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我們應當討論的是,從社會機制層面,不讓這種惡再次發生。我們應當討論的是,從個人層面而言,如何防範自己不成為惡的犧品?我們也需要警惕過度的防範心理和懷疑心理。

前段時間,中國網民和澳大利亞官方因為一張漫畫打起了口水戰,引起這場口水戰的漫畫畫的是什麼呢?

是譴責澳大利亞士兵殘忍殺害阿富汗平民和兒童的暴行。

澳軍故意殺害阿平民,割喉兩名兒童的暴行讓愛好和平的國人不恥,也非常不適應。雖然我經常在課堂上講不要關注負面和發表負面言論,但是我們很多時候不得不面對一些讓我們感覺不太好的負面新聞資訊。

比如那個北大弒母案、杭州保姆縱火案。那麼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心態面對這些問題呢?

首先我覺得作為一個正常的人,健全的心智,不只是能夠發現、享受生活的美,還應該有勇氣去面對生活的惡。所有惡帶來的悲慘事件,引發的正常情緒應該是:悲憫和憤怒。

所謂悲憫,就是要有同理心,對於受害一方,我們要有同情心。就像我們做家庭教育的老師,每當看到孩子跳樓之類的悲劇,就非常痛心疾首。

當然了,僅僅帶著悲憫去談論,會流於空洞,有時候還會引發盲目的仇恨和恐懼。

比如,杭州那個保姆事件後,我們可以聽聽網上一些專業人士提到的如何處理僱主與保姆關係的種種方法。

○ 其次呢,我們也需要警惕過度的防範心理和懷疑心理。

也就是現在資訊太發達,一件事情發生有太多過度解讀事件的資訊,我們不能因此過度緊張,覺得到處都是危險。

具體要注意兩點:

○ 一是過度的防範。杞人憂天式的防範。

像北大弒母案,只是一個個案,機率非常非常小的個案。不能因此說,我對孩子學習要求高、期望值高,會不會導致他心理壓抑,扭曲啊之類得?

孩子青春期叛逆對我吼了了一句,會不會做出什麼過激的事情?……過分緊張和焦慮,是不利於自己身心健康,甚至影響正常生活。

○ 二是過度的懷疑。

像保姆縱火案,引發一種過度的懷疑,就是認為善良的行為沒有好的回報,對於善良產生了懷疑。

實際上,我們應該要有信心,善良永遠是人類向上的源泉,是人類之所以存在的根基。當然,孔子曾經說過”君子可欺不可罔",意思是說一個君子,信奉仁義道德,溫爾文雅,但不等於就要受人欺負,就要受人欺騙。

孔子的話十分深刻,講了善良不等於做老好人,不等於生活沒有原則,這個生活原則包括法律的、人際的等等原則。

關於善行得不到好報,《了凡四訓》裡有一個例子值得思考:從前,有一個人辭掉宰相職位,要回自己家鄉。當時他的聲望猶如泰山北斗,受到大家的敬仰。不想他剛回到老家,就有一個喝醉了的同鄉,在他家門口破口大罵。

這個宰相很有修養,他認為沒必要和喝醉酒的人較勁,於是交代自己的僕人說:“不要和喝醉了的人計較。”關上了家門不再理會。

第二年,這個人犯了死罪,被送進了大牢。

這個宰相就後悔地說:“如果當時我稍稍計較一下,把他送到官府追究一下他的責任,小小的懲罰,會讓他戒掉大的過錯。我當時只想自己心存厚道,沒想到反而縱容了他的惡習,到了今天這個地步。”

按照作者袁了凡的說法,這就是好心做了壞事。

袁了凡提醒我們,對於一些不當行為的“寬容”,並不是善行,並不是幫助別人。

至於對社會層面的惡行“寬容”幾乎就是幫兇。所以,任何時候,不論面對多大的惡行或者說負面的事情:

○ 第一不能動搖我們內心對於善的信念。

對於惡,最有力的抵抗,就是我們對於善的信念不僅沒有被它摧毀,反而因為它,更加堅定地信仰因果法則,更有力地踐行善;

○ 第二,要盡到公民的責任。

從社會的層面,每個人都能貢獻自己的力量,讓社會的機制可以更完善,更有效地遏制惡的產生。

就像我們家庭教育從業者,要以更好的課程,更多的付出,教育更多的父母和孩子。

當然了,這個問題很大,不是簡單講講就能達成共識的。

但不管怎樣,希望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顆悲憫情懷,在這個不完美的世界中讓自己變得更堅強更美好。

【互動時刻】

6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大秦賦》:當千古一帝成了白蓮花,他究竟憑什麼一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