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為您解讀的這本書叫做《精要主義》,本書中文版共約11.4萬字,我會用5期的內容為您來講解本書的精髓,本期是講解的第4期。
你是否還記得我們前面說過的那個關於衣櫃的隱喻呢?
現在,我們已經仔細打量了掛在衣櫃裡的所有東西,並且把衣服分成了“必須保留的”和“可能應該扔掉的”兩堆。但是,你真的打算把那堆“可能應該扔掉的”衣服裝進袋子裡並送走嗎?
換句話說,僅僅確定哪些行為和努力不可能帶來個人貢獻峰值是不夠的,我們還得積極地淘汰它們。只有排除那些不重要的,我們才能為真正重要的事情做出更大的貢獻。
本期,我們將分享排除的5個要素,幫你真正擺脫無意義的多數。
01
排除的要素一:澄清——做一個以一當千的決定。
很多公司的使命陳述千篇一律、毫無辨識度,比如“用一流的服務、持續的創新、優良的品質和誠信如一來創造利潤”,這樣的陳述在大家看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這類模糊、浮誇的任務陳述,現在依然在某些領域被視為“最佳作法”,但是很多情況下它們並不能像預期的那樣奏效,無法激起員工清晰的目標意識。
人們一旦對團隊目標及自身角色定位缺乏明確的認識,就會感到困惑、壓力大、灰心失意;相反,當他們有較高程度的明確性時,就會積極振作起來。
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精要目標,要做到既具體可行,又鼓舞人心;既充滿意義,又容易衡量。如果操作正確,一個精要的目標是一個可以以一當千的決定。一個戰略選擇可以排除其他所有選項,為你未來5年、10年甚至20年的生活規劃路線。一旦重大決定已經做出,所有隨之而來的其他決定就能更好地聚焦。
排除的要素二:勇氣——優雅地說“不”的力量。
在合適的時機正確地說“不”,能夠改變歷史的程序。類似的例子不勝列舉,其中一個便是在深受種族隔離之苦的蒙哥馬利市的一輛公交車上,羅莎·帕克斯沉靜而又堅決地拒絕讓出座位,這幾乎在頃刻之間集結起了推進民權運動的力量。
我們都希望自己不會面臨羅莎·帕克斯那樣的處境,但我們依然可以從中獲得啟發。需要勇氣說“不”的時候,想一想羅莎·帕克斯。記住她那種信念的力量,面對社會壓力,堅定自己的立場,不向無意義屈服。
非精要主義者凡事都答應,是因為社交的尷尬和壓力。他們常常為了取悅別人而不假思索地說“Yes”,但是,精要主義者知道,事後隨之而來的就是懊悔和折磨。
他們知道,如果這樣做,自己很快就會感到受欺負,因而憤恨不滿——對別人,也對自己。最後,他們會發現自己將面臨一種不愉快的現實:為了應許新的承諾,自己現在不得不犧牲更重要的東西。
當然,說“不”的關鍵不在於對所有的要求都全盤拒絕,而在於拒絕不重要的事情,以便應承真正重要的事情。精要主義者接受自己不能始終都讓所有人喜歡的現實。
誠然,懷著敬意,合情合理並且優雅地說“不”,會在短期內帶來社交成本。但是,精要主義者認識到了這一點——從長遠來看,受人尊重要比被人喜歡重要得多,一個明確的“不”,比一個模糊的“是”更優雅。
02
排除的要素三:放棄——止損就是最大的贏。
生活中經常會有這樣的情況,因為買了電影票,我們就要忍受一場難看的電影;因為已經等了好長時間,哪怕公交車遲遲不來,我們也會一直等著;因為已經付出了感情,明知一段關係有害無益,我們也會精心維護,哪怕自己的努力只會讓情況更糟。
這體現了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沉沒成本”。沉沒成本指的是由於已經投入其中的成本無法收回,而對某項已知的虧本生意繼續投入時間、金錢或精力的傾向。
對於非精要主義者而言,這很容易導致一種惡性迴圈:投入越多,就越想破釜沉舟、堅持到底,直到投資獲得回報。而精要主義者卻有勇氣和自信承認自己的錯誤並脫身抽離,忽略已經沉沒的成本。
沉沒成本實在是太普遍了,但它不是唯一的非精要主義陷阱。除去沉沒成本以外,還有六個陷阱值得我們注意:
1. 稟賦效應。
稟賦效應是指,當一個人沒有某件物品時,他就傾向於低估這件物品的價值,而當他一旦擁有該物品,就會傾向於高估它的價值。
假裝你還不曾擁有該物品,是應對稟賦效應的一個有效措施。
2. 對浪費的恐懼。
因為不想浪費已經付出的東西,人們有時會執著於錯誤的選擇,但這樣做註定會浪費更多。只有我們承認自己犯了錯,才能讓這個錯誤留在過去。如果我們總是否認錯誤,就會在原地打轉,無法取得任何進展。
3. 強己所難。
這一點很好理解。每當我們因非要強行促成並不合適的事情而精神不安時,找一個參謀通常會有用處。
4. 現狀偏見。
僅僅是由於自己一直在做某事而繼續做下去,這種傾向有時被稱作“現狀偏見”。
一個有效的對策是運用零基預演算法,零基預演算法是以零為基底的預算方法。換句話說,預算提議中的每一個專案支出的必要性都必須從零開始證明。這種方法可以讓我們現狀中脫離出來,重新分配時間、精力和資源。
5. 隨意承諾。
有些人的時間被一些軟性承諾塞得滿滿當當。為了避免這種困擾,我們應該在答應一件事之前,先停頓5秒,別讓“這聽起來很棒,我很願意”這樣的話脫口而出,而是問問自己:“這事兒重要嗎?”
