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把人生的本質看作是慾望,特別是性慾。
人的行動更多的是受“無意識”或本能支配,如果把人的精神生活看做一座冰山,那麼我們看到的顯意識或者理性只是小山頂,海平面下巨大的冰塊則代表著人的無意識或者本能。
人的性慾大部分時間是處於無意識狀態,但是這種無意識卻時刻是處於待命狀態,尤其是人在青春期,性慾望的驅使一直指揮著人的思想和行為。道理很簡單,人在青春期是愛情的萌動期,是生理發生質變的時期,男性有遺精現象,女性有經期。
這些生理的狀態的變化是一種無意識狀態的呈現,當這種性的無意識一旦遇到可以點燃的著火點,潛意識的慾望就可能呈現為強烈的有意識狀態。
愛情就是性的無意識狀態遇到心儀的異性而迸發的有意識行為。處在青春期的青少年,當萌動的慾望有了傾倒的物件,性的原始慾望就會強烈起來,與異形的牽手、接吻、眉目傳情都是性慾望釋放的一種表現。
當成年人剛剛步入婚姻殿堂,那些原始的慾望就會得到徹底地釋放,所有的原始慾望釋放徹底之後,性的意識又會潛藏起來,等待新的能夠帶來刺激的時期。
弗洛伊德還把人的“性力”當做人生活的內驅力,是人格形成、發展和社會文化創造的內在驅動力。
就是說一個人極力在異性面前表現自己,其實是性力在驅動著,當一個人走向墮落、精神空虛、自我迷失時,那是他失去了性的內驅力,也就是失去了異性給予他的力量。一個人處於失戀狀態時,是這種內驅力耗竭的最好表現,人失戀之後往往會找不到人生的方向,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人生處於黑暗時刻。
相反,當一個人處於愛情狀態,全身會充滿激情,性驅力使得他鬥志昂揚,生活處處充滿著陽光和美好的色彩。
從性的內驅力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異性之間的“愛”是萌發人鬥志的發動機,而愛的前提是兩性相悅。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