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記憶中,在很久以前,透過電視,知道了一樁被稱為"詐捐門"的娛樂新聞。彼時尚算年幼,很疑惑為什麼要用"門"來形容這個事件。

後來,知道了尼克松總統在任期間的政治醜聞"水門事件"之後,才明白,因此事影響之大,帶"門"(gate)的英文詞尾,從此成為政治醜聞的代名詞。此後影響所及,又遠超美國,亦遠超政壇。

本期就跟您一起聊一聊這樁影響美國數十年的"水門事件"。

水門事件

1972年6月17日凌晨,以尼克松"爭取總統連任委員會"安全顧問詹姆斯 麥科德為首的5個人,趁夜色潛入位於水門大廈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辦公室,試圖在辦公室安裝竊聽器以及偷拍部分重要檔案。

五人行蹤又恰被警衛發現,人贓俱獲,水門事件爆發。

事情發生之後,白宮首先做出了反應,新聞秘書發言稱:"這是一起三流的偷竊行為......總統不可能捲入其中,這很明顯",極力地撇清水門事件與白宮和尼克松之間存在關係。

尼克松

老百姓的記憶很快消失,尼克松的連任團隊依舊熱火朝天地準備著他們的競選活動。只不過他們不知道的是,此時有幾雙鍥而不捨的眼睛一直在背後盯著他們。

尼克松

最後,《華盛頓郵報》將目標指向尼克松最親密的助手之一——霍爾德曼。1972年10月25日,郵報發表文章稱:"尼克松的兩位白宮事務高階助理之一——霍爾德曼用50萬美元的白宮特別經費進行政治刺探活動"。

尼克松擔任總統期間,白宮幕僚裡有"三巨頭",因為他們都是德國後裔,所以被稱為"德國幫的三巨頭"或是"柏林圍牆"。霍爾德曼是這"三巨頭"之中最有權勢的一位,任何檔案、任何訪客,如果沒有經過霍爾德曼,絕對不可能見到尼克松總統。因而,郵報將矛頭指向霍爾德曼,實際上就是拆除尼克松的"圍牆"。《華盛頓郵報》的步步揭露,最終將白宮著意掩蓋的事情暴露於公眾之下,並以輿論激起民眾對此事的關心,進而對法院對此事的調查與尼克松總統產生了巨大的壓力。

的確,水門事件的結果、尼克松的被迫辭職,確實是美國兩大政黨較量的結果,也是新老權勢集團鬥爭的結果。

19世紀末20世紀初,伴隨著美國工業的高速發展,東海岸出現了一批工業"貴族",他們進而操縱政治,控制總統選舉。二戰以後,西部、西南部的陽光地帶伴隨著新興科技發展起來,形成了一個能夠與東部傳統權勢集團抗衡的力量。

尼克松當選總統之後,其政策不得東部傳統勢力的支援,而這些傳統勢力的手中就掌握著左右美國輿論的主要新聞媒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

所以,尼克松曾經不無忿忿地說:"根本的問題是東部權勢集團,這個集團已瀕臨死亡,所以他們不得不表明,儘管我們在對外政策和選舉上取得了成功,就因為這個水門事件,一切都是錯誤的,他們竭力利用這一點來概括其餘。"

水門事件的確有被媒體和政敵利用的嫌疑,但是它之所以能夠擴大成為一個決定總統"去留"、甚至成為影響美國幾十年的重大政治醜聞,還得"歸功於"尼克松自己。

水門事件之前,尼克松對此事是否知道、又知道多少,可能不好說。但是當水門事件發生之後,尼克松和他的幕僚們本能地想方設法地進行掩蓋,才一步步將事情推向了無可挽回的深淵。

首先,尼克松極力撇清水門案犯與白宮的關係。當《華盛頓郵報》將調查矛頭指向尼克松身邊的顧問們的時候,他們一面引導輿論認為《華盛頓郵報》是競爭對手的"棋子",一面又利用政府權威對媒體施加壓力。

特別是,在1972年11月之後,尼克松成功連任,非但沒有盡力消滅事件的影響,反而加大了對媒體的打壓。其次,白宮幕僚們將有關水門事件的檔案藏匿起來,連尼克松本人,也不斷地利用總體特權,拒絕白宮幕僚出席作證,阻礙水門事件的審判。甚至要求中央情報局出面牽制聯邦調查局的調查。

最後,尼克松不惜以重金收買被捕的五名案犯,希望他們保持沉默。尼克松以一國總統的身份,公然破壞法律程式,此事一旦被暴露出去,必將為民眾所無法忍受。而事情被曝露的時機就發生在1973年的3月19號。

那一天,重要案犯麥科德給西里卡法官寫了一封認罪信,稱:他們幾人都曾受到"政治壓力",要他們承認有罪並不能牽連其他人。而且,"共和黨的一些高階官員事先知道水門闖入事件"。

美國國會

在國會舉行的聽證會上,麥科德指控米切爾、馬格魯德和迪安等人事前瞭解水門事件並且做了偽證。受到指控的迪安,為了替自己減輕罪責,在六月舉行的一場電視聽證會上發表了長達245頁的宣告,將水門事件的幾乎所有內幕公佈於眾,甚至包括尼克松同意使用金錢"封口"的事情。

