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提到生存教育,很多中國家長都會感到陌生。因為我們習慣把心思放在孩子的學習成績上,卻往往忽略了孩子生存技能的培養。然而最近日本發生的一起沉船事故,就有力地證實了生存教育的重要性。11月19日,日本香川縣坂出市附近海域,一艘載有52名小學生、5名教師和5名船員的客船,在前去參加修學旅行的途中撞擊到不明物體後沉沒。

在船隻開始下沉後,船長髮出呼救訊號並指示小學生穿上救生衣後棄船逃生,一些勇敢的小學生首先跳入海中,然後鼓勵其餘的同伴一起跳海逃生。在相互不斷地打氣、鼓勵、幫助之中,其餘學生陸續跳入海中,冷靜地等待救援,一直等到附近的一條漁船趕到,52名小學生最終全部獲救。

根據當時參與遇險船隻救援的漁民巖中優次回憶,當他靠近遇險船隻時,卻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儘管船隻快要沉沒,但孩子們都按照老師的指示正確穿好了救生衣,井然有序地站在船頂上等待救援,此時離船隻完全沉沒的時間已經不到10分鐘了……

巖中優次鼓勵孩子們跳下海里游到自己的漁船上,但那畢竟只是一群不到10來歲的小學生,面對眼前寒冷的、深不見底的汪洋大海,自然會心生膽怯,止步不前。就在此時一名男同學首當其衝站了出來:“我先跳了!你們也跟著來吧!”,然後義無反顧地跳進海里,爬上救援漁船後的男孩們還對沉船上的孩子喊道:“沒事的,沒事的,快過來這邊!”有了這名同學的帶頭,其他孩子都找到了勇氣,就這樣一個接一個地跳下海,並最終全部轉移到漁船上。

當救援人員趕到時,仍有少部分孩子漂浮在海面上,但無一人大哭大叫,最後除了一名2歲的嬰兒和一名72歲女性被送往醫院,其餘人員全部安全脫險。

而剛剛經歷完驚心動魄的生死劫難的孩子們,還不忘對巖中優次和救援隊伍一一鞠躬致謝。

毫無疑問這群日本小學生在生死關頭所表現出的勇氣、冷靜、理智與感恩精神,可以說是連成年人都自愧不如。這不禁讓人自問:“如果換成52名中國小學生,他們能夠做到嗎?

孩子的獨立生存能力,並不是在重複的背誦、做題、考試中所能獲得的。日本的這次沉船事件可以說為中國家長帶來了極大的反思。過去我們的教育提倡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然而,缺少了培養孩子生存能力的教育,還能算是健全的教育嗎?

日本出色的校園防災應急教育日本孩子之所以具備強大的抗災應急和險境求生能力,自然與他們的校園和社會教育密切相關。日本的中小學教育與國內相比,除了學習文化知識以外,更重視孩子的生存與體能鍛鍊。因為日本是一個天災頻發的島國,地震、海嘯、颱風等自然災害司空見慣,國民早已形成強大的危機意識。因此日本孩子從小便被要求要掌握抗災自救的技能。

日本學校如何培養孩子的抗災自救能力?首先是從學生的體能入手,培養孩子強健的體魄,以確保孩子的體能能夠適應任何極端的環境。

相信大家都對日本學校嚴苛得近乎變態的體能訓練有所瞭解,例如學校佈置的作業就包括學生須完成每天至少2小時的運動指標,以及在嚴寒天氣下仍然要求學生穿短衣短褲上學等。

至於游泳更是日本小學生的必修課,這是因為日本的水上交通發達,且暴雨洪澇等自然災害也十分常見,游泳被認為是一項最基本的求生技能,能有效避免溺水事故發生。

正是得益於平時充分的游泳訓練,在本次沉船事故中的52名小學生都能憑藉嫻熟的水性輕鬆遊過冰冷的海水,順利脫離險境。其次則是教授學生詳細的抗災自救技能。例如學校每學期都會安排兩次防災演習(地震與火災),由專業消防員教授學生如何正確逃生和使用滅火器,甚至還會在物理課上教授學生判斷地震波來臨前的特徵、震級及相應的震感等等。

