己獨步來到鐵柱宮,和96歲的無為老道士學習導引術。
96歲的無為老道士,毫無保留的把自己修煉多年的導引術傳授給王陽明,並且還告訴他養生之秘訣,二人分別時老道士又留下20年再當海上相見的預言。
王陽明學會導引術後,又去拜訪了大儒婁亮,更加堅定了自己成聖的信心。隨後,他返回老家餘姚,在四明山,築造了一個洞穴名叫“陽明洞”,在此山洞內修煉老道士傳授給他的導引術。
王陽明之所以選擇在四明山築洞修煉,一是因為離家近,二是因為相傳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都是仙人居處遊憩之地。
所謂洞天福地,主要是指大天之內的道教神聖空間。它所涵括的地域有洞天、福地、靖治、水府、神山、海島等,具體說來就是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十八水府、五鎮海瀆、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廬以及十洲三島,無盡虛空宇宙。
其中第九小洞天,也就是四明山洞,週迴一百八十里,名曰丹山赤水天,在越州上虞縣,真人刁道林治之。
中國一共有三個陽明洞,其中王陽明在四明山築造的“陽明洞”,也就是中國的第一個“陽明洞”,第二個在貴州龍場,第三個在江西南部。
王陽明在四明山築造這個山洞,是在陽明山的陽坡,所以稱為“陽明洞”。四明山山高一萬八千丈,是道教第九洞天,芙蓉峰上還有漢隸刻石於上,曰"四明山心"。洞的右邊有石窗,是個天然的透氣孔,可通日月星辰之光,真可謂是個洞天福地。
王陽明在此隱居,修煉導引術,大概修煉了一個月左右,王陽明覺得自己的陽神已經可以自由出入,未來要發生什麼事情,他也可以提前預知。
有一天,他正在靜坐,突然對身邊的童子說:“有四位讀書的朋友來訪,你現在可以去五雲門外迎接。”
童子還在好奇,先生怎麼能未卜先知,等他來到五雲門,果然有王思興等四個先生的好友來訪,童子把陽明先生未卜先知的事情告訴此四人,他們也都很好奇。
王思興等四人,見到陽明先生後問道:“先生怎麼可以預知我們會此時來訪呢?”
先生笑著說:“只是心清而已。”
四人很驚訝,便把此事告訴各自的朋友、家人,周邊的朋友都很疑惑。於是,紛紛前去找陽明先生詢問未來吉凶之事,陽明先生每次都能說中,但有一日突然感嘆說:“這種事情,只是玩弄精神罷了,不是成聖的正道。”從此,陽明先生,對於眾人詢問未來吉凶之事,閉口不言。
《皇明大儒王陽明先生出身靖亂錄》記載:遂告病歸餘姚,築室於四明山之陽明洞。洞在四明山之陽,故曰陽明。山高一萬八千丈。週二百一十里,道經第九洞天也。為峰二百八十有二,其中峰曰芙蓉峰,有漢隸刻石於上,曰“四明山心”。其右有石窗,四面玲瓏如戶牖,通日月星辰之光。先生愛其景緻,隱居於此,因自號曰陽明。思鐵柱宮道者之言,乃行神仙導引之術。月餘,覺陽神自能出入,未來之事便能前知。一日靜坐,謂童子曰:“有四位相公來此相訪,汝可往五雲門迎之。”童子方出五雲門,果遇王思輿等四人,乃先生之友也,童子述先生遣迎之意。四人見先生,問曰:“子何以預知吾等之至?”先生笑曰:“是心清。”四人大驚異,述於朋輩。朋輩惑之,往往有人來叩先生以吉凶之事,先生言多奇中,忽然悟曰:“此簸弄精神,非正覺也。”遂絕口不言。
王陽明透過靜修導引術,可以達到陽神自由出入,預知未來,但由於王陽明認識到此等術術,不是正道,所以放棄了,繼續探究聖學,最終在龍場悟道,建立了陽明心學,流傳至今,影響海內外。
如今王陽明雖已遠去,但他建立的“陽明心學”卻風靡海內外,影響至今。中國近代歷史名人曾國藩、嚴復、梁啟超、章太炎、孫中山、蔣介石、蔣經國、蔡元培、郭沫若、張岱年、餘秋雨等,都曾認真研讀過“陽明心學”,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蔣介石還因崇拜、紀念王陽明,於1950年, 將臺灣大屯山、七星山、紗帽山、小觀音山一帶,原名草山的山區改名陽明山。1969年,在陽明山公園內,又建造了陽明書屋。婦孺皆知的日本著名企業家稻盛和夫,也十分崇拜王陽明,在稻盛和夫的經營哲學中,可以看到很多王陽明致良知思想的影子。
王陽明心即理的人生論,“知行合一”的認識論,致良知的修養學說已經深入眾人之心,並且當代的名人、大家也在他的思想指導下,創造了不菲的成績。如今我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各行各業競爭越來越激烈, 疲憊不堪的人們精神生活逐漸荒蕪,心靈也越發孤獨。
王陽明心學高揚的主體意識,強調內心的力量,追求初心,灑脫的胸懷,從改善現代人的精神狀態有著積極意義,讓疲憊脆弱的內心重新獲得強大的力量,在浮躁的氛圍中獲得內心的寧靜,是修身養性的良好的指導思想。
同時,王陽明心學對個人發展,思想解放,事業、仕途的開拓進取都有著有益的啟示,為此,哈佛大學亞洲中心資深研究員杜維明斷言:“二十一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因此,我們必須全面瞭解王陽明的一生,讀懂他的陽明心學,從中汲取無窮無盡的精神力量。
而在瞭解王陽明的一生,瞭解他的哲學智慧方面,莫過於讀他的傳記、語錄故事,下方橫條這套《知行合一 王陽明心學》升級圖解版,不僅全方面地描寫了心學大師王陽明的一生,而且還有門人弟子對其語錄和信件進行整理編撰而成的傳習錄,對知行合一、致良知給予了細緻的講解,使讀者更容易吸收理解陽明心學的哲學智慧。現在做活動39元,不到一頓飯錢,有意的朋友,請點選下方橫條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