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在國內,有個兒子貌似是所有人都想要的事,不論男女、不論老幼。

重男輕女思想或許不那麼重了,但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仍然主宰著我們,讓我們無比期盼有個兒子,如果能有“一兒一女”就再完美不過了。

但就目前很多“過來人”的經驗分享來看,還是有一個統一意見的:生女兒永遠比生兒子強,特別是在她們結婚以後,差別會非常明顯。

“沒錢,你還是盼著生個女兒吧!”母親對女兒的一句話,扎心了

侯阿姨今年58歲,育有人人羨慕的“一兒一女”。

兒子結婚4年了,女兒去年結的婚,現在已經懷胎8個月了。

相對來說,侯阿姨算是育子有方的那一類了,兩個孩子成家前基本上都讓她很滿意。

兒子孝順、女兒體貼,真是羨煞旁人。

她唯獨不滿意的就是兩個孩子的婚姻大事。

兒子跟兒媳戀愛6年才“將就”結婚,婚結的也很不順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傷了兩家人的感情。

原因是兒媳是獨生女兒,又是外省人離孃家太遠,結婚前兩家人就婚房所有權、貸款償還人、孩子姓氏等問題進行了十數次“談判”。

最後,兒子覺得畢竟“拖累”了人家好幾年,人家也對自己從無二心,總得要給人家一個交代,做出了很多讓步。

侯阿姨看在兒子的份上,也就沒再說什麼了。

而女兒的婚事當時更讓她擔憂,女婿是單親媽媽帶大,親家母是個真正“命苦”的人,一人拉扯大兩個兒子,雖然沒有負債,但經濟條件實在差。

可是女兒鐵了心啊,沒有辦法,好在女婿看起來人還不錯,為了女兒以後的日子過得不是那麼難,她給了非常不菲的陪嫁。

這次,女兒挺著大肚子回來了,看著胖胖的女兒,侯阿姨打心眼裡高興,女兒真的是太體貼了,婆家條件那麼差,還很頻繁地給自己寄各種禮物,幾乎每天都會跟自己影片通話。

吃完午飯,女兒摸著肚子,很開心地問侯阿姨:“她們都說一定是個兒子,媽你看呢?”

“我看著也像是兒子,不過,我真希望是個女兒!”侯阿姨笑著道。

看著女兒開心雀躍的樣子,侯阿姨還是忍不住潑了冷水:

“你家條件不太好,只盼小陳(她女婿)能一直對你好,要我說,它是個女兒才好。生個兒子,以後有你受的,你不知道你哥過得是什麼日子。

嫂子跟母親關係不好,女兒是早有聽哥哥說過的,只是母親從未親口跟她說過。

她知道,自己結婚前就好像總被嫂子“提防”著,嫂子說好聽點是性情直爽,說不好聽點就是喜怒無常,有兩年過節自己在家都不是很自在,看著母親和哥哥忍氣吞聲,她也自知無權去說什麼;

她也從哥哥的口中知道,嫂子對自己結婚母親給的那筆陪嫁很有意見,為了這事兒跟母親都“撕破臉”了;

她也知道哥哥那霸道的丈母孃曾當著母親和自己的面說哥哥“沒教養”,對哥哥各種不滿和指責,為了孩子跟女兒姓甚至不惜主張兩人離婚,有一次哥哥忍不住抱怨了一句,對方就拿出了口頭禪:“我們的脾氣就是這樣的,你受得了就受著,受不了就離婚!”

對此,母親就簡單的一句話:“那是你哥的命,沒人能幫的了他。”

她更知道嫂子為了讓侄子跟自己的媽媽更親近,非要把遠在外省的媽媽接過來帶娃,卻要求母親每月給幾千塊錢。

女兒握著侯阿姨的手,點點頭說:“那就盼它是個女兒吧!媽你也不要擔心,嫂子以後如果真不管你們,我跟老公給你們養老!”

生兒子和生女兒的差別,在孩子成家之後才真正顯現

侯阿姨的體會是有兩個孩子做強烈對比而來的,不是所有人都能人認知到其中的利害關係。

如果她的兒媳只是一個個例到還好,但事實是類似這樣的家庭矛盾在現實生活中非常普遍。

關鍵是類似的矛盾也不是一個兒媳所左右的,可以說大環境就是如此,再拎得清的媳婦也會受到身邊人的影響。

當你深入婆婆或者媳婦群體,你自然能瞭解他們所聊最多的話題是什麼。

這個所謂的“大環境”就是兒子的能力不能滿足媳婦的“物慾”帶來的一致意見:公婆得為兒子負責到底,我們小兩口過不好,你們老兩口也別想過好。

明明是在“啃老”,卻被認作是理所當然的責任和義務,就算自己夫妻倆有不錯的收入,也有人會覺得,你作為爺爺奶奶總不能什麼都不做吧?還是不是你的孫子、孫女了?

在這方面,女兒好像有天生的“界限感”:自己父母的丁點恩惠就懂得感恩戴德,知道心疼父母,而公婆的再多付出都是理所應當。

奈何她們只知道心疼自己的親生父母,卻不能真正認識到公婆的不易。

生兒子跟生女兒在他們成家之前也基本區分不出來,只是當她們成家之後一切就會真正顯現出來。

家底不夠深厚的兒子,不僅自己的婚後生活會很辛苦,連帶著父母也要受牽連。

而女兒就不用擔心這個問題,一般情況下,我們也都會擔心女兒以後在外面吃虧,把女兒培養得強勢一些,反正現在的情況是女兒永遠不愁嫁。

還不談在育兒成本相同的情況下女兒天生就比兒子更貼心,“小棉襖”的稱號可不是信口胡來的。

所以,侯阿姨的觀點,我個人還是很認同的。

——END——

14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網紅孵化基地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