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導語:原以為端妃恨太后只是因為當年太后與皇后策劃給華妃打胎,卻讓端妃背了黑鍋,以至於端妃被憤怒的華妃灌下紅花終身不育——卻不料,端妃對太后還有另一層仇恨。

當時,甄嬛懷疑是宜修殺了純元,因為安陵容臨死前的最後一句話是:“皇后,殺了皇后!”

而端妃對此早就心存疑慮,只是苦於沒有證據,宜修的後臺又太強大,畢竟有太后撐腰。所以,端妃只能把這份質疑埋藏在心底。

端妃無意間的一番話不但揭露了純元的死因,還順便揭露出她對太后另一層難言的仇恨。

原著原文如下:(為方便大家閱讀,我把原著原文裡的人稱與人名換成電視劇中的人稱與人名了,基本情節不變。)

端貴妃似是沉浸於往事之中,只低柔道:“當時我還年輕,總是不明白。我十歲時便被太后養在身邊,雖然出身將門,但我心裡也明白,這一輩子,我也只能是皇上的妃嬪,絕不會有登上後位的機會——

端妃的一段話看似輕描淡寫,實則暗藏玄機。端妃是將門之女,有父母雙親,為何十歲就被太后養在身邊?十歲還未成年,儼然是個孩子啊,十歲的孩子自然不能給皇帝做嬪妃,那麼,她這麼小就離開父母被太后養在宮中的深層原因是什麼呢?

大家還記得甄嬛曾建議皇帝把敦親王的女兒封為“恭定公主”嗎?也是把恭定公主養在太后身邊。

當時是因為敦親王結黨營私與年羹堯等權臣沆瀣一氣、禍亂朝綱。為了轄制敦親王,甄嬛就建議皇帝把敦親年僅十歲的女兒召進宮來——由太后“親自撫養”。

當時,敦親王福晉百般不捨,還親自到甄嬛的碎玉軒來懇求甄嬛能幫著求情,畢竟自己女兒尚且年幼,“怕不懂規矩,惹太后生氣”。

甄嬛婉言拒絕了。這主意本來就是她出的,她怎會自打嘴巴?敦親王福晉失魂落魄的離去,當時的內心必定是心如刀割的。倘若不答應便是抗旨不遵、有不臣之心;倘若答應,就要承受母女分離的煎熬與痛苦。

2、端妃曾為太后的人質

當年的端妃,與恭定公主的情況幾乎是一模一樣。早早便被太后接進宮來,其目的自然不是因為喜歡和關愛,而是作為轄制端妃父母的人質。以端妃的立場和處境,怎會不怨恨太后隔斷天倫?

如果真到了選秀、出嫁的年紀,倒也無可厚非。問題是,她當時還那麼小,也就剛上小學四年級啊。在太后的淫威脅迫下,端妃擔負了她這個年紀不應該擔負的重擔與使命。

端妃繼續說道:“所以,我心無旁騖,被冊為端貴嬪後只是專心侍奉皇上與太后。

太后母家有兩位適齡的女子,嫡出的純元皇后朱柔則與庶出的朱宜修。純元皇后入宮前便已芳名動天下,更早早被許配了撫遠將軍之子,只待成親罷了。太后自己是庶出,也怕嫡出之女未免嬌氣,所以屬意雖是庶出但心思沉穩的朱宜修入宮。

因為皇上還年幼,朱宜修又是庶女,不宜即刻冊封為皇后,所以先立為嫻妃,只待生下皇子便可冊封為後。其實朱宜修一入宮,這便是眾人皆知之事。而皇上也對她不錯,彼時宮中只有我與她,日子也還順遂。

不久,朱宜修便懷孕了。一切都在眾人的期望之中,直到那一日……”端貴妃微微唏噓,似是不堪回首,“那一日,純元皇后奉旨入宮陪……

端妃已經把過去的事交代得很明白了,後宮的殺戮,其實就是從太后的弄權開始的。

太后私心太重、心思陰毒。當初許諾讓庶出的宜修做皇后,是以為庶出的女子更容易掌控些。

當時宜修活得有盼頭、有希望,心情自然是極好的。所以比較寬容隨和好相處,與端妃也算是平分秋色、和睦相處。這就是端妃口中的——“日子過得也順遂”。而“不順遂”的日子就是從純元奉旨入宮開始的。

朱柔則一入宮便把皇帝的魂兒勾走了。不但冷落了宜修,更是冷落了端妃,純元以專房之寵佔盡春色。端妃與宜修已經成了擺設,端妃自知爭不過,只能忍氣吞聲,但心裡未必不恨太后這個始作俑者。

是太后的出爾反爾、恣意弄權才發動了後宮的血雨腥風;是太后處心積慮、想找一個後宮傀儡任自己擺佈,沒想到宜修不肯做傀儡,純元卻永遠失去了做傀儡的機會。

而自己也成了這場宮斗的犧牲品,不但失去了皇帝的寵愛,還被太后和皇后借刀殺人,讓自己永遠失去了生育能力。

所以,這許多年來,端妃一直不去給太后請安,她對太后恨之入骨。太后也知道自己有愧於她,每每相見也覺難堪。索性以她“體弱多病須好生保養”為由“特許她免禮。”

23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終於被打疼了,澳大利亞滿世界找“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