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文摘抄:
注意:有改動。
正文:所謂禪,簡單的來說,就是身心處於極度專注的狀態。
延伸思考:這個禪是怎麼出現的?為什麼會出現禪的訓練?
因為世間有各種各樣的苦的感受。總結起來為八苦,其中最明顯的就是五蘊取苦。
人的本能當然就是躲避痛苦的,人人都希望不經受痛苦。於是人們很早就發現了專注的特點,舉個例子,比如在專心切菜的時候切到手。當下可能沒有發現,等切好菜,才發現原來切到手受傷了,於是開始感覺到疼痛。或者說專心看書做事的時候,別人叫自己的名字,但是自己根本沒有聽到。
於是得出了結論,原來我們在專心一致的時候,會遮蔽掉很多訊號,遮蔽掉各種感受。包括痛苦的感受。
有比較有智慧的人於是開始思考了起來,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其實這個世界上的所有事情,我們似乎都是透過五種觀感來認識的,來接觸的。所以整個世界對於我們來說,不過是對一些視覺訊號,或者聽覺訊號等等訊號的解讀。我們無從判定,眼睛是否騙了自己,耳朵是否騙了自己,而且我們不得不依靠這些官能,才能感受這個世界。
於是乎,如果我們真得要避免掉所有的痛苦,是不是需要讓這些通路斷開呢?
而且我們可以發現,在我們睡著的時候,眼睛也沒看,耳朵也沒聽。但是會做夢,夢裡還是有苦有樂的。而且完全不依靠五官,僅僅依靠意識,我們就能創造出一個有苦有樂的夢中世界。所以即使我們關閉了五官,還有第六識,就是意識,在讓我們感受苦和樂。
於是思來想去,也只有這一種辦法了,那就是高度集中自己的精神,專注力。讓自己集中在某一件事上,暫時遮蔽掉所有的感受,來實驗是不是在這種狀態下,我們就再也沒有苦的感受了?
於是禪就這樣誕生了,目的就是為了遮蔽痛苦的感受。方法就是透過集中精神在特定事物上,忘卻(遮蔽)感官的感受。
在實踐中,我們會發現很多問題,比如,我們眼睛不在看的時候,耳朵會在聽,耳朵不在聽的時候,可能鼻子在嗅,就算五官通通都沒有在運作,但是我們的大腦,我們的意識,還是在胡亂到處飄走,東想西想,雜念叢生。
要讓我們完全忘掉六根,好像是很難的一件事,坐在那裡什麼都不想幾乎也不可能,很難做到。腦海中不斷會出現各種色聲香味觸法等等。好像行走的人想要找一個安歇的地方卻找不到地方一樣,一會兒被路邊的花吸引,一會兒被樹蔭吸引,一會兒溪流吸引。一直不能安住,思緒萬千。
於是實踐出真知,人們發現,需要一件事情來讓自己專注,說白了就是找一件事情來讓自己專心的幹。於是就出現了依止這種說法。
所謂依止,就是你依靠它止住你的念頭,你亂七八糟的想法,它就是你專注的物件。
理論上來說依止種類數不清,你可以依靠任何事物來專注,我們讀佛經,可以知道周利盤陀是透過掃地悟道的之類的。有的人是依靠數自己呼吸的,也有的人依靠觀察一朵花,有的人依靠觀察太陽月亮。當然這些都是手段,重點是這件事情,你專注在它身上,依靠它而拋棄你的那六根,這就是依止的作用。
大體的禪定依止分為兩種,一種叫做如來禪型別,也就是透過思考來遮蔽六根,也就是說專心思考這世間的種種因緣,比如這件事是緣於什麼,然後所緣又是緣於什麼……類似於哲思,但是不依假說和猜測,而是依據本身實際情況如實觀察和相應。在這個專心思考的過程中,不僅忘卻痛苦,並且還獲得知識和智慧。循序漸進,所以在這過程中能獲得無量的智慧。這就是如來禪,也叫做佛祖禪。
第二種叫做祖師禪,所依靠的依止,就是比較單一的事項,主要方法是觀察,比如觀察眼前的事物,方法很多,比如面壁,比如對著蠟燭,對著太陽,對著一棵樹,對著一朵花,六根中保留其中一種,比如只保留視覺,就專心的看。或者保留聽覺,專心的聽,依靠這單一個一種感官進入集中狀態。
佛教中普遍採用最常見的依止是十遍處,或者十一遍處
也就是把你作為依止的萬事萬物總結到,地、水、火、風、空、識,青,赤,黃,白,中來。
比如關注在呼吸上,屬於風的流動,屬於風遍,關注自己的體溫,熱度,屬於火遍,關注自己的血液流動,河流等等,屬於水遍,以此類推。
當然了,這裡不得不提到大家最關注的持咒。
持咒是什麼依止?
