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用來幹嘛的,不同的家庭會給出不同的答案。
電視主持人李湘,把自己的女兒富養,花最多的錢,穿最貴的名牌,上最好的學校。
所以,11歲的王詩齡一幅畫賣出12萬。
同樣是11歲,鄭州女孩孫夢露與王詩齡大相徑庭。
2015年冬天,有位環衛工老爺爺,冒著嚴寒把孫夢露店門口積雪清掃地乾乾淨淨。
孫夢露就拿出零花錢,央求父親買來湯圓,煮給那位環衛工表達謝意。
從此,每到冬天,這個小女孩就煮湯圓和水餃送給環衛工。
這事一直堅持了4年。
當王詩齡在炫她的畫作、炫她的包包時,同齡孫夢露正在寒風中送水餃。
哪個善良,哪個溫暖,哪個恆久,一比就知道。
孩子是張白紙,教育是支畫筆,父母和家庭就是底色。
富人的世界咱們不懂,但李湘的底色卻早被人看清。
清華大學副教授劉瑜說:我們要松馳下來,發現孩子的喜愛,尊重孩子的個性,引領孩子發現自我,而不是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學。
華坪女中張桂梅校長說:我們必須拼了,要不停地刷題,要死記硬背,要用填鴨式教育逼孩子走出貧困和大山,要考上浙大、武大、廈大和川大。
迥然不同的教育理念,背後是對教育寄託的不同希冀。
有人追求貴族式光芒,有人淡定於返璞歸真,有人孜孜於改變命運。
有人說,教育是用來分層的。
現在,這個觀點已經搜尋不到了。
因為說了大實話,大實話總會讓人焦慮。
頭些年,聽一位沂蒙山區的領導講,哪怕被教育廳通報,也不搞素質教育。
他說,山裡的孩子揹著煎餅卷子來上學,天天啃鹹菜,你讓他跟北京、上海一樣搞素質教育,現實嗎?
不僅不現實,而且不公平。
沒有任何退路,沒有第二條選擇。
素質教育和尊重個性發展,都是有前提條件的。
不經歷苦難,哪裡明白知識改變命運的重要性。
家庭條件和生存環境決定了,有人可以佛系灑脫,有人只能捨命相搏。
讀書是農村孩子的唯一出路,否則只能打工混社會。
現實就是這麼殘酷。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