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大秦賦》中呂不韋自殺之後,秦王一度進入了失智的狀態,按照劇中的關係設定,秦王和呂不韋之間的關係還是蠻特殊的,一聲“仲父”滿含深情,而且劇中刻畫的秦王,在尚未親政之時,對於呂不韋是言聽計從,可以說呂不韋雖然掌權許久,不過呂不韋也成為了秦王的恩師,誇張點說,兩人之間有些父子之情也是可以的。
正是因為如此,秦王為了解決六國拉攏呂不韋是事件,才用了表面嚴厲,實際上是保護呂不韋的策略,想要把呂不韋遷入蜀地。
秦王這樣做,是給秦國朝臣一個交代,也是堵住六國拉攏呂不韋這個口子,再怎麼說,秦國朝堂上,反對呂不韋的依然大有人在,尤其是宗室,那麼上書要誅殺呂不韋的人也自然不在少數,秦王是希望透過這個辦法,去保護呂不韋。
只不過呂不韋願意為了秦王,為了秦國,所以選擇自殺了,得到訊息的秦王,的確失智了,以至於不惜搭上數萬秦軍將士的性命。
可以看到《大秦賦》中秦王在得知呂不韋自殺的訊息後,是即刻召集朝臣去議事的,準確地講也不是議事,畢竟秦王也沒打算和眾人商議,更多的是通知,直接告訴重臣,“我要滅趙”。
要知道,此時秦國的確沒有做好相應的準備,畢竟之前秦國的重心完全放在了瓦解六國聯盟這件事上,根本就沒有做好軍事攻打趙國的準備,但凡一個正常的秦王,他都不會如此急切地發動戰爭,因為這無意義讓出徵秦軍進入到危險境地。
而且秦王之前是比較聽從於李斯的建議的,不過這一次,誰勸諫秦王都沒用,秦王也根本就沒有和朝臣爭論的意思,他及時要打趙國,而且是滅國那種,劇中這段想要表現的是,在秦王心中,呂不韋對他很重要,或許呂不韋的死給他帶來悲痛,不亞於當初嫪毐之亂,其母后給他造成的悲痛了。
所以說這一次,秦王不是秦王,而是再度回到了之前那個莽撞衝動的政兒,他要拿趙國一國,來給呂不韋殉葬,這種決策本身上就是瘋狂的。
因為秦王此時的決策,已經偏離了秦國的戰略,而且《大秦賦》中張魯一在這一段的表演,已經是幾近咆哮式的了,當然這段張魯一的臺詞還是缺乏氣勢,眼中帶淚到還是可以。
此時的秦王給人的整體狀態就是一個失智衝動的人,他無需考慮戰事失利的問題,或許他也不在幾萬秦軍的損失,他就是要表明一個態度,呂不韋對他很重要,他要讓趙國給呂不韋陪葬。
也正是因為如此,任何朝臣客觀冷靜的分析,都無法引起秦王的重視,他此刻要的不是,國之良臣,他不需要任何以秦國利益考慮的朝臣,畢竟但凡秦王自己可以保持冷靜,他就知道,自己為了呂不韋而發動對趙國的滅國之戰,是何等的衝動愚蠢。
此時的秦王,準確的講不是帶著情緒的人,而是一個人難以控制的情緒,這種情緒主導之下,秦王必然要找到一個宣洩的出口。
那麼是誰造成的這種局面呢?當然是趙國啊,所以說秦王就不考慮那麼多了,此時任何人的反對,任何客觀準確的局勢分析,秦王都聽不見,他自己想的是,自己就任性一次怎麼了,更何況,打了也不一定會大敗,沒準就滅了趙國。
即便滅不了趙國,也可以以此警示趙國,這就是趙國拉攏呂不韋的懲罰,不過秦王不該如此啊,已經親政多年了,性子也該穩下來了,要懲罰趙國,有很多辦法,沒必要直接出兵征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