持咒中有各種相,你可以取其中一相,比如眼睛和意識觀想本尊的模樣,這個是取視覺為依止,專注在嘴巴或者舌頭的運動,這個是取觸覺。專注在唸咒的聲音和震動,這個是取聽覺。總之,持咒入定也是一種方法,原理同上面講的是一樣,重點是你以什麼做為依止讓你進入遮蔽感官的狀態了。
當然咒語的神通處,還有奧義,這個暫時不會講到,因為要把基礎打牢了,才理解得過來,所以就先這樣。
大概禪的來龍去脈已經講了,現在咱們要半實踐的開始講解了,先說定。
定就是固定,保持的意思。所謂入定,就是在某個情況下固定住了,穩固住了,不動了。這個叫做定,所以禪定,就是根據你禪的集中的程度,並且在這個程度中固定住,穩固住了,這個就叫禪定了。
為了大家有體驗感,我幫大家選擇一個很常用的依止,就是觀呼吸,又叫做安那般那。是非常好用的依止。
什麼意思呢?就是把身心集中到自己的呼吸上。為什麼選擇呼吸呢?
因為很多人對我反映過,我很難集中精神啊,我每天各種事情要忙,不能隨時找一件事情來作為依止,比如我選擇畫畫做依止,那麼假如我現在在街上。或者在工作,總不可能隨時拿起紙筆,開始練習吧?受條件限制等等這樣的理由。
於是觀呼吸就成了我們的首選,為什麼呢?因為俗話說,人活一口氣,你可以不吃飯,可以不喝水,可以不幹什麼。但是你不能不呼吸,你隨時隨地都在不知不覺的呼吸著。這樣你才活著。所以不管你手頭在幹什麼事情,總是可以在空閒引導自己專注到自己的呼吸這個動作上來,方便易行。
另外,觀察自己的呼吸還有一個妙處,那就是,我們人體任何活動其實都跟神經系統有關係,也就是說,大腦和任何器官的連線,都靠的是神經,於是大腦發出訊號,然後身體就開始運作執行,那麼呼吸這件事肯定也是一樣的,受我們神經系統影響控制的。但是我們很不容易發現其實我們在自己控制自己呼吸,總感覺自然而然,不用控制它,它自動化的就會呼吸。於是我們能猜測到這裡面有非常細微的控制,我們用心去察覺,很容易讓我們集中精神,因為不集中你就感受不到
好比我們在嘈雜的環境中,別人跟我們講話,總要很大聲我們才聽得清,除非我們特別專心的聽,不然根本聽不清別人講什麼,所以用心去察覺這些細微的身體官能,是很容易讓我們集中精神的方法,所以這也是一個優勢。
再說,就是呼吸,是一呼一吸,好像我們的人生,一生一死,假如我們大腦生出一個命令吸氣,那麼我們開始吸氣,然後又一個指令說呼氣,於是我們開始呼氣,那麼這一個動作的完成,根源就是我們大腦生出了一個呼吸的念頭,立刻這個念頭又滅掉了,就是一生一死。一個念頭的發起到消失。
這個概念相當重要,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我們之所以認識到自己存在在這個世界上,總是一個個念頭組成的,我要吃飯,我要喝水,我要如何如何。我們的任何行為,前提都是第一個念頭,就是有個自我意識生出來。於是我們時時刻刻能感受到自己存在。也就是這個念念不斷的自我意識連結在一起,於是我們知道我是我,自己是自己。所以要認識自己,在觀呼吸中抓念頭也是關鍵,就是這個我誕生的那一霎那。如果詳細的感受到了這個“我”升起的過程。我們立刻就能解決一個哲學難題,就是我從何來?去往何處。
還有就是,呼吸和我們的情緒是連線在一起的,我們不管是高興,難過,緊張,都會不由自主的呼吸急促,說明我們帶有情緒,帶有很強的自我因素,所以分析事物絕對有偏差。但是我們客觀冷靜的時候,呼吸是平穩的。綜述,觀察呼吸,還可以覺察自己情緒的波動。控制呼吸也可以連帶著控制情緒,比如深呼吸,緊張的時候,我們不總是這樣來調節自己的嗎?
