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要教人博愛,不僅要愛眾生,愛一草一木,還要寬容自己的敵人,愛自己的敵人。那麼,如此的博愛到底有什麼意義呢?
麥克尼爾在書中寫道:“基督教是一套完全適應於充斥著困苦、疾病和暴死的亂世的思想和情感體系。”耶穌可以面對所有人世間的苦難,從馬槽誕生之後就在承受著底層的苦難。也就是說,基督教敢於面對各種人類的厄運,並且教會人們互敬互愛。“即使是突然降臨的死亡也被賦予了生命的意義。”耶穌死亡之後還預言自己將會重生,他的肉體沒有重生,思想卻在每一個信眾的內心重生了。
基督教面對死亡並不懼怕,而是把這種未知的生命歷程交給了未知的上帝來主宰,還把死亡稱為去見上帝,不再讓人覺得可怕,也不再讓人苦思冥想而不得其解,大大解放了人類自身。很多基督徒活得很瀟灑,盡力去辦自己能辦到的事,自己辦不到的事交給上帝來主宰,不再為之而擔心苦惱,也就坦誠地面對人生了。
在見上帝的道路上,大家殊途同歸,為什麼不互相敬愛呢?在如此大同意義的感召之下,博愛思想就產生了。愛身邊的親戚朋友同學,很容易做到,愛自己的敵人就不是很容易做到的事了。古人講“以德報怨”頗有基督教的風範,但孔子講了“以直報怨”就有點境界狹小了。基督教講“愛你的敵人”、“人們的仇敵就是他自己家裡的人”,比起儒教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境界要高明許多。這是一種超越世俗的、超功利的愛,而不是一般的愛。既然大家都是上帝的子民,那為什麼不互相敬愛呢?寬容了自己的敵人,也就寬容了一切的不如意,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自己。
雖然人們性別不同、國別不同、民族不同、語言不同、風俗習慣不同,但大家都是兄弟姐妹,頗有“五百年前是一家”的意思,做到互相敬愛可以走出自己的內心,成就一定程度上的大我。現在國與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日益緊密,甚至到了誰也離不開誰的地步,沒點博愛精神還真不行。
除了這種對人的博愛,就是對身邊動植物以及環境的博愛了。愛動植物、愛環境好像已經成了環保主義者的信條,很多學生都在做這些事情。大家都做起來,環境汙染還會存在嗎?只是事實並非那麼理想,很多人為了利益而去破壞環境,從短期來看,富了個人,從長期來看,害了大家。而治理力度的孱弱,執行力的不足,讓這種人越來越多。但並不妨礙人們去博愛,去關愛每一個生命體,去自覺維護身邊的環境。
也就是說,基督教的博愛是建立在對生命的體的整體審視之上的,有一定的道德獎勵機制,也有一套道德懲罰措施。雖然這種懲罰只是心理上的,但足可以讓人發展到瑟瑟發抖的地步,從而不停地懺悔。
以全人類的視野甚至生命做基礎,站在制高點確定博愛的價值體系,似乎已經夠博大的的,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反駁了。只是,過於博大,有時候還是失之毫釐的。這也就難怪很多人不能實現自我救贖了,需要上帝來解救,而上帝又在天堂,距離人世間很遙遠……
或許真正的博愛是自己解救自己,而沒有什麼上帝來解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