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縱觀科技產業史,總有些懸而未決的發明人之爭,比如貝爾與格雷的電話發明人之爭,馬可尼與特斯拉的無線電發明人之爭,還有張忠謀與曹興誠的晶圓代工模式發明之爭。

相對於大名鼎鼎的張忠謀,曹興誠在大陸的知名度不算太高,但這位聯電的創始人,在過去的四十年中,與張忠謀關於晶圓代工的發明權的爭論,一直沒有停過。直到近期的臺灣竹科40週年活動中,兩人20年來首度同框,曹興誠主動上前與張忠謀握手。

這一握,融解了彼此心中凍結了35年的寒冰。

Source:科技新報攝

曹興誠1947年出生於臺灣台中清水鄉,父親是小學教師,年少時就一人離家讀書,常出沒於市井中,卻也鍛造了他不屈拼搏的精神。後來大學畢業後,進入了成立不久的臺灣工研院電子所。

當時,比曹興誠大16歲的張忠謀,已經出任TI的副總裁,是TI的第三號人物,僅次於董事長和總裁。

曹興誠與張忠謀之間原本沒有交集,轉折發生在1980年。

這一年,臺灣第一家積體電路公司聯華電子成立。聯華電子成立之初,並不被外界所看好,而當時年僅33歲的曹興誠力排眾議,主動爭取機會,從工研院電子所獲調聯電副總經理。

此時,大洋彼岸的張忠謀卻遭遇了人生中的至暗時刻。

在TI工作的第22年,一場選舉讓張忠謀與TI的CEO之位無緣,家庭與婚姻又遭遇波折,更是讓張忠謀心態低落至谷底。“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張忠謀以這句詩描述自己當時的心情。

臺積電的誕生

1985年,過了知天命年紀的張忠謀深感在美國的“仕途”渺茫,遂應邀回臺擔任工研院院長,同時身兼聯電董事長一職,與曹興誠是上下級關係。

回到臺灣不久的張忠謀好像找到了自己的使命所在,一年之後就創立了臺積電,身兼工研院、聯電和臺積電董事長三重身份。

臺積電成立之初就打著與IDM完全不同的模式。在臺積電之前,從來沒人認為IC製造會和IC設計分開,所有的IC企業都是自己設廠,自己生產。英特爾如此,摩托羅拉如此,TI也是如此,所以針對臺積電這種將代工與設計分開的模式,很多人都不看好。

再加上要建設一個晶圓廠,資本支出相當龐大,在當年都至少需要十億美元。

Source:臺積電官網

為了拉資金,張忠謀跟著臺灣的經營之神王永慶去臺塑吃了三頓牛排,依然被拒,後來還是政府出面,王永慶才肯投資一部分錢,張忠謀又依靠自己的私人關係,拉到了飛利浦的投資,這才算讓臺積電開張。

事實證明,臺積電的這種模式大獲成功,不僅幫助臺積電招攬了大量的客戶,張忠謀還將賺來的錢快速投入更多的晶圓廠建設之中,客戶與財富向著臺積電滾滾而來。

Source:影片截圖

臺積電越做越大,聯電感到了不妙,為了不落後,也將設計與生產分工,開始出清聯電的IC設計部門,只留下生產部門。

晶圓代工之父的爭論

對臺積電和張忠謀更加心存不滿的是曹興誠,他認為張忠謀剽竊了自己的想法。 曹興誠指出,在張忠謀回臺灣的前一年,自己託人帶了一份“晶圓代工模式”的企劃書給張忠謀,建議發展晶圓代工,但並未得到張忠謀的迴應。而張忠謀在回臺一年之後,便拉上政府與聯電的資源,成立了臺積電,運營模式就是自己此前提到過的晶圓代工模式,張忠謀無疑剽竊了自己的想法。 為了表達自己的不滿,曹興誠選在工研院與飛利浦簽約的前夕召開記者會,宣佈聯電將擴建新廠以和臺積電抗衡。 1991年,曹興誠又以競業迴避為由,認為張忠謀對待聯電與臺積電有厚此薄彼之嫌,聯合聯電其他董事,罷免了張忠謀聯電董事長的職位。張忠謀離任後,曹興誠自然是董事長之位的不二人選,二人自此正式決裂,相互鬥爭的局面再無停止過。 但是,即使曹興誠不斷宣告自己是晶圓代工模式的發明人,民間還是傾向於更加成功的張忠謀,後來曹興誠每次聽到別人喊張忠謀是晶圓代工之父就一肚子火,並表示:“當初可能是政府比較信任白頭髮的人,就交給頭髮比我白的張先生去執行。”