此宣告一出,舉國震驚。之後,相關調查進一步展開。

7月16號,主管地下錄音系統的總統助理亞歷山大 巴特菲爾德在面對參議院特別調查委員會的問詢時意外地爆出了一個秘密:尼克松自1970年起,將他在白宮辦公室的所有談話都秘密地錄了音。

後來有人問米切爾:尼克松為什麼要保留那麼多錄音,米切爾回答到:"總統要保留歷史"。大概,用中國人的說法,這叫"君舉必書",只不過,尼克松對歷史的"重視",可是害慘了他自己。

得知錄音存在的訊息之後,1973年7月23日,水門事件特別檢察官考克斯和國會水門委員會同時發出傳票,要求總統交出錄音。

尼克松則以錄音涉及國家機密為由,表示只能交出經由剪輯整理之後的文字副本。這一要求被考克斯拒絕,尼克松在10月20號星期六,命令司法部長解僱考克斯,司法部長拒絕此命令而辭職;之後司法副部長亦因同樣的原因辭職。

最後,尼克松重新任命代理司法部長,才將考克斯解僱。可是,尼克松的這個做法在美國引起了輿論的狂轟亂炸,數百萬條指責以各種方式傳遞到白宮,媒體則將這一天稱為"星期六之夜大屠殺"。

不過,尼克松的阻撓只能拖延案件的審理,而不能最終解決麻煩。到1974年7月,尼克松已經到了黔驢技窮的地步了。24日,美國最高法院透過表決,迫使尼克松將他所有的錄音交給法官,錄音最終成了尼克松妨礙司法等罪成立的直接證據。國會以壓倒性的多數通過了對尼克松的彈劾案,理由包括:阻撓司法程式、濫用行政職權、拒絕國會傳訊。

尼克松

8月8日,尼克松最後宣佈,他本人將於第二天正式辭去美國總統的職位。至此,水門事件大體結束。

尼克松雖然暫時暗淡地離開了政壇,他身後的幕僚們也被一個個地送進了監獄,但是,對於美國來說,水門事件才剛剛開始。基於水門事件,美國朝野進行了很多反思。

首先是對於總統。尼克松利用權力對水門事件的百般遮掩、對法律的藐視,似乎讓美國人瞬間明白了,他們的"憲法總統已經變成了帝王總統,而且還有變成革命總統的危險。"為此,必須限制總統的權力。

其實,美國建國之初的立憲者們,在設計美國體制的時候,早已經將"把行政權力關在籠子裡",作為首要的考慮目標。於是,在美國的三權分立體系裡,其實國會的權力和地位是要高於總統的。

但是,隨著歷史的演進,特別是對外戰爭的爆發、美國越來越頻繁的對外交往,讓總統的權力逐漸有凌駕於國會之上的趨勢。而國會呢,經常會出於自願或者是被迫,將原本屬於國會的部分決策權讓渡出去。

水門事件之後,國會開始考慮重新收回權力。而總統領導下的行政體系,由於水門事件導致的不被信任與自我懷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處於弱勢地位。

直到里根時期的1984年,才有人說:"總統用三年的時間使美國擺脫了由越南、水門和卡特造成的自我懷疑與癱瘓。"

美國中情局

再一個,儘管中央情報局拒絕了尼克松希望他們配合的請求,但是因為水門案犯中有曾經的中情局僱員,以及在案件調查過程中,暴露出來的美國情報系統的陰暗面,讓中情局的工作一度遭受美國民眾的質疑。

水門之後,中情局自身也在調整,輿論與開始染指情報權的國會也在督促情報工作在法律規定的範圍之內展開。美國的情報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被規範,但實際上很多弊病難以根除。

每逢美國總統大選,他們的政客們總是會輪番表演十八般武藝。明裡講道德,暗裡耍陰招,大多數人可能都見怪不怪了。尼克松時期的水門事件之所以最終釀成難以挽回的影響,在於深不可測的政治鬥爭,在於頗有些"失控"的總統權勢與尼克松的處置失當。

水門事件之後,美國政壇也趁機做了一些改變,但是終究只是隔靴搔癢。總統競選中的弊病無法除去,或者說根本沒有人願意承認那些弊病。更不須說其他了。

白宮

2014年,尼克松辭職四十年之後,《紐約時報》頗為無奈地承認;"美國仍難以界定總統權力的界限和政治問責的本質"......

參考文獻:

張發青:《水門事件的遺產》,《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6期

張發青:《水門事件與白宮幕僚》,《晉中學院學報》,2018年第2期

張晨、於喜文:《從"水門事件"看美國南部邊緣地帶和東部權勢集團的鬥爭》,《黑河學刊》,2019年第2期

劉磊:《水門事件對美國隱蔽行動的影響》,《唐都學刊》,2012年第1期

劉磊:《從憲政危機的視角看水門事件》,《歷史教學》,2008年第24期

劉其傑:《<華盛頓郵報>與水門事件》,《世界歷史》,1995年第2期

張建強:《淺析水門事件背後的權勢集團鬥爭》,《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年第4期

5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俄羅斯晶片一片空白,為啥不怕被美國卡脖子,這方法太獨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