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新加坡的統治者,必須敢於實施鐵腕政策,這不是玩遊戲,而是你和我的人生。這個我用盡一生心血所建立起的國家,只要我還在世一天,就無人能將其摧毀"。

這句話出自於李光耀的某次演講,字裡行間透露著他的堅定和對新加坡的熱切。這個旁人眼中的"彈丸小國",對於李光耀而言就是他的全部。

每逢新加坡遇到困難,他都會毫不猶豫的挺身而出,為背後的國民遮風擋雨,護其周全。

一、風雨兼程,獨立之路

李光耀的曾祖一輩從廣東大埔縣,前往新馬謀求生存。等到李光耀出生的1923年,英國人對新加坡的殖民統治,早已經樹大根深。

儘管知道自己的華人身份,但他對中國的這個概念很是模糊。對於年幼的李光耀而言,若將母邦排名,想必是新加坡排第一,英國第二,中國只能屈居第三。

等到日本人佔領了新加坡時,李光耀的思想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覺得新加坡是新加坡人的,而不應該是英國人的,更不該是日本人的。

英國總是誇讚新加坡是女王王冠上的一顆珍珠,可當日本的軍艦開到新加坡時,英國軍隊又去了哪裡?還不是龜縮在印度,對此不聞不問。

所謂"師夷長技以制夷",儘管李光耀對英國有些質疑,但還是接受了女王獎學金,前往倫敦學習。在那裡他接觸到了拉斯基理論,也結識了更多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有識之士。

也正是在英國留學期間,讓他對列寧主義的領袖集權產生了深深的惡感。在大學畢業後的1950年,李光耀加入了"馬來論壇",立志於為新馬獨立奮鬥終生。

他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在同年八月份他放棄了倫敦體面的工作,踏上了返回新加坡的旅程。

因為曾在劍橋大學攻讀過法律,所以李光耀決定用法律的途徑先幫弱勢群體找回正義。在1952年新加坡郵差罷工事件中,李光耀言辭犀利據理力爭,讓強勢的英國人啞口無言,他本人也因此獲得了很高的名望。

因此當選為了新加坡立法院的議員,並與馬來西亞的林清祥合作,共同為新馬獨立而奮鬥。在1959年新加坡自治邦終於成立,而李光耀則順理成章的當上了新加坡的實際當權人。

自此開始他流露出強烈的"反共"意願,秉承"黨同伐異"的理念不斷清除新加坡的共產黨勢力。當然,新加坡說是一個國家其實就是一座城市。它連淡水資源都無法保障,真的獨立了很難生存。

事實證明,他說到做到。經過了二十多年的發展,新加坡一躍躋身到了亞洲四小龍之列,時至今日,新加坡“花園城市”的名號已經蜚聲全球,它也成為了全球第四大金融中心,發展潛力無與倫比。

二、獅城國父的雙面人生

李光耀用雷霆手段令新加坡走向了富裕實現了經濟騰飛,所以人們將其稱之為"華人之光"、"華人的榮耀"。不過,他在讓新加坡變得強大的過程中,做了很多有損華人感情,甚至與華人形成對立面的事情。

那麼,下面就來看看李光耀的正反兩面,看看他究竟是華人之光,還是中華文化的"叛徒"。

當年馬來西亞將新加坡踢出聯邦以後,李光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擁抱西方"。首先,是清除中華元素。新加坡的華人總數佔據總人口的七成以上,而李光耀將華語體系連根拔起,把英語作為新加坡的官方語言。

而且,所有的學校必須用英文教學,他還在1980年關閉了華人所建造的南洋大學。正如他自己所言:"不用英語就根本無法謀生"。那些華文的媒體也都遭到打壓,如若有肆意發聲者,就會被扣上"大漢沙文主義"的帽子。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強化西方的影響,與中華文化斷絕關係。只要再下去兩代人,估計新加坡的華人就不認為自己和中國再有任何的聯絡了。這一招,可以說是非常的"誅心"。

其次,就是李光耀持續"反共"。他在倫敦留學期間,就對馬列主義沒什麼好感,新加坡正式獨立之前更是如此。

李光耀不斷的在新加坡那七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清除我黨黨員。還在國內興起了一股"白色恐怖",打擊社會主義陣線。新中國就是我黨執政的,這無異於同中國撇清關係。

