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會窮?
貧窮的根源是什麼?
大部分的窮人,出生環境並不好。
而出生在好的家庭,出生在富裕的家庭,然後從富變貧窮的,是有,但比例很少。
可見,大部分的窮人,之所以會窮,根源在成長的環境。
而出生在怎樣的環境,我們每個人都是無法改變的。
起跑線不同,甚至起跑線都不在一個層面上,所以,窮人想跨越階層,實現逆襲,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起跑線比別人低本就可怕了,更可怕的是,比你成長環境優越的人比你還努力。
就像你走路,別人開車,如果你一直努力奔跑,而開車的人散漫,走走停停,也許你還能夠趕上。
而如果開車的人,比你還有緊張感,你還沒有加速奔跑,別人已經猛加油門,一溜煙把你甩得無影無蹤了。
現實就是這麼殘酷。
說一個故事,有個農村女孩,上了高中後,父母就告訴她,不要參加高考了,讀完高中就出去打工賺錢。
她的成績,在班裡成績都是前幾名,她的願望一直是想上一所好的大學。
可她的父母告訴她,能夠支撐到她讀高中已經是極限了。
原因很簡單,沒錢。
讀初中、高中,需要在學校裡面住,對於他們的家庭來說,每個月的伙食費都感覺有些承擔不起了。
如果讀大學,不僅要每個月給伙食費,還有昂貴的學費。
她的父母,都是普通農民,靠種地吃飯。
為了給她的哥哥結婚,家中都已經欠了不少的債了,根本沒有能力再供她讀書了。
女孩自然不甘心,她想貸款繼續讀下去,可生活費怎麼辦?
於是,她靠著暑假去打暑假工。
去打暑假工,只能進工廠做臨時普工,一個月加班加點,一個月才3000多塊錢。
暑假工也只能幹一個多月,除去生活開支和車費等其他費用,真正到手也就三四千塊錢,而且是非常節省的情況了。
更令她苦惱的是,父母知道她去做了暑假工,身上有點錢,於是就找各種理由,從她那要了些。
女孩心軟,經不起父母的軟磨硬泡,只得給他們一些。
這麼一開支,她的生活費就成大問題了,想自己攢錢讀書的願望就變得更為渺茫了。
她出去打工過,她更知道讀書的重要性,她想各種辦法想說服父母,可惜,沒有成功。
她的父母,觀念很頑固,覺得女孩子能夠讀到高中已經非常不錯了,趁早畢業趁早工作趁早嫁人,也許還能幫家裡一些。
為什麼她的父母有這樣的想法?
因為在她的村裡,很多的女孩都只是讀到初中就不讀了,然後出去打工,等年紀到了就嫁人了。
讀書無用論,更是成街坊談論的熱門話題。
大家都是在談誰誰嫁得好,誰誰家的兒子只讀了初中出來就混得不錯等等。
既然大家都只讀到初中就行,而且是普遍的現象,她的父母自然會認為,能夠給她讀到高中,已經算是天大的恩惠了。
一個是大家都是這樣,思想普遍在一個層面,都覺得讀太多書沒什麼意義。
另一個是真的沒有錢。
這樣一來,更有充分的理由了。
窮人,因為環境和自身的原因,很容易禁錮自己的思想,甚至努力扼殺想跳出這個思維圈的人。
他們的行為本身沒有惡意,只是限於見識和思維的限制,可卻無形中變成了固步自封,約束了下一代的發展。
人的思想層面和所在的環境息息相關的。
為什麼窮的越窮?因為思想觀念一直跟不上社會的步伐,而富人因為環境的原因,見識更廣,知道教育的重要性,願意花大代價給後代做好教育、鋪好路。
在越貧窮的地方,越想多生孩子,因為覺得孩子多了,就是一個家族興旺的標誌,但只管生孩子,卻不太願意把精力投資在教育上,剩下的,只能靠孩子們各自的造化了。
而在發達地區,越有錢的人,越不想生孩子,因為覺得培養一個孩子太不容易了,富人們,都想各種辦法把錢投資在孩子身上。
所在的環境不同,見識的不同,視野和格局就不一樣,對下一代的影響也就不一樣,當然,結局就會截然不同。
想要普遍改造人的思想,提升認知,非是單個人就能做到。
這就不由讓人想起,新中國的幾次掃盲運動。
1952年中國開始了第一次大規模的掃盲運動。
1956年,周恩來總理號召全國人民向現代科學文化進軍,於是,第二次掃盲運動又掀起高潮。
兩年後,陳毅元帥在有關會議上說:掃盲是使6萬萬人民睜開眼睛的工作,非幹好不可,第三次掃盲運動吹響了號角。
從1949年到1960年約有1.5億人參加了掃盲和各級業餘學校的學習。
建國之初的掃盲運動不但在文化上使廣大農民擺脫舊社會的噩夢,開啟知識文化的大門,從而實現了自身的解放,而且為廣大農民透過技術革命改變農村的落後面貌提供了重要的歷史條件。
建國初期的掃盲運動,邁出了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最初的步伐。
對於當下的時代,全民提高教育的認識,依舊非常重要。
只有全民的思想進步,窮人和富人的思維差距才會變得越來越小,窮人翻身的機會才會更大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