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管理有難度,而在此情況下就很容易有人渾水摸魚。不過,對於新聞媒體而言,不論人們的生活方式怎麼改變,不管人們獲取資訊的渠道如何不同,真實,都是新聞的基礎,而這同樣也是新聞工作者的基本素養。
不過,有時候這樣的務實精神容易給自己帶來非議,也容易引起讀者的不滿。比如曾經一張獲得了“普利策新聞獎”的照片,就引起了觀眾的不同看法。這是怎麼回事呢?
一、 突發大火,新聞工作者拍下震驚世人的照片這張備受爭議的照片內容是,一位年輕的母親身體懸空,正在往下墜落,而在母親的上方是一個年年幼的孩子。這張黑白色的照片衝擊著人們的心靈,而這背後的故事更讓人揪心。
火災形勢不容樂觀,直到他趕到現場,公寓的牆面早已被大火燻得漆黑。為了得到更多有價值的照片,他在仔細查看了現場建築物之後,終於找到了一個絕妙的拍攝角度。他繞到了大樓後面的小巷子中,就在這時他看到了一名消防人員正在帶著一對母子從房間內走到安全出口。顯然,這樣的鏡頭對於福爾曼來說,十分有用。
於是,為了能夠更加清晰的拍攝畫面,他爬山了雲梯救火車的底座,將攝影器材安裝在了雲梯的底座上,鏡頭朝上拍攝,正好將消防人員和被救母子的舉動拍攝得一清二楚,並且還都在一個取景框中。安裝完這一切之後,他就在一旁靜靜地的等待結果。按理說,到了這個地步,不出意外母子肯定能夠成功得救。
二、 意外發生,母子墜樓意外發生了,安全出口因為不能承受三人重量,且加上週邊大火的炙烤,雲梯早已變得十分脆弱,根本難以支撐重量。一瞬間,母子二人就從安全出口掉落了,而消防員則因反應迅速躲過了一劫,他抓住了雲梯。而也就是在這一瞬間,安全出口平臺在轟然間坍塌。
然而,等到消防員穩住自己去抓母子的時候,才發現她們已經掉落了。15米高的平臺,母親當場死亡,而孩子因為緊挨著母親,且因為母親的肉體對他起到了一定的緩衝作用,所以撿回了一條命。雖說也受了傷,但還在性命無虞。
看到眼前的一幕,消防員十分悔恨,不停的說道就是差兩秒鐘了,就差兩秒鐘了。然而,就是這兩秒鐘就奪取了一條鮮活的生命。這樣的變故在場所有人都沒有料到,在意外的同時,感到很揪心,都想不明白為什麼忽然之間,變故就發生了,且一點挽救的餘地也不給人留。
而原本是想用手中相機記錄下消防員救人的一幕,卻意外記錄了這起慘劇的發生過程。對於福爾曼而言,沒有人比他更瞭解這組照片的震撼。
在第二天,稿子被刊登到了波士頓先驅報上,這組照片引起了不少轟動。無疑,這是一組優秀的新聞照片,1976年5月,他靠著這組照片獲得了普利策新聞獎。
那麼,震撼人心的照片,是否也能得到大眾的認可呢?
三、 褒貶不一的議論引人深思從新聞的角度而言,我們不可否認這組照片帶給人心靈的震撼,視覺的衝擊,且他又是在真是的狀態下拍攝的真實事件,不論從哪一條上來講,這都是一組好照片。
然而,專業的角度和感性的認知是兩碼事。不少讀者表示,他們極度憤怒福爾曼用這樣卑劣的手法獲取的閱讀量。他們認為福爾曼不應該公佈這組照片,原因是死者已經去世,但在拍攝這個狀態是還是活著的,這是在利用死者的肖像權和隱私權為報社謀取讀者的閱讀量,用這樣下三濫的手段想要讓報紙大賣。
外界的說法,其實對於福爾曼本人而言並沒有多大意義,因為他認為在按下快門的那一瞬間,女子還沒死,直到看見消防員抱著她的屍體從大樓下出現,他才明白這次救援失敗了。由此可見,他並不是一直蹲守在雲梯附近,看著對方墜落。
並且,這組照片他十分滿意,他認為從照片中所帶來的震撼衝擊,才能讓我們更加珍惜生命,同時最重要的一個作用就是為當地的居民敲響警鐘,要隨時檢查樓道中的消防措施是否完好無損,更要明白火災中的自救的黃金時間。
與其說這只是一張照片,還不如說這是自然在給我們人類提醒,一定要嚴防死守,防止火災的發生,杜絕安全隱患的存在。
然而,面對他的據理力爭,讀者並不滿意,甚至認為他是在為自己辯解。多年來,眾人對福爾曼的議論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反而從未停止。
不過,多年後人們發現,照片中的一個小細節讓人細思極恐,在消防員營救過程中,照片的左上角出現了一個半身赤裸的男人,臉上還帶著一副墨鏡,而且從面部神態上看得出來,他並不急著逃生,這很詭異。那麼他到底是何身份,為何站在屋頂呢?我們不得而知。
對於不少讀者認為只需要把稿子寫出來,不需要配上如此具有衝擊力的圖片的說話,筆者並不認同。文字和圖片是相輔相成的,文字永遠描繪不出來相片帶著人的現場感和視覺衝擊力。
如果僅僅只為了尊重照片中的受害者,用幾句話講述事情,那麼一條生命的消失又告訴了我們什麼呢?
因此,福爾曼並沒做錯什麼的,當然讀者的思考點也沒有錯。這就如《周易·繫辭上》中說的:“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