再次,不論是行政模式還是司法體系,李光耀都在走西方的道路。他多次公開發表言論,抨擊中國大陸的體系。而且,他總是在宣揚中國威脅論。在那些年裡的國際事務上,處處和新新中國為敵。

可他自己還是在新加坡,實行"家長威權"統治。可以說他骨子裡並沒有學到西方民主的精髓,以至於現在有很多人都習慣於稱新加坡為"李家坡"。其實,他做這些的唯一目的,就是贏得西方人的接納。

李光耀知道新加坡的處境不比印度,當年印度獨立時,英美國家對其圍追堵截,而印度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才恢復過來。而同樣是從英國人手下獨立的新加坡,則無法承受來自西方國家的任何打擊。

新加坡地域狹小,根本無法自給自足。如若英美等國想要擊垮它,什麼都不用做即可。只要馬來西亞不賣給新加坡淡水或者不與其進行任何交易,新加坡滅亡那只是早早遲遲之事。

而且新加坡也沒有軍隊,萬一東南亞的哪個小國興兵犯進,新加坡連抵抗的機會都沒有。但抱上西方這個粗腿以後,就截然不同了。馬來西亞會看在歐美的面子上與新加坡和平往來,也沒有國家敢覬覦新加坡領土。

三、姑妄言之,姑妄聽之

同是中華兒女,李光耀的所作所為沒有任何一點情分可言。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他呢?首先,"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李光耀當時那麼做,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這並不是在為其開脫,而是實際情況。

他如果不做出些行動向西方遞交"投名狀",那麼新加坡招納不來任何的投資,就連基本的生存條件都無法滿足。

有人覺得,新加坡就該向中國靠攏。可那時的新中國,是蘇聯還有西方國家的"眼中釘,肉中刺"自己也身陷囹圄之中,所以不可能接納新加坡

就算是接納了,兩國相距甚遠,而西方勢力可以遙控的竄動新加坡發生動亂。因此,李光耀只能不斷的向西方靠攏。並且,努力的表現出與新中國成對立面。

說他是數典忘祖也好,說他是什麼也罷,他畢竟是一個國家的領導人。李光耀的背後站著的是他的黎民,而這些人中又不全是華人。所以,李光耀必須得為自己考慮,也必須為新加坡考慮。不能頭腦一熱,就做出讓那個小國墜入深淵之事。

如若認為李光耀是華人就應該親華,那就頗有些"大漢沙文主義"的意味了。李光耀首先得生存下去,才能談自己對民族的熱愛。

其次,中國與新加坡是兩個獨立的國家。即使新加坡生活著七成以上的華人,他們也並非是中國人。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最早在美國建立國家的人全部都是英國人。可它還是為了自由,不惜與母邦翻臉。雖然兩國的關係一直不錯,但現在英國是跟著美國"混"的。美國人從發起獨立戰爭的那天起,就對英國失去了民族認同感。

何況,新加坡從來沒有在中國的統治之下生存過,又怎能要求李光耀對中國傾心?如果站在民族主義的觀點上,李光耀無疑是背叛了中華民族。可站在新加坡的立場上,李光耀對其有著前所未有的貢獻。

當年若是他向中國靠攏,接不接納他是一方面,而其國內民眾有無怨言也是一方面,要知道新加坡還生活著許多的馬來人。如果他不表態,去除大漢沙文主義,那麼馬來沙文主義的浪潮就會興起。

任何一個國家想要發展,都得以包容開放的態度面對世界。或許李光耀的開放,有些過於極端,可在那種情況下這是他唯一的選擇。

不論一個人做了什麼,只要未曾後悔過就好。顯然,李光耀直到去世的那一天也沒有後悔。

一個撮爾小國,要在夾縫中求生存,除了左右逢源再無他法。當時的中國還在被封鎖之中,也無力對其提供幫助。所以,李光耀只能竭盡全力的向西方示好。唯有如此,新加坡才能得到發展。事實證明,當年他的決定對新加坡而言百利而無一害。

8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印度一15歲女孩與22歲男友交往遭父母反對,二人竟合謀將父母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