最後,呼吸是風的流動,也就是所謂的風遍一切處,表面是以風為依止的。但是體驗是豐富的層次,第一,呼吸時候鼻子會有觸感。呼吸器官有肺,有器官,還有橫膈膜,這些器官的運動也同樣有“觸”的感受,眼睛我建議是微張,盯著鼻尖,所謂眼觀鼻,為什麼這樣?因為如果你閉眼,可能會有夢境產生,眼前流光溢彩,讓你分心,那麼你還不如盯著一處,鼻子有觸感,你眼睛也盯著鼻子,這樣就集中到一處去了。
還有就是鼻觀心,這裡的心,有兩層含義,一層是你的感受,就是所謂的心識,我們不用繞彎,直接理解成感受就可以。另一層含義,是心臟的附近,胸腔的位置,也就是所謂的中丹田,為什麼要觀察這個地方?想想就知道了,因為人各種情緒上來的時候,比如沮喪,說我心裡好難受,而且胸部真的不舒服,這個心並不完全是心臟,其實還包括橫膈膜肌。你仔細想想,情緒波動,呼吸也波動,呼吸靠橫膈膜控制,不規律運動,是不是會難受?所以觀察這個位置,同時能觀照到自己的情緒是否平穩。
好了,說了那麼多理由,大家可以知道觀呼吸是非常好的一個方法了吧?概念就鋪述到這裡。下面我們要開始禪定之旅了,一步步深入,研究體驗下去。
第四節入定前的體驗
我們選擇了觀呼吸,進入禪定。那麼我們就按體驗者的順序,把一步步的感受的各種狀態分部講出來。這樣可以增強大家體驗感。當然,同理你也可以知道別的依止也是這個過程,不過大家先從這個依止學習比較好理解。
首先要說四種定,這四種定是還沒有進入禪那的狀態,所以不可以稱呼為禪,但是很重要。是必經過程,所以大家一步步來跟著體驗這前四種定吧。
前兩種定,嚴格意義上來說,連定都算不上,所以我們用“住”這個詞來形容,好比居住環境一樣。
第一,是粗心住,所謂粗心住,就是我們的狀態,僅僅只是安靜下來了,比平時安靜一點。各種感受還很濃重,很明顯,比如我們坐在那個地方,或者躺在那個地方,有點小發呆。但是心裡還是亂糟糟的,可能有事情在想,也有可能各種感受都很明顯,身上這裡癢,哪裡不舒服,呼吸一會兒急促,一會兒緩和。
要注意哦,禪定並不是說你一定要盤腿坐在哪裡,其實任何姿勢都可以,只要別讓你分心。比如你選個金雞獨立的造型,一邊關注自己呼吸,還要一邊努力控制身體平衡,那麼你到底是努力控制平衡,還是努力關注呼吸?行為上就矛盾了,肯定就是分心散亂不靠譜。至少要選一個安逸的姿勢,讓身心放鬆,你這樣身心才有條件去集中到你指定集中的事情上去。
當然盤腿有盤腿的好處,為什麼呢?因為人體最大塊的肌肉就在腿上,你腿如果很伸展,那麼身體大部分血液都會流向腿部,滋養你的大腿肌肉。這樣你頭腦得到的氧料就少,容易昏沉,睡著什麼的。你盤起腿來,減緩了腿部所需要的血液。那麼大腦能獲得更多養料。自然更容易專注一些了。這個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是不是決定性的,不過如果你貧血,或者肌肉過於發達……我建議你還是盤腿打坐禪定靠譜!