明槍暗箭

身居高位,個人恩怨往往會轉化成為生意場上的刀光劍影。 1994年,臺灣工研院次微米計劃民間競標,聯電錶現得十分積極,這給了臺積電不小壓力。當時業界共識的合理價是45億新臺幣,臺積電決定57億投標,誰知開標結果竟讓眾人大跌眼鏡,只有臺積電一家投標,張忠謀氣的足足抱怨了曹興誠兩天。 1997年,臺積電的運營部長宣佈離職,但是三個月後,這位張忠謀的得力干將卻出現在了聯電,成為聯電美國總經理,對此張忠謀一直耿耿於懷。 然而,不管曹興誠如何與張忠謀鬥,臺積電都沒有停下成長的步伐。1997年,臺積電在美國紐交所上市,並且當年實現13億美元營收,5.35億美元盈利。 為了圍堵臺積電,膽大心細的曹興誠,不僅帶領聯電完全轉為純專業的晶圓代工廠,還聯合美國、加拿大等地的11家IC設計企業成立了晶圓代工公司。這樣不僅解決了資金短缺的問題,還不會缺少訂單,一夜之間,聯電一座又一座的晶圓廠拔地而起,而張忠謀卻不為所動,堅持自己出錢建廠的策略。 1997年6月,臺積電宣佈赴南科投資4000億新臺幣,隔年,春風得意的聯電也不甘示弱,喊出投資5000億新臺幣。兩年後,曹興誠更是宣佈將旗下聯電、合泰、聯瑞、聯嘉、聯誠等5家晶片廠合併,總股本達到883億元新臺幣,聯電一躍擁有全球晶圓代工市場四成的市佔率。 臺積電也不甘示弱,宣佈收購世大積體電路,這項收購導致不少世大主管及工程師出走上海,包括中芯國際創始人、前CEO張汝京,意外地奠下了大陸半導體產業基礎,當然這都是題外話。

聯電之殤

看似風光無限的聯電,背後卻是一場暴風雨的來襲。讓曹興誠沒有想到是,聯電的成功之處也是它的軟肋之處。

合資建立晶圓廠最大的好處,是可以解決資金與客戶問題,但是最大的弊端也開始顯現,各個合資晶圓廠之間相互不相容,細微的工藝差別或者裝置差別,就會導致各個晶圓廠之間無法相互協作。

Source:聯電官網

當一個廠的產能出現爆滿之後,這家廠的訂單無法轉移到另一家去進行代工,從而無法最大化利用產能。最明顯的一個例子是當年聯瑞的廠房意外失火,不僅讓聯電損失20億新臺幣的營收,還導致聯電錯失半導體產能需求的爆發期,遭受重創。

反觀臺積電就不存在這種問題,由於其各個晶圓廠步調的一致性,所以可以相互協作,合理統籌,一條產線出現爆單就可以轉移訂單至另外的生產線,產能利用率十分高效。

聯電這種模式的另一大弊端是,由於工廠不是自己所獨有,當行業景氣之時,大家和氣生財,但行業蕭條之時,就會產生齟齬,心生嫌隙,結果是最後聯電與合作伙伴紛紛解約,只得一家一家的回收晶圓廠。

在聯電收拾這一堆攤子的時候,臺積電的市佔率和技術在一步步往前走,雙方差距越拉越大。後來在0.13微米的技術之爭中,聯電又棋差一步,自此,聯電再也沒有追上臺積電了,曹張之爭也隨之被凍結。

英雄相惜

進入新世紀之後,曹興誠進入大陸媒體的視野,是因為2005年的和艦案,當時聯電試圖開闢大陸市場,但卻因為“違法投資大陸”,被迫在2006年辭去董事長的職務,宣佈退休。

同年,張忠謀也退居幕後,只任董事長,讓跟了自己20年的蔡力行出任CEO。

退休後的曹興誠醉心於古董收藏,被前蘇富比英國主席評為全球百大收藏家之一。

Source:影片截圖

2007年,曹興誠在香港佳士得秋拍上,以2.8億新臺幣搶下一隻“清乾隆御製料胎畫琺琅西洋母子圖筆筒”,這是清乾隆時期的珍品。一年之後,汶川地震,曹興誠又將這個古董筆筒以6500萬港元拍出,將半數款項支援汶川災區抗震救災,餘款則分別捐給臺灣其它慈善機構。

事後,他在部落格中寫道:“當然,籌款不一定需要義賣東西,但這樣或許可以讓人瞭解,收藏家不一定都是佔有慾超強的怪物,也有人收藏的目的是為了欣賞和研究,並不那麼在乎擁有與否。”

退休後的張忠謀,本來就是橋牌高手的他,更加熱衷於打橋牌,這位半導體界的傳奇,還一度出現在北京“葉氏杯”橋牌大獎賽現場一展牌技。

不過,張忠謀僅轉為幕後的第三年,在全球金融危機的風暴下,臺積電第一季瀕臨虧損,張忠謀重回臺積電任CEO,力挽狂瀾,震撼了全球半導體產業。

當媒體問曹興誠對這位老對手重出江湖有何看法時,曹興誠說:“難道要戰死沙場嗎?”又以“枯藤、老樹、昏鴉”來形容張忠謀迴歸,背後帶有一絲“壯士暮年”的感慨。

半導體傳奇

張忠謀與曹興誠完全兩種性格的人,一個深沉內斂、堅毅果斷,一個豪放灑脫、鋒芒畢露。也許在企業經營上,聯電已經輸給了臺積電,但是在能力與貢獻,曹張二人可謂平分秋色。 張忠謀締造了臺積電這隻超級巨獸,而曹興誠在締造聯電之時,還不經意間為臺灣帶來了聯發科、聯詠、聯陽、智原等一大批優秀的半導體企業。 此外,曹興誠在聯電創立的員工分紅配股制度,曾激勵了一代科技人員,吸引了無數留美華人返臺,對臺灣半導體發展貢獻卓著,使得臺灣成為全球IC製造重鎮。 也許,35年後的今天,對於曹張二人來說,誰是晶圓代工模式之父已然不重要,他們共同創造了一個時代,至於誰是英雄,誰是梟雄,就隨他人去解讀吧。

10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三天後,定能打拼出一片天地的4個星座,諸事都順順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