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根據聯合國釋出的《2020年全球幸福報告》報告,中國今年的幸福國家排名比去年上升了7位,排在第86位;美國上升1位,排第18位。全球最幸福國家前10名依次為:芬蘭、丹麥、瑞士、冰島、挪威、荷蘭、瑞典、紐西蘭、奧地利、盧森堡。

《全球幸福報告》衡量幸福國家的指標主要有六個:人均GDP、預期健康壽命、社會支援資源、社會自由度、對他人的慷慨程度、對政府的信任度。取三年的平均值進行排名。

據清華大學社科學院院長、心理學系創系主任彭凱平教授分析,拖累中國排名的恰恰是三個重要心理指標:社會公益水平偏低、社會信任度偏低、主觀幸福感不足。

關於報告本身及其背後的原因,我們在這裡不做具體分析。下面我們重點來認識一下該項報告的三位撰寫人:著名全球發展問題專家傑弗裡•薩克斯(Jeffrey Sachs)、加拿大國家幸福研究專案發起人約翰•赫利韋爾(John F. Helliwell)、英國首席幸福經濟學家理查德•萊亞德(Richard Layard)。他們關於幸福的觀點可能才是對我們更重要的。

1、全球發展問題專家傑弗裡·薩克斯(Jeffrey Sachs)

報告的負責人兼聯合撰寫人是全球發展問題專家傑弗裡·薩克斯。他是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網路的主任、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所長、哈佛大學國際研究中心主任,曾任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和潘基文的特別顧問。他曾連續兩年被《時代》雜誌評為“世界百名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並被《紐約時報》稱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學家”。

他在《文明的代價:迴歸繁榮之路》中寫道:富裕的美國正陷入新的迷茫:政府公共責任缺失,精英群體扭曲,人們沉湎於消費與娛樂的狂歡之中。迴歸繁榮,就是要尋找到一條能夠給人們真正幸福的路徑。

薩克斯認為,美國整個國家正在被一場嚴重的道德危機所荼毒,即美國的政治經濟精英們身上本該具有的公民美德的墮落。“如果富人和掌握權力的人未能對社會中的其他人以及世界其他地方展現應有的尊重、誠實和同情,如果不恢復其勇於承擔社會責任的氣質,美國的經濟復甦就不會有什麼價值,而且也不可持續”。

儘管著重於反思政府和精英階層的社會責任,但薩克斯對公民個體的責任並沒有視而不見。他嚴詞批判美國社會日益瀰漫的過度消費、過度娛樂現象,以及過分突出個人自由主義,卻無視個人應盡的社會責任。

在他眼中,在重商主義下廣告無孔不入,人們的思想意識在被動中出現變化,越來越多的時間被廣告、電視、電腦、手機等奪走;“全民上癮”“娛樂至死”現象像一種麻醉病毒,幾乎蔓延到社會的各個角落,粗俗狂歡過後,只留下精神的一片空虛……社會大眾的幸福到底去哪兒了?當一個人乃至一個社會失去閱讀的能力,同樣隨之而去還會有反思和想象的能力,由此以來,精神上的幸福感便會如同泡沫般光鮮但缺乏內涵。

在薩克斯看來,美國的教訓是經濟發展並不能確保人民幸福和政治穩定。美國的社會形勢正不斷惡化,富人用錢來換取政治權力,而窮人則自生自滅。在私人生活中,美國人已經深陷於消費主義無法自拔,而消費主義則反過來吞噬了美國人的時間、金錢、精力以及致力於集體福祉的傾向。“全世界都必須引以為戒。除非我們能擺脫這種權錢交易和病態消費主義的怪圈,否則,每增加一點生產力,我們就會多丟失一點人性。”

2、加拿大國家幸福專案發起人約翰•赫利韋爾(John Helliwell)

報告的第二位聯合撰寫人是約翰•赫利韋爾(John Helliwell)。他是加拿大高階研究所(CIFAR)的高階研究員,也是該所“社會互動、身份和幸福”專案的聯合主任。

赫利維爾始終認為,一系列的社會關係,決定著人們是否感覺幸福。“這個世界瞬息萬變,無論是在學校、工作場所、社群還是社交媒體上,彼此之間的互動對人的幸福有著深遠影響。”

他說,報告衡量人們對於生活的整體滿意度,更重要的是看大家對於生活所在地人們是否會彼此照顧的信心。“快樂的人有最顯著的幸福因素,就是互信互助讓生活更好。”

在他看來,幸福不是指表達快樂情緒的能力,它更多是一種對自我生命總體層面的滿意,相信自己所處的社會或國家裡人人能夠彼此幫扶。

這項報告也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結論:自2013年至今每年的排名,北歐五國芬蘭、丹麥、挪威、瑞典和冰島都位列前十。赫利韋爾據此得出結論:寒冷的國家更加幸福,可能不完全是一種巧合。他說,“在惡劣的環境下,你必須得發展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否則就無法生存。”不過他也強調,“我首先要提醒大家不要形成任何地理決定論,這個有趣的觀察值得我們所有人反思。”

3、英國首席幸福經濟學家理查德•萊亞德(Richard Layard)

報告的第三位聯合撰寫人是理查德•萊亞德。他是英國首席幸福經濟學家、國民幸福指數推動者、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和布朗的政策顧問,還是聯合國倡導以“國民幸福指數”來代替“國內生產總值”的主要發起人和推動者。

如今各國政府開始意識到,衡量一個社會的健康程度,光靠GDP是不夠的。這一改變,部分要歸功於理查德•萊亞德和他的那本有巨大影響力的書《幸福的社會》。

他在這本書中提到一些有意思的觀點:

1)一旦維持生計所需的經濟收入有了保障,要提高人們的幸福水平就不太容易了。

2)人類最大的挑戰就是用征服自然的能力來征服自己,得到更多我們想要的幸福。

3)在某種程度上,生活水平就像酒精或藥物。一旦你有某種新的體驗,你就需要更多這種體驗來維持你的幸福感。你就像在“快樂跑步機”上,只有不停奔跑,你的幸福感才會保持不變。

萊亞德據此認為,如今人類已經是有史以來最富足,但我們並沒有更快樂。要追求更多的快樂,我們需要建立一種截然不同的文化:重視的不是個人的成功,而是幫助其他人過得更快樂。這個新興的快樂科學的發現,可能對我們的生活產生重大影響。它告訴每個人該如何處世待人,並改造我們的學校、職場、醫療、社群及家庭生活,以獲得更快樂的結果。總的來說,它要求的是一個全新的應對方式。

萊亞德還認為,對於個人幸福來說,社會和心理因素遠遠比收入水平更重要。由他領導的一項名為《幸福來源》的研究表明,消除人們的抑鬱與焦慮能夠減少20%的痛苦,而如果政策制定者僅僅關注於消除貧困,則只能減少5%的痛苦。“這些證據表明我們需要作出新的改變——不是強調‘財富創造’,而是‘幸福創造’”。

在萊亞德看來,幸福並不總是隨著物質財富的增長而提升,是時候減少物質主義,更關注內心生活了。他說,我們的生活存在悖論。多數人希望收入越來越高,併為此不懈努力。但是儘管越來越富足,人們卻沒有感到越來越幸福。“經濟增長並不一定讓人們更幸福,大眾追求物質財富往好說是徒勞的,可能性更大的結果是讓人更加不幸福”。

好書分享:

8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阿根廷政府緊急宣佈暫停往返英阿航班 最後航班採取特殊隔離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