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這個國家的小巧可愛,只是如果仔細閱讀歷史,一下就能發現這個國家在繁華現代的外表下,其實也有許多無奈。
正當美國總統大選打得火熱,想不到,另一個向來在國際政治中十分安靜,甚至可說一點也不起眼的波斯灣國家:巴林,也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宣佈將與以色列建立正式外交關係,還趕著跟阿聯酋同一天簽署協定,成為阿拉伯世界第4個承認以色列的國家。
比起周邊國家,不管是沙烏地阿拉伯還是卡達,都在國際舞臺中具有強大存在感,巴林的形象卻顯得有點薄弱,除了2011年阿拉伯之春時,許多巴林民眾走上街頭反對政府,最後卻以失敗告終,反而促使政府加強管制。實際上,巴林“很可愛”。
首先,貨幣價值雖然很高,1巴林第納爾是人民幣17元,但物價卻不高,無論吃飯或是出行,價格都十分合理;街上雖然是標準的阿拉伯樣貌,卻有許多現代風格建築,甚至還有F1賽車場以及掛在兩座大樓中間的風力發電機(聽說可以供應大樓五分之一的電力),除了缺乏公共運輸外,基本上就是個追求持續發展的先進國家。
通用英文,大多數人都可以使用流利英語,走在街上常常有人主動打招呼,即使是南亞裔或菲律賓裔的移工也都很親切,沒有任何緊張氣氛。
更厲害的是,這裡還有阿拉伯世界少見的“紅區”,完全沒有那種伊斯蘭教的傳統刻板印象!
壹巴林極簡史早期的巴林,充滿綠地與淨水,更被稱為可能是亞當與夏娃居住的“伊甸園”原型。隨後這座小島接受了波斯帝國統治,7世紀時又隨阿拉伯帝國擴張,成為最早接受伊斯蘭教的地區,慢慢成為一座沙漠荒島,居民以捕魚及珍珠為主業,直到20世紀前半期發現石油後,才改變了這座小島的命運。
16世紀初期,大航海時代的葡萄牙進入了波斯灣還佔領巴林,更興建了麥納麥城,也就是今天巴林的首都,開始了超過一世紀的葡屬領地時期。
阿方索·德·阿爾布克爾克
17世紀初巴林再次回到波斯帝國版圖,不過此時的波斯已不再是過去那個強大的帝國,使得巴林不停受到阿曼侵擾,但伊朗仍舊在巴林維持了超過一世紀以上的統治,直到英國人於19世紀前來波斯灣後才起了變化。
長期的伊朗統治,使得信仰“什葉派”的巴林人佔了人口多數,英國離開後,伊朗更一度想把巴林再度納入版圖,只是由於巴林與沙烏地阿拉伯的地緣關係,巴林自18世紀末起就受來自沙烏地阿拉伯、信仰“遜尼派”的“阿勒哈利法”家族統治,這狀況直到1971年巴林正式脫離英國獨立,也未曾改變。
剛獨立的巴林,形態與今天阿聯酋的7個大公國類似,不過現任國王於2002年修改法律,將國名改為“巴林王國”。
名義上雖然還是君主立憲,但首相由國王任命,現任首相哈利法,也就是哈馬德國王的叔叔,更是自1971年就坐上首相寶座,是目前全世界任期最長的政府首腦,任期到今年已經快要50年,等於當了半世紀的首相。
如果再加上皇儲薩勒曼王子,這3個王室成員構成了巴林政治權力的核心,全國不管哪個大街小巷,都能很輕易看到三人的“玉照”。
只是,少數的遜尼派,要怎樣控制多數的什葉派呢?
貳少數的遜尼派怎樣控制多數的什葉派?巴林王室的做法,當然就是運用石油帶來的財富,給予民眾福利,簡單說,就是讓百姓過好日子,當人民過得好,就不會管政治。
出於維持王室統治正當性的必要,巴林很早就開始準備“後石油經濟”,因此努力發展金融業及旅遊業,除了吸引大批金融業者到首都麥納麥設點,興建連線巴林到沙烏地阿拉伯的跨海大橋,讓巴林成為沙烏地阿拉伯人週末喝酒逛店的絕佳選擇。
此外,為了讓巴林人生活更舒服,就需要推動大量建設;但巴林人自然不喜歡在豔陽下揮汗如雨,於是巴林也就跟其他波斯灣國家一樣,開始接納大批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以及菲律賓的移工,幾十年下來,總人數幾乎已經佔了人口快要一半,成為推動巴林建設的幕後功臣。
在麥納麥街頭,輕易就能看到掛著寶萊塢巨星沙魯克·汗照片的美容院、象神甘尼許雕像,以及印度餐廳。當中,來自印度南部喀拉拉邦的移工更是多數,也因此從喀拉拉大城飛往巴林、迪拜或阿曼的飛機十分頻繁。
在巴林,缺乏基層的少數統治,永遠不會一帆風順。隨著巴林經濟逐漸衰退,再加上突尼西亞與埃及發生的動亂,終於讓什葉派多數群眾的怨氣開始爆發,釀成了2011年的大型動亂。只是中東的動亂,永遠不會只是宗教與族群問題,還要包括更多國際政治因素。
例如就有許多謠言指出,什葉派龍頭伊朗試圖帶領風向,讓信仰什葉派的巴林人出來結束遜尼派統治。
