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去外婆家寄養?
潤之出生前,兩個哥哥都夭折了,母親為了他能健康長大。讓還在襁褓中的他,做娘娘廟前石菩薩的乾兒子(因排行第三,故又叫石三伢子)。拜子女眾多的七舅媽為“乾孃”,把潤之放到孃家去寄養。
文運昌是潤之外婆家的大表兄。在潤之的童年時代,不僅有外公外婆和舅父等長輩的疼愛,幾位表兄弟與他意氣相投,感情甚篤,大表兄文運昌更是關愛有加。
潤之讀了六年私塾後務農,文運昌經常借給愛書如命的潤之進步書籍閱讀,瞭解外面的世界。又向他介紹湘鄉縣東山高等學堂。有文運昌不懈的支援和鼓勵,以及舅父和同族、塾師的幫助,17歲的潤之終於衝破了父親要他輟學到米店當學徒的阻力,到東山學堂讀書。文運昌為他辦好了入學手續,主動做他的入學擔保人。從此開啟另片天地。
1925年春節。潤之全家回到了韶山。文運昌得知後,馬上趕到了韶山沖。見面後異常高興,好幾年沒見,兩人從家事說到國家,革命事業,國際形勢等,越談越投機。這時,軍閥趙恆惕也得到了訊息,竟率兵來抓捕潤之。放哨的人發現後,立刻用馬燈一明一滅地向潤之警報。可趙恆惕來得太快,潤之險些被捕。幸好文運昌和潤之身形相似,在他的掩護下,潤之逃過一劫,但文運昌卻因此被抓捕入獄 。
1951年,文運昌及弟弟文澗泉受邀來到北京。3天后,主席抽出時間接待他們。
席間,潤之才知道,抗戰爆發後,長沙淪陷,文運昌他不得不帶著家人背井離鄉,逃到了300多公里外的華容縣才落腳。此後,文運昌便陷入了貧困。直到解放,才回老家。 這些舊事,讓文運昌幾度哽咽。潤之也唏噓不已。想到表兄一向愛喝酒,潤之特意為他準備了一瓶葡萄酒,親自給他斟滿。
表兄來北京,一個看望,二是謀職。之前,文運昌就給田家英寫過一封信,並附上了文家14個人的名單,希望組織能給予安排工作或保送上大學等。田家英不敢不把信轉給主席,他深知主席從不對親戚特事特辦,只好透過周總理,把信轉給了主席。果然,主席在信尾回覆道:“我不能給親友介紹工作。”便讓田家英把信寄回去了。
這次,文運昌又託田家英傳話給潤之。潤之專門給文運昌寫信。並在信中解釋,工作,不應該由他來推薦,而應該由他自己在人民中好好表現,得到認可和信任,才有機會參加工作。文運昌大失所望。
文運昌並沒有放棄。1952年又一次來到北京,遲遲不提回去的事。甚至在酒後與人吹噓,他當年如何引導主席看進步思想書刊,又如何為了掩護主席脫險而坐牢等。後來,還是韶山來人,在大家的勸說下,文運昌才回了老家。
文運昌想不通,不就是給他安排一份工作嗎?這對潤之來說,就是舉手之勞,結果潤之卻死活不同意,表兄漸漸對潤之生出了不滿。後來,文運昌乾脆找到地方政府,訴說自己生活上的困難。他又託他曾推薦到延安去參加革命的莫立本同志(莫已經擔任大學校長)。在莫立本的推薦下,湖南省政府考慮到文運昌的情況,最終安排他為湖南文史館員。
主席得知後,對文運昌的做法非常不滿。後來,還是周恩來等人勸說,他才作罷。就這樣,文運昌就成了潤之外婆家唯一拿工資的人。
但是文運昌從那以後,就再也沒有和主席聯絡了。哪怕1959年主席回韶山探親,他也賭氣避開。直到1961年病逝,文運昌依舊沒有解開這個心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