所以啊,我們開始安坐了,選擇安逸的姿勢,選擇清靜的環境。開始放下平時很多想法,平時的壓力啊,林林總總,開始眼睛微張看著自己的鼻尖,然後感受著一呼一吸的過程。相對比平時生活中,感受安穩一些。同時還有很多雜念,各種想法。各種感受,僅僅只是好像發個小呆的感受,這個狀態,就叫做粗心住。
粗心住中最大的特點就是,呼吸還不夠均勻,因為我們畢竟是在觀呼吸嘛……觀察呼吸很容易發現自己一會兒氣粗,一會兒氣細。雖然比平時五官活動少了很多,但是頭腦裡還是不時的感受到各種眼耳鼻舌身的感官感受一會兒冒出這個,一會兒冒出那個來。
第二,細心住。所謂細心住,就是漸漸進入狀態了,進入什麼狀態?粗心住如果說是發個小呆,那麼細心住就類似發大呆了。因為心念跑來跑去,意識,想法,跑來跑去,但是你還是一直保持觀察著呼吸的話,形成了習慣性動作,習慣性關注,其他的雜念就會越來越少了。因為總有累的時候嘛……
想象一下,人大發呆的時候一般在什麼時候?最常見的不就是勞累了一天,坐下來,突然什麼事情也不想幹,連大腦好像都不怎麼轉了,因為累了,什麼事情也不願意去想,好像放空了的感覺,也就是這樣放空的感覺,因為毫無情緒可言。所以呼吸會變得非常的均勻,每一次的呼吸都時間都差不多,很規律。不會突然大口喘氣,也不會突然斷開呼吸。
也就是這種狀態,一下子會忽略掉平時很多紛繁雜亂的感受,比如不會突然覺得這裡癢癢,撓一撓,姿勢保持不住了,換一換,一切都開始進入平穩了的狀態。
細心住的特點,就是呼吸變得很均勻了,很綿長,有時候甚至會意識不到自己在呼吸,當然了,我們依止是觀呼吸,肯定不可能意識不到自己在呼吸,只是說,需要更細心才能抓住自己呼吸的感覺。這個狀態就叫做細心住了。
細心住當中,我們可以保持不動很久,比粗心住好多了,不會左動又動。身體也習慣了這個現在的姿勢了。
這裡要特別注意,一定要警覺,不要忘記,還要繼續關注自己的呼吸,感受自己的呼吸,細心體驗每一口氣吸進來,鼻尖有多涼,橫膈膜大概下降到什麼位置。千萬不能忘記自己在做什麼。不然你就細心住也住不了,因為安逸了,平穩了,人容易不知不覺睡著。所以這裡一定要反覆提醒自己,正在關注呼吸,而不是無所事事,不然就不能繼續深入下去了。
我們如果在細心住能堅持下來,經過一定的時間,會發現身體感受漸漸更加平穩舒適一些。另外就是在關注呼吸的同時,發現,呼吸不管是變得短促,又或者更加綿長,都非常的細微,越來越難以察覺。
在這個時候最容易觀察到的,就是我們已經很適應,很習慣這樣的狀態了。也不會費力多想什麼事情,身上也不會有什麼不適的感覺,好像干擾很少了,於是我們可以一直這樣待著。於是,我們可以在這個階段保持姿勢,專注很久。因為沒有負擔感,不累。
