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原本屬於宗教節日,幾世紀以來,互贈禮物闔家團聚的普世儀式讓世界各地的無神論者逐漸擁抱這股潮流。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吃這一套,不過聖誕節的美國人習慣到中餐館吃頓大餐來對抗主流文化。
直到出門來一餐傳統中國菜,這才是聖誕
是真的。每個人都在聖誕節吃中國菜
看完電影直奔China Glatt來碗湯圓,或是用幾塊腸粉溫暖被凍壞的胃,這是猶太作者James Deutsch的節日習慣。
“他們有傳統火雞,我們有北京烤鴨。同樣的紅色氛圍不一樣的節日體驗,我享受聚餐,無關宗教。”
快來吧,都餓啦,聖誕節去中餐館
網路歌手Brandon Walker將自己的聖誕情結髮布到油管,這首《聖誕中國菜》引發集體共鳴,高達197萬播放量成為他個人生涯最為火爆的創作。
即便和朋友在家辦派對,美劇女演員Shiri Appleby也習慣在這一天點上中式快餐增添氛圍。
小時候家裡沒有裝點聖誕樹的傳統,而現在忙碌的生活也不允許她為此大費周章,只有中餐是最溫情的紀念。
當有人說聖誕節不吃中國菜,這是我的表情
據皮尤研究中心2017年統計發現,僅百分之四十的千禧一代按傳統的方式慶祝聖誕節。
除去子夜彌撒的習俗,中國餐的獨特氛圍也特別適合將人們團聚在一起。
“過聖誕,吃中餐”並不是這兩年才興起的口號,它歷史悠久,可追溯自19世紀。
早年來美國打工的中國老闆們並不知道這一天有什麼不同,許多回家過節的生意人暫停營業,街道冷清,中餐館湧進了包括猶太人為首的大量移民,生意火爆。
猶太聖誕節,中國菜做早餐中餐和晚餐
勤勞的華裔掌握了財富商機,百年來堅持節日營業的職業操守讓越來越多民眾在這一天自發走進中餐館。
“最先是猶太人,之後是非裔,再後來是所有不想做飯的新新人類,人們只想度過輕鬆愉快的一天,唯有中國餐館在聖誕節永遠為你開啟。”
“聖誕=中餐,這是比聖誕老人更為時髦的節日元素。”
記住今晚是平安夜,晚餐還有明天都吃中國菜
《猶太聖誕節》的作者Rabbi Joshua Plaut認為,人們之所以選擇在中餐館度過這天,因為這是一個不含任何偏見的聖潔之地。
“聖誕節並非只有一種過法,中餐盛行是多種族多元文化融合的結果,這才是美利堅該有的樣子。”
“沒有什麼比聖誕節吃中國菜更美國了。”
當《紐約時報》兩年前打出這樣的標語,聖誕節吃中餐早已成為一種潮流趨勢。
根據谷歌趨勢顯示,聖誕節當天,“中餐”相關關鍵詞搜尋量達到年度頂峰。美版大眾點評Yelp當日的“中餐館”網頁流量也比平時翻了一番。
美食配送平臺GrubHub表示,聖誕節期間,中餐訂單量比全年其他時間高出152%。並且銷量最高的前五天,前三天都在聖誕節前後,其次才是元旦節。
資料不說謊:中餐真的是聖誕節傳統
這是一項雙贏的選擇。店家收穫營業高峰,節日工作的餐廳員工獲得額外獎金,只有華裔商人甘願在金錢面前輪軸轉。
市場營銷從業者Emma chao認為,聖誕中餐的文化現象是值得研究的商業案例。
中國人是亞洲的猶太人,當有錢賺的時候他們不會休息。聖誕節歇業意味著將失去一大桶金,並且造成人們沒有吃的,他們不允許這樣
每逢聖誕佳節,美國大城市的各個角落,中國餐館都在為一年中最繁忙的日子做準備。
自70年代在堪薩斯城營業的老牌中餐廳公主花園也是如此。為了迎接聖誕,這家餐館在12月初加急訂購了1000多套餐具,1500只鴨子,並在聖誕節前夕製作了近3000個雞蛋卷。
Sueka Chang正在擺盤北京烤鴨
六人及以上的宴會需要提前預定,外賣訂單在下午5點停止,平安夜當晚的席位已在半個月前爭搶一空。
當被問及如何度過聖誕節,餐廳主廚Robert Chang回答在大聲喊叫中度過。
超平日兩倍的餐食以流水線的方式輸出,灶臺的明火一直到打烊時才被允許熄滅。他的妻子Wendy擔任副手,在清洗食材和對接大堂後廚之間來回奔走。
“想象下除夕夜的忙碌,現在它已在聖誕節提前上演。”
ABC電視臺在兩年前的聖誕節採訪了位於洛杉磯的青蘋果中餐廳,這家僅容納百人左右的小餐館,在當日排了數千人的席位。
Richard brasier和母親來到這裡享用李鴻章雜碎。他們原本的目標是主城區的北京烤鴨,由於沒排上號只好另尋別家。
“就像聖誕樹和燈飾要在半個月前採購好,心儀的美食也要提前做準備。”
“習俗變為主流,中餐館已經像聖誕老人的薑餅一樣流行。”
可想而知今年的聖誕節美利堅又是怎樣的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