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1》

巖茶圈的套路,很多。

比如,張三心知自己拿不到正巖山場資源,全是從各地批發來的外山茶。

但卻能臉不紅,心不慌的向外地茶友介紹,這些都是牛肉、馬肉。

比如,張三明知什麼才是好巖茶的標杆,要有巖骨花香。

但卻昧著良心說,肉桂是喝苦澀刺激。只因不想讓又苦又澀又薄的外山茶,砸在自己手上。

比如,張三本來對巖茶的瞭解,跟漿糊一般。

但卻足夠大膽,敢開門收徒。

並且,傳經佈道——“教你如何分辨正巖茶?”

“看幹茶,看湯色,看葉底,看價格,4招區分正巖茶,外山茶。”

上週末,有位浙江茶友來信。

說他們當地,最近來了位巖茶老師。

開茶會講座時,課件培訓梗概,大致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些。

我一聽,心裡在想:

這麼不靠譜的說法,不是純屬耍流氓嘛!

《2》

一,看幹茶能看出正巖?

正本清源,別信。

迄今為止,這大概是麻花聽過的,分辨正巖茶的第二等謬論。

第一等謬論,是說看泡袋,聽聲音就能分出好壞。

這純屬瞎扯淡。

巖茶的幹茶條索,看不出山場。

頂多看出來,這茶焙火程度如何,顏色是深是淺。

從肉眼看過去。

幹茶是否勻稱,統一,色澤一致?

還是色選與挑揀沒用心,留下茶梗與老葉?

或者拼配痕跡明顯,一包茶裡邊,條索有粗有細,有長有短,高矮胖瘦不一?

……

至於,而功力再深一些的,能勉強分出大致品種。

老叢級別的水仙,粗枝大葉,橫刀闊馬,葉脈粗壯,葉莖凸顯。

將普通肉桂與老叢水仙擺在一處,條索外觀的差距,一目瞭然。

但說到區分出巖茶的山場,建議是,先清醒一下。

巖茶加工過程,經歷了揉捻,焙火。

隨著火功的加深,條索愈焙愈緊結。

等到最終成品後,要不細加分辨,會感覺它們全都長一個樣。

從清一色的黧黑色、板栗色幹茶條索裡,分辨出正巖茶、外山茶。

無異於,難於上青天!

另外,在看幹茶的同時,還可以順便聞幹茶香。

巖茶作為焙火茶,它的幹茶香比較一致。

如果你想從幹茶香入手,以此為突破點,從中分辨出巖茶山場。

那麼,你鐵定會失望而歸。

因為巖茶的幹茶,主要是一股植物蛋白被烘焙過的氣息。

堅果香,焦糖香,類似炒瓜子板栗香,香得大同小異。

聞幹茶,不可能分出正巖茶,外山茶。

頂多,是透過直觀的香氣,鑑別出巖茶是否返青、變味,串味。

除此外,別將太多的寶,壓在看幹茶上。

若真如此,那巖茶的鬥茶審評大可簡略,不用再費勁的準備沸水泡茶。

光看一看幹茶,就都能知答案。

按這樣的想法與做法,不僅是對巖茶的無知,更是天真。

《3》

二、看湯色能分出正巖茶?

別異想天開,盲目自信。

巖茶的湯色深淺,從頭到尾和產區無關。

一泡巖茶的茶湯,是橙黃色,是橙紅色,還是深琥珀色,亦或像紅酒般的顏色。

最主要的因素,是由於發酵與焙火。

發酵程度越深,茶湯顏色越偏紅。

而火功焙得越高,湯色會越焙越深。

可以說,奠定一泡茶湯顏色的主因,從頭到尾與山場好壞無關。

做茶的工藝,才是重點。

另外,再看茶湯的清透程度。

或許是,有部分人認為,正巖茶的品質高階,一概是清澈透亮的。

要是外山茶,原料差,品質差,泡出來的茶湯會渾濁不乾淨。

乍眼一看,這樣的想法與推理,確實沒有大問題。

但轉念沉思,就會立刻覺得不對勁。

別用盲目自信的方法,區分巖茶的山場。

畢竟,但凡是工藝略微有考究的外山茶,泡出來的湯色同樣能很透很亮。

如果你依賴於,透過流於表面的三招五式,就能直接分出一款巖茶是正巖,還是半巖。

那麼,容易馬失前蹄。

到頭來,吃虧的還是自己!