這個時間段會出現幾個麻煩的地方,那就是我們意識的麻煩,雖然我們可能不會去想亂七八糟的事情,比較專一的關注著呼吸,但是實際上這個是一個反彈期,因為有的時候,我們常常在這個時間會覺得很空虛。好像在幹什麼事情,又好像僅僅只是在閒著。說白了很多時候如果我們不抑制自己這個念頭,就會因為覺得無聊,又退回到細心住,甚至粗心住。因為會生出無聊的念頭。
還是那句老話,不要忘記我們自己在做什麼事情,一定要不斷提醒自己關注呼吸。
原理上來說,我們已經坐了好一會兒了,亂七八糟雜念也想累了,開始變得專注了,什麼事情都不怎麼想了,一心一意觀察呼吸了。而且身體各方面都適應了。因為各方面條件成熟,我們是已經可以像個懶人一樣呆在這個境界中的。還記得我前面講的麼?在某種狀態下定住,那麼就是定了。所以基本上條件是成熟的,我們完全可以一直呆在這樣的狀態裡了。
但是要補充的是,此時有個很重要的特點,那就是習慣。我們依靠什麼東西而定住的?其實就是我們身心習慣了這樣的狀態,所以能自然保持。就好比我們平時一樣,依靠慣性而安住。不需要可以調整,就可以停在這個狀態裡的。
所以可見,進入這個狀態,需要一點時間,需要一些練習,形成習慣。
好了,如果我們已經可以安安穩穩保持這個狀態不動,那麼這就叫入定了,也就是第一種定,叫做欲界定。
為什麼叫欲界定呢?欲界是什麼?如字面意思欲界就是有慾望的世界,我們現在雖然定在這裡不動,但是實際上我們只是相對專注,所有的東西都還在,比如眼耳鼻舌身意,都還在。也就是說,我們僅僅是因為身心,還有周遭環境這個情景的合適,我們定在這裡。但是沒有脫離外在的束縛。說白了也就是慾望還在,五官感受的能動性還在。
舉個有趣了例子,你覺得自己定住了,安安心心趁機在這個欲界定中,但是假如這時,一個美女突然跑到你眼前搔首弄姿,你會不看嗎?你也許會看,也許不會,這個不確定性就證明你慾望還在。哪怕換個誘惑,比如突然一塊金磚從天而降掉在你面前,你不會起身去撿它嗎?哪怕你確實專注呼吸,沒有注意到這些事情。但是我們還是不能絕對保證不被財色名食睡任何一種誘惑吸引到注意力。
怎麼形容呢?我們此時五官並沒有關閉,僅僅是依靠專注而安定。遇到外界的聲音,影象等等刺激,我們照樣可能會發現,僅僅是我們此時比較有剋制力,能立刻習慣性知道自己在關注呼吸,馬上調整回來而定住而已。所以這還達不到禪那的地步,僅僅是“能定住”而已。
這就是我們最最初級的入定了。叫做欲界定。
欲界定中會出現很多現象,各種“幻覺”有的是所謂的禪相,比如明明定住了,但是周遭反而活躍起來了,聽到莫名其妙的聲響,或者眼睛看到各種光景,各種光彩等等。就好比有的人說,我打坐閉上眼睛,就看見什麼光啊,聽見什麼聲音啊,看見什麼花草樹木啊,或者聞到什麼味道啊……這些都是在定中出現的“相”,也算是禪相吧,說白了就是一種“幻覺”但是也不全是幻覺。具體這些奇怪的感受到底是什麼呢?