6. 害怕錯過。
大多數人天生就是厭惡損失的,總是害怕自己會錯過好東西,這是成為精要主義者的障礙之一。
我們可以採用“逆向試行”的方法來戰勝害怕。“逆向試行”是指以一種相對低風險的方法排除不重要的東西。我們可以檢驗取消一項嘗試或活動是否會產生負面效應,從而減少無意義的事情或承諾。
03
排除的要素四:編輯——看不見的藝術。
大多數人都會關注每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獎”,但卻對“最佳剪輯獎”不屑一顧,然而我們都忽略了,其實這兩個獎項是高度相關的。實際上,自1981年以來,在獲得最佳剪輯獎提名的影片中,有大約2/3的影片最後都獲得了最佳影片獎。
電影剪輯很多時候被認為是看不見的藝術,一個優秀的電影剪輯師只會留下必須存在的東西,而我們的人生也需要這樣的編輯。
當然,編輯一部電影,或一本書,並不等同於編輯自己的人生。但是,我們可以用編輯工作所固有的四條簡單原則,來把無意義之事逐出我們的生活。
1. 刪減,自律地拋棄那些好選項。
2. 精縮,用有意義的活動取代無意義的活動。
精縮指的是,用更少的詞表達同樣的思想,用更小的空間獲得同樣的功用,或者用更少的努力取得同樣的成就。在生活中,我們必須改變行為與意義之間的比率,淘汰許多無意義的活動,用有意義的那一個來取代它們。
3. 糾正,反觀核心,調整方向。
除了刪減和精縮,編輯的工作還包括糾正錯誤,這可以是微小的改動,也可能是匡正一個複雜的問題。
同理,在職業生涯或個人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經常性地反觀自己的核心目標,調整航向。具有一個支配一切的精要目標,能幫助我們進行自我審視,審視自己的活動和行為是否與自己的目標相符、相配。如果行為有誤,我們就要編輯修正。
4. 少量編輯,知道在什麼時候謹慎剋制。
這似乎有點違反常理,但最好的編輯並不認為需要改動一切。同樣,要成為精要主義者,就要讓刪減、精縮和糾正成為我們日常工作的天然組成部分,要讓編輯成為生活的自然節奏。
04
排除的要素五:邊界——設定界限會帶來自由。
對於非精要主義者來說,設定界限無異於自證懦弱;而與之相反,精要主義者視界限為一種授權。因為界限能保護自己的時間,也讓人們擺脫了說“不”的負擔。
以下三個方法可以幫助我們設定自己的界限:
1. 不要把別人的問題,變成我們的問題。
我們可以幫助別人,但如果把別人的問題變成我們的問題,那就是在榨取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我們不要等別人提要求的時候才想著是否拒絕,而是要提前築起籬笆,清楚地劃分出什麼是越線的。
2. 找到自己的壞事者。
想想那個經常麻煩你的人,列一個壞事者清單,這個人提出的各種要求和行為,你都拒絕,除非它們正好和你自己的優先要事或者事項安排有交叉重疊之處。
3. 制定社會契約。
就雙方真正要著力實現的目標提前達成共識,互相瞭解對方的界線,能讓我們避免浪費彼此的時間,也不會去分散對方的注意力。
本期,我們瞭解了成為精要主義者的第二個步驟:排除。
下一期,我們將要了解成為精要主義者的最後一步,敬請期待。
以上是本期節目的所有內容,感謝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