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釣魚時窩點中魚越多,魚就越好釣,這句話看似是廢話,其實不然。這裡說的更好釣,意思是魚進食和開口會因為窩點中魚變多變得更為兇猛,原因無非在於魚之間的爭搶食物會讓魚暫時忽略了潛在的危險。相反,窩點中魚越好,垂釣起來魚越是狡猾。冬季釣魚,如果窩點中魚較多,好像就變得不那麼輕口了,反而好釣一些。冬季在釣魚時如何做到有效的聚魚成群呢?
一、先找魚窩
其他季節其實也是需要找魚窩的,但是除了魚窩還可以選擇魚道,因為高溫季節魚的進食量和進食範圍都比較大,窩料在魚覓食的通道上就能很好的聚魚。冬季就不行了,冬季釣鯽魚為主,低溫狀態下鯽魚會扎堆在水溫更高的地方,進食範圍變小,打窩效果不好,所以需要先找魚窩。打窩在魚窩附近,這樣才會有比較好的效果。那鯽魚為何成群呢?這是因為水域中不同區域水溫條件不同,逐溫的特點導致魚在水溫更高的地方成群。所以冬季找魚窩的關鍵就是水溫,除了深淺因素以外,是否向陽避風,是否有障礙物都是影響水溫的因素。冬季找魚窩,先看方位,再看風向,然後找地形。
二、窩料要精細
冬季的窩料要精細,或者叫做少而精。不需要準備太多,因為冬季鯽魚進食量比較少,窩料過大鯽魚容易吃飽,而且如果找不準魚窩的話再多的窩料都沒效果。所謂精細,一般指的是味道要濃一些,高蛋白或者高油脂的東西佔比高一些,這些東西熱量較高,比較適合冬季鯽魚的進食習慣。酒米此時未必是最好的選擇,因為酒米是不霧化的。霧化在其他季節十分招小魚,在冬季自然也能招鯽魚。所以比較建議的搭配是增加粉狀窩料的佔比,提升誘魚效果,減少酒米佔比,稍微能留底就行。可以弄點菜籽餅粉炒香,趁熱加少量麴酒攪拌,密封2天后加少量酒米,用這個打溼之後打窩。
三、窩點面積要小
打窩的時候講究窩點面積要小,所以一定要用打窩器打窩,如果是粉狀窩料居多,還可以把窩料捏在魚鉤上鵪鶉蛋大小一團,這樣也能做到打窩精準,而且面積小。為何講究打窩面積小,這是因為窩點在水下的面積小,鯽魚進窩之後就會比較集中,那在垂釣時下鉤到這個小的窩點,魚鉤就容易出現在魚嘴附近,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窩點面積較大,鯽魚進窩之後分佈面積也比較大,下鉤就不能做到精準。所以在冬季釣鯽魚時,如果玩臺釣一定要注意儘量不打滿竿,不形成較大面積的窩點,這樣對垂釣是有利的。
四、養窩和補窩
養窩和補窩是相輔相成的,在冬季是尤其注意養窩和補窩,養窩和補窩得當,才能讓窩點中魚不間斷。養窩,其實就是字面意思,開始發窩之後不要著急垂釣,把窩子養一養。其他季節要慎重,因為窩點中沒食物魚會很快離去,所以其他季節往往沒有養窩的概念。但是冬季鯽魚進窩慢,離窩也慢,尤其是粉狀窩料的使用雖然魚吃不到什麼東西,畢竟味道還在,所以本身就有不錯的留窩效果。窩點中有魚,這些魚也會吸引其他魚進窩。補窩要勤快一些,窩料的量要更少,離窩一定要補窩,出於養窩的需求,窩點中魚不釣光,然後補窩後一會再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