請看下一節通感禪相下一節會涉及到一點點神通的原理哦。
章節摘抄告一段落。
…………
下面是佛學知識:
我們平時所看到的物質現象往往是概念,我們經常被這些概念法所欺騙,我們需要見到究竟色法。要見到究竟色法,就要破除概念。即使一名禪修者已經見到了色聚,他見到的還是概念,因為色聚還有密集。我們修色業處,就是為了破除密集。密集,巴利語ghana,有時也譯成“堅厚”。
色法一共有三種密集:
第一,相續密集(santati ghan)色法都是剎那剎那生滅的,它不是永恆的。但是在生滅的過程中,舊的色法滅去了,又有新的色法生起。當我們破除了相續密集之後,所看到的色法都是在生滅,而不是永恆的了。
第二,組合密集(samūha ghana):色聚是由若干的色法所組成的。為了破除這種組合,必須看到聚本身也是組合的,因此我們要破除第二種密集,叫組合密集。
第三,作用密集(kicca ghana):每一個究竟色法都有它的作用。如果我們見到了究竟色法,將會見到地界有地界的作用,水界有水界的作用,火界有火界的作用,風界有風界的作用,而不是呈現出組合來產生它的作用。如此就破除了色法的作用密集。
透過破除密集,才能夠見到究竟色法。所以佛陀開示我們為什麼要修行色業處,要了知色,原因就在這裡。
色聚包括兩類色法,第一類是四界,第二類是四大所造色。佛陀在《相應部》中說:“諸比庫,哪些是色法呢?四界以及四大所造色。諸比庫,這稱為色。”
四界的“界”(dhātu),也叫大種(mahābhūta)。mahā是大,bhūta是已經存在的意思。一共有4種,即地、水、火、風。四大所造色(catunaṃ mahābhūta upādāya rūpa)包括顏色、氣味等等,一共有24種。
四界以及四大所造色之間的關係,就好像是大地和依靠大地而生長的花草樹木一樣。這世界以及所能感知到的一切現象,無不是色法。所有這些都屬於四界和四大所造色,只是它們之間的組合不同而已。我們所看到的世界好像五花八門、千姿萬彩,其實都離不開四界和四大所造色。四界和四大所造色構成我們所感受到的世界。
我們就先來討論四界?四界(catasso dhātuyo),又稱為四大種(cattāri mahābhūtāni),或簡稱四大。它們分別是地界(paṭhavīdhātu)、水界(āpodhātu)、火界(tejodhātu)、風界(vāyodhātu)。不過,這裡所說的四界並不是我們平時所認知的地水火風,“地”並不是土地、大地;“水”並不是海水、河水、湖水,或者所喝的水;“火”也不是熊熊燃燒的火或者燈火;“風”也不是吹來的風,我們不能夠用這些物質現象來理解。依照佛陀的教法,四界屬於究竟法的範疇。而我們平時所踩的地,所喝的水,照明的火,吹來的風,都是屬於概念法的範疇。
在講到每一種究竟法的時候,我們將會採用四種鑑別的方法來探討。依照阿毗達摩,每分析一種究竟法,都會用四種方法來分析:
1.特相(lakkhaṅa),直譯為相,即特點。每一種究竟法都有它的特點,有了特點才能區別於其他之法。如果沒有自己的特點,就很容易混淆。
2.作用(rasa),直譯為味,即究竟法的作用。一種究竟法在其他究竟法中所能起到的作用。比如會計在一家公司裡能起到什麼樣的作用,一個經理在這家公司裡能夠起到什麼作用。
3.現起(paccupaṭṭhāna),究竟法的表現,被人們的體驗,即它們是以怎樣的方式被人們所認知。例如怎樣知道這個東西叫地、這個叫水、這個叫火、這個是風。
4.近因(padaṭṭhāna),直譯為足處,即一種究竟法的產生或存在所直接依靠的原因。根據佛陀的教法,任何一種法的產生和存在都必須有許多其他的原因助成。在這些原因當中,最直接的原因是什麼?好比一個小孩子有很多的關係,有小朋友,有哥哥,有老師,有同學,但是最親密的是他的母親。
我們在講每一個究竟法時用這四種方法來區別,它們的定義就很明確。探討每一個究竟法的時候,都會用這四種方法,當然偶爾也會把近因省略掉,只用前面三種來理解。