叄巴林的兩個“老大哥”而伊朗的死對頭沙烏地阿拉伯,當然更要維持遜尼派統治的正統,再加上巴林還是沙烏地阿拉伯人週末休閒的最佳去處,於是在國際漠視下,沙烏地阿拉伯便應巴林王室之邀,調動軍隊進入巴林協助平亂(感覺像是朝鮮發生東學黨之亂,清軍進來平亂,還好沒有因此引發伊朗也進來插一腳,不然就變成波斯灣版的甲午戰爭);巴林的阿拉伯之春,也就因此胎死腹中。
巴林人認為巴林雖然是富國,但只有王室富有,人民非常貧窮;而少數統治的弊害,有時甚至連遜尼派民眾都看不下去,願意跳出來參加抗爭,呼籲什葉派的訴求。也許從此看來,巴林的問題,似乎不能只用宗教解釋,更應放在經濟不平等,更容易抓住問題的本質。
只是,這世界聽得到巴林什葉派的怒吼嗎?恐怕也沒這麼容易。因為美國與伊朗長期的對立,什葉派先天上已經被國際主流社會貼上不好的標籤,加上巴林更是世界數一數二親美的國家,1991年便與美國簽署防衛協定,允許美國第五艦隊停靠巴林,甚至還被美國列為北約以外的重要盟友。
如果再加上沙烏地阿拉伯,以及美國與沙烏地阿拉伯的特殊關係,幾乎就能斷定巴林什葉派的抗爭,恐怕是無法成功的。 2012年,因抗爭而暫時停止的F1賽車,又再度返回巴林,使巴林再度回到歌舞昇平。
2015年1-2月,滿街的巴林國旗都降下半旗。為什麼巴林要降半旗?答案是,沙烏地阿拉伯前國王阿布杜拉駕崩,而且一降要降一個月(阿布杜拉國王是1月23日駕崩)。
因為巴林人認為沙烏地阿拉伯是老大。但是,阿曼沒有降半旗,卡達沒有,阿聯酋也沒有,所以這樣的降半旗決策,並不是統一的,而是出自於巴林王室對老大哥的尊榮。
或許這樣的巴林與沙烏地阿拉伯關係,更像古代朝鮮王朝與明清兩朝,內部雖然獨立,但發生內亂外患時,總會試圖尋求老大哥來拯救有點類似吧。
肆百年愛恨情仇:巴林與卡達為什麼成為世仇?美國與沙烏地阿拉伯絕不是巴林唯一的他者,前殖民宗主國英國及另一個鄰國卡達,也對巴林,扮演關鍵的角色。
18世紀末,在巴林站穩腳步的阿勒哈利法家族,將勢力範圍延伸到了卡達,雙方甚至在19世紀中葉爆發了戰爭,最後在英國調停下才暫時停戰。自此,巴林與卡達成為世仇,甚至還產生了領土糾紛,特別是英國把距離卡達只有四公里的哈瓦爾群島劃給巴林,引發卡達強烈不滿,不停聲稱對哈瓦爾群島的主權,雙方一度還差點發生武裝衝突,還好在沙烏地阿拉伯出兵干預下,才沒釀成全面戰爭。
只是經過百年來的愛恨情仇,兩國也沒力氣真的打上那一架,而於2001年將領土問題送交國際法院審議,最終國際法院做出了較有利巴林的判決,也算是給了巴林一點面子,更立下國際法院和平解決領土紛爭的典範。
只是卡塔爾當然不滿於波斯灣小島國地位,除了運用石油財富大力建設,更積極推廣卡達式的伊斯蘭文化,甚至以遜尼派為主體的卡達,還跑去跟什葉派的伊朗攜手開發天然氣,這引來了沙烏地阿拉伯強烈不滿,因此上演了2017年沙烏地阿拉伯宣佈與卡達斷交的大戲,之後包括巴林在內的一串中東國家,也都選擇跟進。中東國家的恩怨情仇,或許確實無法單純用教派就做出解釋。
而中東有趣之處,就在於沒有一個單一因素可以完美解釋其政治樣態,即使宗教還是最重要的一塊。
今天的巴林國旗,中間有五個三角形,象徵的便是伊斯蘭教的“五功”(念、禮、齊、課、朝),由此就能知道宗教對於巴林人的重要性。有趣的是,今日的巴林國旗形狀與卡達國旗相當類似,充分展現出兩國曾有的密切關係。只是宗教情感,畢竟比不上現實政治的重要,在巴林宣佈與以色列建立正式邦交後,巴勒斯坦立刻譴責巴林背棄了兄弟,更早承認以色列的埃及及約旦,立刻表達了歡迎。
黑色為油田,紅色為氣田。
伍小結:生命之樹在歐美列強錯誤的中東政策影響下,以色列的存在,對於伊斯蘭國家而言永遠如同塊疙瘩,看了不開心,但不理他卻又不行。因此與以色列鄰接的埃及與約旦,才會早早就承認以色列。
不過這樣的政策,終究為以埃關係帶來正面發展,今天可以自由自在地從埃及穿過邊境前往以色列。
以埃的陸路邊境,可以說是全世界各個大小國境中,最令人驚豔的地方,當已經習慣了埃及境內所有女生都包得黑壓壓甚至只剩眼睛時,走路穿越國界,一進以色列,居然就看到了一群穿著緊身小可愛的健美少女。
而今年以色列、阿聯酋與巴林再度簽下歷史性協議,或許又將再次改變中東地區的複雜樣貌,世界變動得比想象的還快!
只是希望,無論外在環境怎麼改變,這個小島國仍然可以維持他一貫的進步與繁榮,也能讓人有一天還能踏上這塊小島,前往南部沙漠,拜訪那棵400年來附近沒有任何水源,雖然孤獨,卻仍枝葉繁茂的“生命之樹”(Tree of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