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呂世明
票房之外,一部電影的行業價值被越來越多的提及。
這涉及到電影產業的一個最終的核心問題,一部影片是否有他的行業價值?從產業出發,影片質量更多是影迷和媒體來打分,但在行業內而言,一部影片是否產生了行業價值才更重要。
賀歲檔的大幕已經徐徐拉開,目前我們對賀歲檔已經不再拘泥於僅僅是聖誕節前後的假期,更多延展到12月初便開始,並且會蔓延到春節前,這也是希望檔期不斷擴充套件後獲得更多的機會。
所有一切最終的落腳點都已經歸結到行業所能帶動的經濟效益,那麼一部影片他的行業價值到底應該在哪裡呢?
行業價值集中體現是:
新型別、新方向、新增量
在沒有明確檔期概念的時候,中國電影市場可能只會在所謂的暑假、聖誕節和情人節才有相對可觀的觀眾,平日裡則更多要依靠發燒友影迷和情侶和支撐和維繫,整體對於影片的型別依賴性較低。
但當市場的局面被開啟,新消費觀念的影迷更多開始湧入到電影院,也只有“新”的影片不斷出現,才能為行業帶來增量的價值。
必須要承認這幾年中國電影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好”,至少在一部分型別片的突破方面來看,我們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
如果一部目前在中國院線內地院線上映的電影,他不能夠產生所應該承擔的價值輸出,他註定是失敗的。同時這種價值輸出不僅僅是票房上,也包括在行業的引導上,也就是新型別的突破。
其實主旋律影片在獲得重工業化的提升後,他的整體發揮並不完全穩定,也會出現因審美疲勞而帶來的反噬效益,不過以目前的輿論導向來看,中國電影未來仍然是需要更多的國家隊模式和主旋律影片,只不過要找到更多的平衡點去配比所謂觀眾述求和意願表達。
不過無論如何,國家隊模式、主旋律影片、科幻影片、現實主義影片和具備人文關懷,以及其他新型別的影片,行業價值的集中體現還是在更多新型別的積累,這是一個前提,只有數量先達到一定標準,才會讓行業價值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行業價值進步方向是:
新檔期、新鏈條、新生態
目前貓淘雙平臺想看指數最高的影片是《唐人街探案3》,雙平臺累加想看指數近千萬,而在五年前,沒人可以預想到該系列影片會有希望去挑戰《戰狼2》的票房紀錄。
同樣在2018跨年上映的《地球最後的夜晚》,一部觀影人群限制極高的文藝影片會在首日票房有2.62億的票房,儘管影片出現了嚴重的口碑反噬和次日票房下滑,但不得不承認透過該片終於可以確立了跨年檔真正意義的存在。
一個新檔期的出現,勢必會對前前後後產業上相關所有供應點和資訊點做出新的配給和調整,同時也會對院線影管公司的年計劃提出新的要求,同樣對於宣發公司自己安排計劃、觀察同業公司的所指定新方式有也幫助。
最重要的問題是,一個新的檔期是可以培養一部分觀眾的新觀影習慣,並會固化到這部分觀眾心中。
中國的觀眾會從之前僅在賀歲檔(暨聖誕節&平安夜)和寒暑假看電影,到目前春節檔&暑假&國慶節看閤家看電影,逐步演化到被指定和灌輸為在特定檔期也形成固定的觀影習慣。
一部影片如果可以做到讓行業產生一種新的進步方式,無論他的質量如何,無論他處於什麼檔期,都會影響到更多的投資者去投入更多的產品。譬如2013年上映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引發後續多達數十部青春題材影片的產出。
雖然有口碑的起伏和票房產出的不均,但必須要看到,沒有這一系列影片的鋪墊,我們很難摸出一套適合口碑和票房雙贏的套路。
看起來去年上映的《少年的你》成功有不可思議,即將跨年上映的《送你一朵小紅花》也熱度十足,但我們又如何去否定沒有之前各種“狗血”和“小清新”青春片的鋪墊,我們又那有勇氣去迎接後續更多更好的青春片呢?
一旦可以依靠具備深度行業價值的影片開啟通道,勢必會在原有的產業基礎上,形成新的產業鏈條,提供被接納更多的青年電影人接入到行業之中。
如果這樣看的話,《致青春》有行業價值,《小時代》同樣也有行業價值,《後會無期》也是一樣。沒有這些影片,幾乎不可能有後面的《七月與安生》,同樣《少年的你》和《送你一朵小紅花》幾乎也不大可能出現。
中國電影的容錯機會還是蠻多的,畢竟我們現在還是處於野蠻生長的階段,是需要多部影片中出現一兩部可以起到示範&引流作用的先例,也希望可以藉此多多的開啟幾個鏈條,讓中國電影多出現幾個穩定的檔期。
行業價值全新輸出是:
新宣發、新打法、新命題
對於大部分新型別的影片,配合他們的自然還是要有全方位的宣傳手段,同時因市場的擴充套件,我們的宣發方式會變得更豐富一些,這對於近乎處於瓶頸的宣傳方,也是一種全新的課題。
從多個維度去提升行業的有效率,繼而會讓每一部影片都具有提供行業價值的機會,這可能是在市場充分發展的基礎上能夠實現的,也是在製片方、宣發方、院線&影城的數量產生平衡和配備的時候,才能夠達成的。
簡單一點說,當有足夠多的觀眾群體,他們勢必會產生足夠多的觀影需求,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所能做的就是要利用媒體的優勢,更深度的打通這條通道,此行為會帶來更多的機會和機遇,讓產業能夠獲得更多的發展空間。
其實就目前來看,以往的宣傳手段未必完全過時,甚至在未來,我們極有可能在一些影片的發行策略上回到傳統路線上,也有可能在某些方面更多利用傳統的平臺作為主宣發戰場,可能這對一些逐步走向沒落的傳統平臺是一次全新的機會。
當然,一部電影被簡單解讀為經濟價值為首要肯定是不合理的,甚至是片名的,每一部電影都會在整個行業中起到提升行業動力的作用,這可能去區別於其他行業,畢竟電影的文化產品屬性是非常明顯的。
關注票房數字本身沒有任何的問題,畢竟他可能是最直觀的,也是最有說服力的,我們的確容易會因為一部影片、一個導演、一個演員的失手而完全否定掉他們。但在世界絕大多數的國家和地區,特別是電影發達國家,他們都會給每一部影片最好的市場空間和待遇,畢竟他們也深知,每一部影片都會有他所需要承擔的行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