《4》

三,看葉底能看出個啥?

喝完一泡茶後,再看一眼葉底,是常見的喝茶儀式。

不過看巖茶的葉底,能不能看出山場好壞?

對此,不建議大家抱太高期待值。

看葉底,主要是看工藝問題。

比方說,巖茶的做青。

巖茶經過搖青後,葉片邊緣細胞破碎,經過發酵後會轉為紅色。

然後,形成烏龍茶的典型特徵,綠葉紅鑲邊。

觀察巖茶葉底時,透過留心葉底紅和綠的佔比,正好能看出發酵程度。

另外,幹茶經過舒展後,條索逐漸被泡開。

挑起一根葉底,能看出它的原料老嫩,是否軟亮鮮活,有彈性等。

最後,就是看葉底。

合適的巖茶火功,不應該將巖茶焙死。

出現幹茶炭化,條索僵硬,難以泡開舒展的狀態。

保留有“活性”的巖茶葉底,呈現出來的,是軟、亮、鮮活、有韌勁的特點。

捏一捏,看一看,聞一聞。

大致能對一泡巖茶的基礎工藝問題,做出判斷。

至於要從一泡巖茶的葉底,看出它到底是什麼山場,是不是正巖?

答曰,別無中生有,平白為難人!

《5》

四,是不是正巖茶,看價格就能知?

抱有這樣想法的人。

猜過去,應該是在買巖茶的路上,吃過的虧還不夠多。

常言道,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但現在提到巖茶的定價,不論懂不懂茶,都要驚呼一句——水太深。

首先,每款茶做出來,都是由茶農自己定價。

願意賣貴賣便宜,全憑茶農開心。

很多時候,同一個山場的兩款茶,地理位置捱得特別近。

良心的茶農,賣個合理的茶青+加工成本價。

狠心的茶農,則要在這個基礎上,翻幾番。

另外,還有個別茶農,定價因人而異。

看菜下碟,看人定價。

反正是“我的茶葉我做主”,高興就好。

其次,不同的茶商定價,更是天花亂墜。

從茶農手裡收來茶葉後,換上包裝,就隨意的定一批價。

有些懂門道,願意負責的茶商,會反覆對比喝茶,合理定價。

而大部分茶商,收到散茶後,直接在批發價的基礎上,給出價格。

如果源頭本身定價不合理,那麼這些茶葉的定價。

算下來,完全是一筆糊塗賬。

如此混亂的巖茶定價背景下,要想透過一款茶的價格,分辨出它是不是正巖。

壓根是,連方向都錯了!

《6》

鑑別正巖茶,別異想天開,盲目天真。

看幹茶,看葉底,看價格,看湯色,都是非常不靠譜做法。

師傅領進門。

正巖好茶的茶湯是柔和,清甜,甘醇,細膩,爽口,藏有暗勁。

茶湯當中,體現著巖骨與花香。

修行看個人。

說到底,就一句話,靠多喝茶,多對比。

紙上得來的知識,不如實打實的喝茶實戰親歷。

至於外面謠傳的,各式牛鬼蛇神,奇奇怪怪,魑魅魍魎般的“大師言論”。

最後奉勸一句話——文明觀猴,切莫投食。

遠觀看戲,無妨。

一旦聽了進去,那就得交學費了!

10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高階”金融行業拍這麼低俗的廣告,不是缺錢,是另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