第一,地界。地界的特相是硬;作用是俱生色法的立足處,也就是說任何的色法必須依地而存在;現起為能夠接受俱生法,俱生法就是和它一起存在的其他色法;近因是水火風三界。
我們不能把地界理解成大地。任何的物質,只要我們可以感受到的、聽到的,這些現象都有地界。比如我們現在所處的空間,裡面的空氣其實都有很多的地界。無論是大地也好,水也好,熊熊燃燒的火也好,乃至呼吸的空氣也好,都有很多的地界。如果用阿毗達摩的分析法來說,色法是由許許多多非常細,細到我們肉眼看不到的色聚所組成。每一個色聚裡都有地界。色聚裡的地界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地,而不是大地的地。
第二,水界。這裡的水並不是平時我們所喝的水、洗澡的水、大海水、湖水等等。水的特相是流動;作用是增長俱生色法;現起是把俱生色法黏著在一起;近因是其餘的三界。水界能夠把物質黏在一起,不會散掉。因為物質之間必定會有一種凝聚力,如果沒有這種凝聚力就會破碎掉,這種凝聚力就是水界的作用,它表現為把所有的色法聚在一起。
第三,火界。火界的特相是熱或冷,換而言之就是溫度。比如我們現在感知到這個東西的溫度,溫度就是火界。任何的物質,只要有溫度,這就是火界,火界的特點是溫度。作用是使俱生色法成熟,也就是在同一粒色聚裡,它能使其他的色法成熟。現起是不斷地提供柔軟。近因是其餘的三界。因此,一切物質的溫度屬於火界。
第四,風界。風界的特相是支援;作用是使其他色法移動或者活動;現起為使色法由一個地方移到另外一個地方;近因是其餘的三界。換言之,任何色法能夠支撐,能夠維持,這個就是風界。同時,任何物質的運動都是風界的作用。
地、水、火、風四大種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四大種立足於地界,地界支撐著它們,由水界黏在一起,由火界來維持,由風界來支援。我們以這個杯子為例來說明,我們所看到的這個杯子的形狀,其實是以地界為主;它之所以能夠黏在一起不會散掉,這是水界的作用;它的溫度是火界,同時也可以維持其壽命;還有支援,這是風界的作用;或者說我們移動這個杯子,之所以會移動也是風界的作用。
四界差別——簡略法
我們更進一步來了解四界,瞭解佛陀教導四界的目的。佛陀教導四界並不是為了讓我們多懂一門學科。佛陀不是物理學家,佛陀教導我們修行四界、瞭解色法,是為了讓我們破除對身體的執著,這才是佛陀教導四界的目的。但是我們現在看到身體還是身體呀,怎麼辦呢?我們要修行。怎麼修呢?佛陀在很多經典中教導過修行四界的方法,歸納起來有兩類,一類是簡略法,一類是詳盡法。
我們先講簡略法。簡略法在《長部·大念處經》、《中部·念處經》、《中部·身至唸經》等經典裡都有教導。在這些經典裡,佛陀說:“諸比庫,比庫如其住立,如其所處,以界觀察此身:‘於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佛陀是這樣教導修四界的。
要如何來觀察這色身有地、水、火、風四界呢?根據“阿毗達摩”的第一部論《法集》(Dhammasaṇgaṅī),四界可以分為12特相,也就是地、水、火、風呈現為12個特點。其中,地界有6個特相,它們是硬、軟、粗、滑、重與輕,一共有三對;水界是流動和黏結;火界是熱和冷;風界是支援和推動。
地 水 火 風
1) 硬 7) 流動 9) 熱 11) 支援
2) 粗 8) 黏結 10) 冷 12) 推動
3) 重
4) 軟
5) 滑
6) 輕
佛陀在經教裡也用了很多分析的方法,比如說五蘊是指三種有為究竟法。五蘊是色、受、想、行、識。其中的色蘊就是第三種究竟法——色法。識蘊就是心。受想行三蘊屬於心所。有時候又講到了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這十二處。隨著課程的深入,我們都將會探討這些內容。還有一種究竟法是無為法。無為法是非造作的、無因緣的、非生滅的,即涅槃。涅槃是我們修行的目標,在四聖諦中,它是第三聖諦。