此外還會定期組織學生參觀高科技模擬的災害博物館,以及指導學生購買、儲存防災食品和應急物資等,可以說是鉅細無遺了。

再次則是培養學生面對危險時的強大心理素質。因為在災難面前,無人能夠獨善其身,與其爭先恐後、慌不擇路,冷靜應對、遵守秩序、服從集體指揮才是最好的做法。

本次沉船事件假如發生在其他國家,莫說小孩子,哪怕是成年人相信也早已亂作一團,但日本孩子卻能夠相互打氣、相互幫助,獲救後還不忘感謝救援人員,這和他們平時接受的強大的素質教育是分不開的。生存教育對孩子而言同樣重要那麼中國孩子也需要從小接受嚴格的應急防災教育嗎?答案是很有必要。一方面儘管我國的自然環境不像日本那樣天災頻發,但是我們的孩子畢竟還是生活在一個危險無處不在的世界裡,他們在有生之年遇到險情、災情、警情的機率還是相當高的。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萬一遇到危險卻不懂得自救,豈不惋惜?

舉兩個最近發生的例子,一個是發生在重慶的溺水事件,遇險的女孩最後被英國駐重慶總領事史雲森(Stephen Ellison)救起,史雲森因為從小接受出色的體育技能訓練,即使年過六旬仍能敏捷地下水救人。

另一個是最近飽受爭議的安徽望江縣警察,因為不會游泳,眼見投水自盡的少女也只能手足無措。這兩個例子充分證明了生存教育也會影響人的一生,關鍵時刻甚至能夠左右自己和他人的生死。

另一方面是因為目前中國社會對求生教育的認知存在偏差,認為野外生存的知識距人們太遙遠,學完了用不上。然而生存能力就是人類從原始社會進化到高智慧、高文明社會,並能夠處理多種複雜事物的根本能力所在。

中國家長通常會培養子女適應學校、道德和法律法則,這是好事,但是還有一樣更重要的東西,就是自然法則。自然法則非常殘酷,我們平時感受不到,但是社會上最後能成功的人,其實是最尊重自然法則,而非全是道德和法律等社會法則的。

因此對孩子生存能力的訓練,其實也是一個培養孩子適應自然法則、增強孩子發現、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過程。如何訓練孩子必要的生存技能?首先要從體能訓練入手,最基本的要求是學會游泳,包括蛙泳、自由泳、側泳等。其中側泳是攜帶物資渡水的最佳方式。

學習爬繩、翻牆、攀巖,是山上逃生的有用技能。

同時更應該讓孩子學習自衛防身的技能,例如長短棍、日本劍道、射擊等冷兵器專案或拳擊、柔道、跆拳道、泰拳等搏擊武術。

其次可以傳授孩子一些基本的安全與求生技巧。例如:●學習如何包紮傷口、使用碘伏消毒劑;●學會在戶外找到水源,並判斷水能不能喝,若是不得不喝不乾淨的水,要學會如何淨化;●到野外認識各種農作物,包括野菜、野菌和野果等,認識種類越多越好,並要知道哪些能吃,哪些有毒不能吃;●學會搭建簡單的灶臺和帳篷,以及烤制、加熱食物的技巧;●學會如何驅趕毒蛇毒蟲等等。

鼓勵孩子多學一點修理和DIY技能,而且一定要孩子親自動手做,家長切勿越俎代庖。

此外還可以用案例教學的形式和孩子討論,如果爸媽要住院不在家,孩子該怎麼辦,然後讓孩子動手做個清單列表,包括:●家裡的食物足夠支撐多少天;●家裡有哪些方法可以獲得飲用水;●家裡是否有足夠的藥物和急救物品可供使用;●沒電的時候有沒有應急工具可供照明;●需要求助時可以打哪幾個電話;●目前掌握了哪些親友的聯絡方式等等。

讓孩子帶著這些問題去思考、去調查統計,然後讓他/她自己去買齊必備的物資,從而培養其防災應變意識。最後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在節假日帶孩子外出參觀地震博物館、自然災害體驗館,讓孩子對各種自然災害及對應的防災方法有所認識,這樣才能做到防患於未然。

廣州壹傳誠VR模擬消防體驗館讓孩子學會防災應急技能,不僅讓家長更安心,同時也是孩子一生的財富。孩子只有知道自己比別人有更強的生存能力,就會一輩子更有信心、更有安全感,也更容易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10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買麵粉,別隻會挑白的,找對面袋子上的標準號,好麵粉一挑一個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