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名字如雷貫耳,他的事蹟令人印象深刻,他的功績無法忽視,他是焦裕祿。我們熟知他的故事,他的話語,他的志願,但我們對他的瞭解還是太少太少。焦裕祿有三個兒子三個女兒,其中二兒子焦躍進,有著父親的遺風,為人民默默奉獻。
沒有父親陪伴的成長當父親去世的時候,焦躍進還是一個6歲的小孩。6歲是一個有些不太懂事的年紀,長大後也不太記得父親的模樣,只知道母親一個人拉扯六個兄弟姐妹長大的辛苦模樣。雖然父親缺席自己的成長,但是焦躍進卻一直都記著父親的付出和遺願,發誓長大後也想成為父親這樣為人民做貢獻的人。
像大多數普通孩子一樣,焦躍進慢慢長大、上學、畢業。但不同的是,在他高中畢業後,響應毛主席“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偉大號召,插隊到下面。其實他有想要向母親提出申請,不去上山下鄉、去幹重活累活。
但是母親嚴厲地拒絕了他的想法,嚴肅地說:“別人都能下基層,為什麼你不能去?”並且表示,不管焦躍進乾的是好還是壞,他都是焦裕祿的兒子,他的行為舉止都會被別人看在眼裡。
在蘭考縣插隊的時候他當過老師,當過生產隊長,幹自己最不想做的髒苦累活。也是在這個父親曾經待過的地方,他聆聽有關父親的種種事蹟,這些故事深深地打動了他,更加堅定了他的決心:要成為一個像父親那樣的人。
等到知青返城時,焦躍進並沒有像大多數知青一樣迫不及待地返城,而是留在蘭考,留在這裡尋找更多有關父親曾經的蹤跡。一番踏實勤奮,焦躍進在父親曾經最關心的蘭考縣東壩頭鄉任黨委書記。他一上任就沿襲了父親曾經的做法,挨家挨戶走訪調查,關心貧困戶和孤寡老人,替他們解決實際難題。鄉親們對焦躍進心存感激,親切地稱他為“小焦書記”。
進京替鄉親們推銷蒜不少鄉親對焦躍進的第一印象就是:身材魁梧,和藹可親,雙眼炯炯有神。他確實熱心腸,大大小小的難題他能幫忙的都幫了,不用幫忙的也幫了。
他一直都堅信一句話“別人能幹,為什麼我不能幹”,因此不管是在當知青時,還是在後來任職的的時候,他都堅持所有的事盡力親為。因為是縣委書記的兒子,所以他嚴於律己,也正是縣委書記的兒子,他更要求自己不搞特殊。
千禧年時,焦躍進在杞縣任縣委副書記、縣長。那時杞縣出了一批大蒜,但是縣民們找不到銷售的渠道,這批蒜急需解決,再拖早晚都會變壞沒法賣出去。當時負責杞縣的焦躍進一聽,二話不說立馬用縣長的身份進京,去給杞縣的鄉親們幫忙賣蒜,解決燃眉之急。
他頭回當推銷員,替鄉親們推銷辛苦栽培出來的大蒜。最初,並沒有很多人來買大蒜,但當有人識破他是焦裕祿兒子的身份時,帶過去的那批蒜被聞名而來的人們一搶而空。
後來在一場主持裡,主持人問焦書記,如果有人帶著杞縣的鄉親們種大蒜,會不會因為沒有“焦裕祿兒子”的這個名號而賣不出去?焦躍進回答道:“那就讓他們拉到我們杞縣來!”現場立刻響起掌聲,為“小焦書記”的機智風趣鼓掌。
“小焦書記”腳步不會停因為父親曾經說過“不能搞特殊”這句話,人稱“小焦書記”的焦躍進一直掛在嘴邊,反覆思考含義。如今他已經身體力行地在踐行這句話,深入基層,與群眾親如家人,剛正廉潔,不用職位謀特權。儘管他有審批錢財的權利,但他大多數都花在了人民身上,對自己則是能省就省,絕不多花一分錢。
有一次,他和一個農業局局長一起去上海出差,和外商談生意。訂房間時,焦躍進本想要在商談期間一直定三人間。但是局長向他提意見,等會兒要跟外商談生意,三人間這不是有損縣裡的形象嗎?沒辦法,焦躍進只好在談生意期間訂了個套房,談完生意就立馬退掉,繼續住三人間。
為了談生意,他們一直沒吃好飯,商談結束時,局長本來想吃頓好的犒勞一下焦躍進,但誰知焦躍進帶著他隨便進了一家小館子,每人一碗米一盤菜,簡簡單單地吃了一頓。
焦躍進的辦公室裡,擺著一尊父親的銅像,每當他遇上困難或是心事鬱結,他總是在銅像面前深思。在為數不多有關父親的記憶裡,父親總是嚴厲高大的,哪怕是父親去世後,也叮囑母親不要向組織伸手要救濟,也不要接受他們的接濟。因此,一家老小從小就學會勤儉節約,一件衣服穿到不能再穿,一張稿紙擦了再用。
“不能搞特殊”是焦家家風,而母親則是家風傳承的關鍵點,她常常教誨自己的孩子,不要忘了你們是焦裕祿的孩子,雖然少言寡語,但言傳身教一樣沒少。嚴厲的管教使孩子們不敢忘本,時刻堅守自己。如今焦家家風已然成為了寬闊的精神河流,影響著每一代焦家孩子。
儘管焦躍進曾經借焦裕祿兒子的名義替鄉親們賣蒜,但焦家人從不借焦裕祿的名義發大財、走關係。曾經有幾個小孩子借父親的名義在劇院看票不給錢,被焦裕祿發現後狠狠地批評了一頓,並給人家補上裡票錢。
在父親精神的影響下,焦躍進在崗位上一直勤勤懇懇,廉潔奉公。他為老百姓做事,也牽掛他們,時不時探望孤寡老人,積極幫助貧困戶脫貧。如今“小焦書記”已經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他還是忘不掉父母的教誨,做人做事嚴於律己,這樣的“官二代”著實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