什麼是概念法呢?概念法(paññatti)也叫“施設”,或者叫“假名”。概念法在究竟意義上是不存在的,但是它們卻能夠作為究竟法的影像而被人們所認知。
概念可以分為兩種:
一、意義概念(atthapaññatti),透過概念所表達的意義。
二、名字概念(nāmapaññatti),表達這個意義的名字、名稱。
第一,意義概念
意義概念又可依照不同的情況分為幾種:
1. 形狀概念:就是所說的方、圓、長、短、高、矮,乃至大海、大地、山、樹木等等,這些稱為形狀概念。因為它們是由形狀或者它的名字表達了由某種形狀所組成的物體或現象,稱為形狀概念。
2. 組合概念:比如說房屋,是由屋頂、牆壁、門、窗等等組合而成,由牆壁圍成一個空間,再蓋上屋頂,並由不同的部分組合而成,稱為房屋。又如汽車,是由輪胎、座位、方向盤、底盤、車的外殼等組成的物體,稱為汽車。比如村莊,是由若干的房子所組成的;城市,是由許許多多的街道、建築物、樹、湖等等所組合而成的,稱為城市。因此,由若干事物組合而成的事物或現象,稱為組合概念。
3. 方向概念:東方、南方、西方、北方、上面、下面、前面、後面、左面、右面等等,都是方向的概念。方向概念是不固定的,我們現在說這裡稱是東方,可到了那裡就成了西方;現在這個地方是中央,到了那邊又變成了南方。方向概念是以某一個參考物所在的地方為中心所形成的方位,稱為方向概念。
4. 時間概念:早上、中午、晚上,今天、明天、後天,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今年、明年、後年,一百年、一千年等等,這些都是時間概念。乃至我們說一秒鐘、一分鐘,現在幾點,現在9點多,都是時間概念。在究竟法上並沒有時間,時間是人們假定的。好像現在說24個小時為一天,中國古代十二個時辰為一天,印度古代以六時為一天,都可以假定。陰曆以月亮繞地球一週為一個月,公曆以地球繞太陽一週為一年,手錶的時針轉動兩圈稱為一天,這些都是人們所施設的概念。
5. 空間概念:比如說室內的空間、山洞、原野、樓上、樓下等等,這些屬於空間的概念。
6. 相的概念:透過修止業處所獲得的內心影像,叫禪相(nimitta),稱為相的概念。禪相也因修行方法的不同而分為很多種。比如專注呼吸所形成的禪相,稱為入出息念禪相;修習白遍、紅遍、地遍、水遍、火遍、風遍所產生的影像,稱為遍相的概念。
第二,名字概念
名字概念可以分為以下六種:
1. 真實的概念。真實的概念是說它雖然是概念,但是所代表的還是真實存在的。比如紅色、黃色、藍色、白色等等,顏色本身屬於究竟法,但是我們對這些顏色的影像還是屬於概念,稱為真實的概念。
2. 不真實的概念。比如說男人、女人、公司等等,這些屬於不真實的概念,因為它們並不是擁有自性地存在的,是可以被分解的。
3. 真實的不真實概念。比如說有智慧的人,智慧屬於一種心所,它是真實的存在,但是人屬於不真實的,只是個概念。
4. 不真實的真實概念。比如女人的聲音,女人是概念,但是聲音是究竟法,因此稱為不真實的真實概念。
5. 真實的真實概念。比如說眼識,眼是指眼門、眼淨色,屬於究竟法,依它而生的心稱為眼識。
6. 不真實的不真實概念。比如說上海人。從究竟意義上沒有上海,上海屬於組合概念,或者說它是一個名字概念。再加上“人”,從究竟意義上來說,沒有所謂的人;比如說中國人、新加坡人、日本人、印度人等等,這些只是名字概念。兩種在究竟意義上都不存在的概念組合成的片語,稱為不真實的不真實概念。
一切的實證,統統都是在工作中,在生活中的,沒有脫離現實生活的所謂的實證。之所以感到在現實生活中容易退轉,無法實證,那是因為並沒有實證到一定的程度,不知道這個生活中究竟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