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在收藏市場上,面對眾多的藝術品,很多人便會產生真假難辨的感覺,一旦遇到贗品,很可能會血本無歸。在1947年的時候,一位老人花了5元錢撿漏,意外遭遇了贗品,在很多人看來,或許老人是花錢買了一個教訓。不過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也讓人大跌眼鏡,因為這幅贗品居然賣了三個億,堪稱是贗品當中的精品,也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

一、老人撿漏的經歷

時間倒回到1947年,在瑟瑟的秋風當中,一位老人來到了北京琉璃廠門口,這裡原本熙熙攘攘,不過因為遭遇戰亂的緣故,很多人家都已經遠離了這個是非之地,唯有一些窮苦人,試圖變賣自己的傢什來養家餬口。看到老人的到來,這些攤主們都翹首以盼,希望自己能夠開一筆張。

不過對於老人來說,自己手中的錢也不富裕,因而當他精挑細選之後,最終對一塊破舊的黃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為在這塊布上,赫然寫著王羲之的《平安帖》,經過短暫的討價還價之後,老人最終以5元的價格買下了它,並返回家中收藏了起來。

二、實至名歸的撿漏王

熟悉書法創作的觀者,相信大家都知道,由王羲之創作的《平安帖》,從古至今也沒有幾個人見到過,堪稱是一件稀世珍寶。因而對於老人來說,能夠以5元的價格買下這幅書法作品,絕對是一位撿漏中的王者。不過老人單純是對書法的喜愛,本身並沒有想太多。

在1947年的時候,物價飛漲的程度,是一般人難以想象的,平常人家買一袋大米,就要花費上百萬元的價格,而普通市民理一次髮,幾乎就要花費數萬元的價格。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以5元的價格買下王羲之的字帖,對於很多人來說是難以想象的。

畢竟在老人的心目當中,自己並沒有指望這幅書法作品發財,不過讓大家沒有想到的是,雖然是古人臨摹的贗品,存世量也只有兩份,價值更是達到3億元人民幣。而這件作品,也創下了單字價格最高的記錄,吸引了眾多書法愛好者的關注。

其實大家都知道,衡量收藏品的價值,一方面取決於製作者的名氣,另一方面也取決於年代的久遠。而這件《平安帖》字畫作品,因為與王羲之有莫大的聯絡,因而歷史價值是非常高的,即使不是王羲之本人所創作,同樣具有非常高的收藏價值。而這也是老人撿漏的原因所在,非常值得大家學習借鑑。

—END—

14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文理博士男女博士有不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