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亞洲大陸上很多國家走上了和平獨立的道路。而這些國家中有兩個非常著名的國家領導人,帶領著自己的國家走向了富強。他們便是新加坡國家總理李光耀和印度總理尼赫魯。
印度作為世界人口數量第二的國家,在尼赫魯做總理的時候,國家確實是經過了一段離開英國殖民之後快速崛起的時期。
而且因為蘇聯的扶持,二戰之後的印度從政治和經濟上也開始跟上了世界其他大國的腳步。可是直到現在,印度依然沒有擺脫國內的很多困境。而今年的疫情幾乎給印度造成了致命的打擊。
而反觀在同時期發展起來的新加坡,則在李光耀地努力下成為了當年的亞洲四小龍之一。很多人都覺得如果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去改革和管理印度,或許印度就會擺脫如今的困境,像新加坡一樣成為發達國家。
而在一次採訪中,李光耀表示:“印度有它獨有的國內問題,從而影響了自身的發展。沒有人可以改變印度,我不行,尼赫魯也不行。”
印度的地緣結構從印度在世界地圖的版圖上看,它位於南亞大陸的一塊巨大的半島上。由於其坐落的位置正好在印歐板塊與大洋板塊之間,印度南部地區呈多高山高原的地形。
整個德干高原的兩座大型山脈環抱著印度北部地區的少數平原,而北部印度比鄰喜馬拉雅山脈,使得印度國內不容易發展良好的交通運輸網路。
而幾乎大多數的印度城市和人口都擁擠在看似狹窄的恆河平原附近。這也使得印度地區貧富分化巨大。能夠形成良好的對外貿易的口岸地區,只有孟加拉灣內的恆河下游一處。
想要將印度的產品進行貿易只能透過海上運輸來進行,而這種貿易運輸方式成本要比路上運輸高很多倍,且風險不可控。
在印度西北部地區,雖然有印度平原作為陸上緩衝地帶。但印度平原與恆河平原之間橫亙著塔爾沙漠和印度大沙漠,而且該地區也只有一條通道可以進行對外運輸。雖然從軍事領域上講,印度所處的地緣結構易守難攻,但是國內經濟也因為這樣的地緣特點不容易發展起來。
而印度自詡文明古國,他們非常在意與自己在西北部分接壤的巴基斯坦。總是擔心巴基斯坦會從唯一的入印通道入侵自己。
閉塞的地緣造就了印度人閉塞的內心世界,讓印度人不願意承認自己的落後。自欺欺人地認為自己的國家就是世界上最先進最發達的國家。
而且他們還非常擔心周圍的國家會侵犯自己,於是便不斷地與周邊國家發生因地域歸屬問題所產生的矛盾。比如與巴基斯坦常年糾纏不清的克什米爾地區,與中國之間也一直存在著加勒萬河谷地區的邊境爭端。
這些矛盾一直都制約著印度的獨立發展,從而使歷任印度政府無心國家建設,只計較地域劃分。
印度
印度人的思維邏輯佛教相傳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但實際上在印度信奉佛教的人其實並不多。很多印度人信奉印度教。在印度教中存在著一種特殊的輪迴思維,造成了印度人從思想根源上的遲緩。
印度教所奉行的一方面是進行辛苦修行,另一方面又不禁止貪圖享樂。而且印度教告訴所有教眾,人是擁有多次輪迴的。這讓印度人從思想上就擁有消極的兩極化思維方式。
舉個例子來說:比如印度人覺得,既然人是有輪迴的,那麼這一世如果進入了一個富裕的家庭。那麼我完全可以聲色犬馬盡情享受,不必擔心浪費生命。
而如果進入了一個糟糕的環境,我也完全可以等待,只要下一世我輪迴到了一個優渥的條件,一切都來得及改變。這樣的思維方式讓印度整體的國內環境遲緩,人們做事效率極低。
再比如約會的時候,哪怕是重要約會都會遲到很長時間。在一些重大的事情上,印度人的低效率不僅浪費了自己的良好機會,更給合作者帶來了無法彌補的損失。這也使得很多國際合作者望而卻步。
印度
印度歷史遺留問題如果光是地緣結構不夠良好,印度還不至於不能良好發展。畢竟的良好的內迴圈和適當的出口貿易,也可以使國家逐步走向富強。
可是遏制印度發展的主要原因是:印度還存在著非常嚴重的歷史遺留問題,首先就是國內長期不能改變的種姓制度;再有便是印度民族多樣化造成的民族矛盾;還有就是印度的文官制度。
種姓制度是印度一直以來都存在的國內重要矛盾之一。從古至今種姓制度便根種在印度人的基因當中。這種根深蒂固的身份地位區分造成了一般老百姓沒有向上晉升身份的渠道。
