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作者 | 老崔

01

近日聯合國在華40週年慶典系列活動在北京迎來最隆重的一場。聯合國駐華協調員羅世禮先生、各國使館、國際組織、學術界、媒體以及聯合國各機構官員在內的800餘名嘉賓出席了慶典活動。

本次活動還邀請了社會各界優秀企業及行業代表,金龍魚稻米油成為國內食用油品類中唯一入選的產品。

從早年金龍魚稻米油登陸日本上市,榮獲米油國際品質大獎,再到稻米油遠銷海外,出口美國、加拿大。“獻禮”聯合國,更是對中國稻米油品質的再度認可。

眾所周知,聯合國在華40年,也是見證中國農業科技進步,見證中國農業崛起的40年。

中國從最初的,依賴農產品進口,糧食難以自給自足,幾億人吃飯都成問題的窘境,已發展為,能以袁隆平等中國優秀科學家帶頭,為亞洲乃至世界的糧食安全與發展做出貢獻。

稻米油便是中國農業及食品科技發展道路上的先行者之一。

一款中國製造的稻米油到底經歷了怎樣的歷程,才能獲得如此殊榮,位列中國農業產品中的品質代表?

02

十餘年前,益海嘉裡副董事長穆彥魁第一次在日本的超市發現了一箇中國沒有的食用油品類,日文標註品類叫“米油”。

他很不解,隨後他找到了超市售貨員進行諮詢。當得知這種油是從稻米的米糠中提煉出來的,他眼前一亮,全新的產業佈局藍圖在腦海中已經有了輪廓。

他幾經周折,從日本帶回來一點點樣品,送到了國內高標準的食用油實驗室,意味深長地說了句,“看看我們能不能搞出來。”

對一款國內還未見過的米油著手研發,幾乎沒有人知道如何開始,沒有任何經驗可循,甚至沒什麼資料,從裝置,到技術、對於金龍魚乃至中國來說,稻米油都是一片空白。

一切從0開始,沒有捷徑,只能孤注一擲。“我們也走過彎路。我們曾引進一整套脫蠟裝置,但完全沒有派上用場。大大小小做了上千次試驗,大部分都是無功而返,探索就是這樣,總要有代價。”

稻米油研發中心技術經理王勇說。

隨著稻米油精煉技術的進展,金龍魚在這一領域的投入還在不斷加大。“每次見到董事長,他最關心的,是消費者對產品體驗好不好,反反覆覆叮囑的,是一定把油的品質做到最好。”

揹負著產品銷售壓力的張波如是說。

“我們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從日本和各個國家蒐集稻米油樣品,拿回來做各項指標的檢驗和對比,公司的管理層非常重視品質,要求各項指標都要優於行業水準,對稻米油的品質研究,一天也沒停歇過”。

研發王勇還透露,在雙一萬的產品升級過程中,工廠每跑一次做實驗,如果不成功,浪費就是200-300噸的油,數億的投入。

“這是絕大多數普通企業想都不敢想的犧牲。我們只能咬著牙繼續幹。”

稻米油團隊最終把自己逼的有多狠? 為了檢驗稻米油的品質,他們決定讓金龍魚稻米油登陸日本,去和擁有一百多年稻米油研發歷史的國家同臺較量。

“贏了,沒什麼,這條路繼續往下走。 輸了,知道自己錯哪了,更要繼續研究下去!因為我們只想給老百姓最好的。”

這麼想,也這麼做的企業在中國屈指可數。

最終,中國稻米油用與日本主流米油同等的定價,堅持公平競爭的態度,憑谷維素含量高出日本主流米油品牌的3-5倍的品質,成功在日本上市。

上市釋出會當天,日本幾十家知名零售商悉數到場,包括全家FamilyMart、羅森(LAWSON)、7-Eleven、永旺,以及丸紅食品、三菱食品、三井食品、伊藤忠食品、兼鬆等大型商社,甚至一些同行和對手都同時出現在釋出會上。

在日本,一個品牌可以吸引到這麼多零售商和客戶同時到場的是罕見的。在超市排隊購買金龍魚稻米油的日本民眾更是絡繹不絕。 日本最大的通訊社——共同社以:

金龍魚稻米日本上市的訊息,成為日本那一天最重要的新聞之一。 在日本上市一週年後,金龍魚稻米油也迎來了屬於自己的“百店同慶”,眾多日本主流超市匯聚在一起為這款中國稻米油慶生。

當地消費者也表示了對產品由衷的認可。

與此同時,品質與美味兼得的金龍魚稻米油在比利時iTQi(國際風味暨品質評鑑所)173位世界各國美食專家的盲評中奪得優秀味覺獎章。

iTQi評委、國際頂級名廚Alan Coxon在對金龍魚稻米油評價時曾表示:“好的油就是不掩蓋食物本身的味道”。

這一語也道出了東西方對美食文化的共同追求,也為東方稻米油開啟歐美市場大門提供了可能。

今年9月,金龍魚稻米油遠銷美國、加拿大,成為率先走出國門進入海外市場的中國稻米油品牌。

03

“國家二字,不是一種炫耀,而是一種擔當。”

這句話是益海嘉裡陳波對稻米油發展十年的總結。

“無論今天稻米油麵對的是哪個國家的檢驗和認可,我們的初心,都是希望最終收穫來自中國消費者的認可,是把經得起全世界考驗的品質,帶給每一位國人。”

稻米油產業的發展不僅限於為民眾提供更健康的糧油,它也為中國的糧食深加工產業帶來了一個嶄新的開端。

作為這個產業鏈的見證人,益海嘉裡集團包裝油事業部總監陳波介紹說: 中國每年生產稻穀近兩億噸,但受加工企業普遍規模較小的影響,水稻的綜合開發,副產品幾乎談不上什麼利用。

陳波對此津津樂道: 在我們的工廠裡,一粒稻穀,經過剝殼處理,可以變成了生產電力和蒸汽的原料。

目前1.75噸稻殼可替代一噸標準煤,每年給企業節省7000多萬成本,不僅解決自身供電,多餘的電力還可以輸出。

燃燒後的稻殼變成了稻殼灰,這又是一種極其環保可再生資源。 米糠榨油後形成的米糠粕,可以繼續提煉卵磷脂、肌醇、甾醇、谷維素、香蘭素等產品。

一粒米在這裡“鞠躬盡瘁”,來於大地,歸於大地。

陳波推算,如果稻殼發電技術在全行業普及,全國每年可節省煤炭約2600萬噸,等於幾個大型煤炭一年的開採量,節省發電成本約49億元,減少二氧化硫排放30多萬噸; 如果米糠榨油技術能在全行業推廣,每年可為國家增加油脂供應230萬噸,年增值約46億元,若換算成大豆,則節省1.1億畝左右的種植土地......

“發展稻米油,是真的在為這個國家,為人民做事情。”

正如聯合國對中國農業未來所抱有的期待,用食品科技造福人類,為每一箇中國人提供更優質健康的農產品,同樣是稻米油團隊的初心。

稻米油現在所有的成就,只是一顆種子,它終會成長為參天大樹,用碩果累累迎接祖國的強盛未來,為我們的國民健康創造更多可能。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土耳其與敘利亞政府軍首次直接交火,出乎意料的是,俄軍卻在看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