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波多黎各,大家會記得2004年奧運會中狂虐美國夢之隊20分的比賽,一度讓大家認為這波多黎各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但事實並非如此,波多黎各並非獨立國,而是美國的海外屬地。
老美懷中最不安分的孩子——波多黎各波多黎各位於加勒比海之中,是哥倫布大航海行動之後發現的新大陸,這塊富饒的土地先是成為了西班牙的殖民地。後又隨著美利堅的崛起,美西戰爭爆發,成為了戰勝方美利堅的殖民統治區域。
作為戰勝方,老美能夠選擇波多黎各作為戰利品,是因為看中了波多黎各優越的地理位置。波多黎各作為加勒比海眾多沿岸國家北上的必經地之一,奪得了波多黎各的統治權,對於老美來說便是守住了自己的"後花園"。
也正是出於這種地緣戰略因素,老美接手波多黎各後就像把孩子擁入懷抱一般。老美毫不吝嗇的對波多黎各進行投資,大量的資金湧入波多黎各用於基礎建設,眾多鐵路、公路、機場、醫院等等紛紛拔地而起。
不僅如此,老美還給予了波多黎各人民"永久公民身份",可以隨意進出美國本土,並且享受著美國給予的巨大經濟補助,更厲害的是,在長達近百年的美國管理下,波多黎各作為海外屬地,竟然不用向老美繳稅。
美國作為世界中逐步崛起的絕對大國,無數小國盼望能夠抱上美國這條大腿,但躺著就完成了這一偉大夢想的波多黎各卻毫不領情,成為了美國懷抱中最不安定的孩子。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反殖民統治的確是歷史的正確抉擇,更是人心所向。面對老美的糖衣炮彈,波多黎各人民揭竿而起的起義可謂一次接著一次,但沒有一次成功。
面對騷動的波多黎各,老美決定放手,先是給予波多黎各人民部分美國公民權力(沒有總統選舉權),後又給予了波多黎各自主選取總督的權利,實行了區域自治政策,但是外交、港口通航、軍事交由美國管制。
看似實現了自治,但實際上此時的波多黎各已經偏離了獨立的道路,試問,失去了外交、軍事的波多黎各如何稱之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呢?
能夠給予波多黎各一定的自主權只不過是老美的緩兵之計,目的就是為了將波多黎各這個後門能夠更加穩固,對蘇聯及古巴行成鉗制作用。
美國仁至義盡,波多黎各苦拍大腿實行自治後的波多黎各依靠著加勒比海貿易中心的優勢,依舊保持著穩定的經濟發展。美國為了徹底將波多黎各納入正式屬地,為波多黎各舉行了其歷史上的第一次公投,決定波多黎各是否成為美國的一個州,結果波多黎各一半以上的民眾選擇拒絕。
究其原因,波多黎各心中算的精明,畢竟經濟補助也不少拿,成為美國下屬州說不定還要承擔戰爭的風險。
但好景不長,冷戰結束後,波多黎各的地緣戰略意義變得微乎其微,奉行"實用主義"的老美立即撤回了對波多黎各的經濟補助。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早已習慣利用高額補助為國民謀取福利的政治方針斷了財源,帶來的便是經濟滑坡。此時的波多黎各才真正意識到:沒了老美的幫助,原來自己啥也不是啊。
截止3年前,波多黎各共計進行了六次公投,民眾意圖納入美國的意願水漲船高,其中3年前的投票結果更是超過半數,但美國卻以此次投票不具有法律效力而否定了此次公投。
不僅如此,特朗普就任期間,更是想過低價出售波多黎各,換取格陵蘭島,這也一度成為了國際笑話。面對此次疫情,波多黎各同樣沒有接收到來自美國的絲毫援助,真是應了那句話"昨天愛答不理,今天高攀不起",美國的確仁至義盡。
沒有一成不變的格局,只有永恆的利益造成今日這般局面,完全是波多黎各咎由自取,只怪波多黎各目光短淺,貪圖一時享受,卻忽視了自身價值的時效性,美國現如今的態度絕對是波多黎各政府沒有想到的結局。但究其原因,其實也正印證了那一句話:只有利益才是永恆的話題。
美國拒絕波多黎各緣於無利可圖。經濟疲軟的波多黎各因為無力償還730億美元的債務宣佈破產,長期的高福利與經濟發展不成正比的波多黎各在美國眼中就像是扶不起的阿斗。
再加之長期疲軟的經濟發展與連年的颶風災害,讓美國看不到接納波多黎各的任何收益我,反而帶來了"無底洞"般的經濟付出。在多州宣言獨立的多事之秋,本就讓美國政府焦頭爛額,此時將波多黎各納入編制,豈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曾經擺在波多黎各面前的機會沒有抓住,待到時間推移,格局大變之時也再難掌握了。至於波多黎各的"美國夢"該何去何從,首先要做到真正的強大,這樣才能引起"實用主義"為主的美國的關注,而非熱臉去貼美國的冷屁股。
況且隨著拜登的當選,民主黨派或許能夠扳回一城,以拉美裔為主要人口構成的波多黎各正是可以預見的民主黨的票倉,如果不看經濟因素,如果波多黎各建州成功,對與民主黨派穩固江山沒有壞處,或許這"美國夢"沒準就實現了呢。
但這並不是一個短期之內可以實現的目標,畢竟美國國內現在飽受疫情困擾,正是民情激憤之時,政府並不會抽出手來解決波多黎各的問題。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於國家亦或是對個人來講,長遠的目光是掌握髮展先機的必備能力,同樣也是規避風險的重要辦法,所以老祖宗的話還是要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