舉個例子來說,在我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就是一種可以將身份從農民變為官僚貴族的方式。“士農工商”因科舉制度可以進行轉換,“士大夫”階層也絕不是世襲往復的。
但是在印度的種姓制度雖然表面上是根據類似職業的方式區分身份,但事實上是以這種身份區分來判定人在社會當中的基本地位。一個吠舍即使再優秀,種姓也無法變成首陀羅,也是無法透過婚姻、仕途等方式進入上層階級的。
這使得社會分工變得效率低下,低種姓的人民徹底沒有了希望。
種姓制度
民族多樣性也是印度非常突出的國內矛盾之一。如果跟我國比較的話,我們國家中存在著除漢族外55個少數民族,而印度境內有100多個民族。
而且這100多個民族當中最大的民族在印度人口占比只有47%。也就是說即使是最大的民族也無法徹底將印度的民族制度改革推行下去。
這其實是歷史遺留問題,由於印度的地緣結構的關係,造成了古代印度多次被其他外來民族所佔領。
而後來的民族又不願意同其他民族所留下的後代通婚,這樣的國內民族特性不僅造成了民族融合的困難,也讓印度長期面臨民族分裂。而且印度的官方語言雖然是英語,但在14億人口當中只有4億人能夠聽懂。這使得只有少數一部分人能夠了解政府發放的官方新聞和通知。
印度
同時由於語言不能統一,國內教育也無法全面普及。更何況各民族和各種姓之間所接觸的教育資源完全不一樣,造成了很多自我民族意識的覺醒只能靠百姓自己。降低了印度國內發展的效率。
而且現代印度從英國殖民者手裡獨立之後,卻遵照了西方國家的政治制度。一方面實行多黨議會制,另一方面又與西方的多黨共同執政不同。於是形成了獨特的“黨派封土”制度。可以說全國各個地區沒有少數黨派能完全說了算,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
這樣的黨派情況造成了印度內部政治異常混亂,國家執政黨派的領導人沒有絕對的話語權。雖然議會的權利很大,但是各黨之間形成的黨爭也非常激烈,滋生了官場腐敗和官僚體系惰性。而且這也造成了印度在治國上無法徹底推行民主改革,以免會動了誰的既得利益。
印度
與新加坡相比較下的印度透過以上對印度的分析,就完全可以理解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在採訪時所說的話。
為什麼印度不能複製新加坡模式來進行改革,其根源在於印度本身與新加坡不同。新加坡之所以可以迅速崛起,不光是李光耀長袖善舞,而是從國家整體根源上擁有上進的動力。
新加坡在被馬來西亞聯盟驅逐之後,李光耀迅速地調整國內政治政策並大力改革制度。
首先查辦貪汙,讓老百姓看到政府的改革決心;然後改革公積金制度,使百姓能夠在生活上看到希望;最後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改革教育制度,從根本上強國。這一套組合拳打下來,新加坡迅速的從一個被驅逐的落難子弟成為了掌控命運的逆襲貴族。
李光耀
反觀印度在尼赫魯執政時期,雖然效仿蘇聯模式進行改革。但無論是國內的政治環境,還是蘇聯模式的各種弊端,都讓尼赫魯領導下的印度無法跟上快節奏的改革步伐。而且印度在英國的長期殖民下,全國土地資源政策陷入了混亂的局面。
本來就不富裕的土地資源被多個黨派分化殆盡,致使尼赫魯想要推行的土地改革運動收效甚微。而且在尼赫魯下臺之後,土地改革政策也沒有繼續施行下去。
尼赫魯
總結雖然尼赫魯和李光耀都是叱詫一時的傳奇人物,而且對自己的國家都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但是在兩個如此不同的國家內政環境下,兩人所能做出的政治成績當然是不一樣的。
印度的問題根本不是領導人是誰的問題,而是人文環境和政治環境存在根本問題。這些印度國內的根源性問題如果不能解決並加以改善,即便是尼赫魯和李光耀這樣的偉人,也不能真正改變印度讓其走上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