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在當選總統後說了一句很有名的話:“這裡沒有一個黑色美國和一個白色美國、拉丁裔美國、亞裔美國,這裡只有一個美利堅合眾國。”奧巴馬主要表達的是他作為一個政治家的立場。如果反過來看,這句話正好反映了美國在人口和文化上的多樣性和複雜性。而且,事實上確實是曾經存在過很多個“美國”,只不過“白色的美國”長期佔據壓倒性的優勢。在美國曆史上,“白色的美國”為了確立和鞏固自己的優勢,長期訴諸文化優越論和種族偏見,使少數種族和族裔處在無權和邊緣化的地位。
在歷史上的漫長時期,多數美國人認為種族、族裔和文化的多樣性是一件壞事,那些非白人的種族,還有那些來自西北歐之外的族裔,如果不能被同化的話,就必須被排斥在美國社會之外,否則就會對美國文化構成威脅。不過,美國社會對少數種族和族裔的不公平對待,因不同的族裔群體而有不同的方式。對於非英裔、非西北歐的歐洲族裔,美國社會和政府謀求的是同化,這類運動在美國曆史上曾發生過多次,要把這些群體“美國化”,使他們接受主流社會的價值、習俗、制度和生活方式。
“同化”在美國文化中是一個頑強的主題,這種觀念有一個基本的前提,就是隻有西北歐裔、特別是英裔居民所體現的價值、制度和生活方式,才是最優越的,應當作為美國文化的標準,凡是與之不合的東西,就要消除,或者被改造,要想方設法把其他人變成“美利堅人”。美國一度流行的“熔爐”論,實際上主要是適用於歐洲移民。對待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美國社會謀求的是“文明開化”,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同化”,重點在於使印第安人接受白人的生活方式,而不一定是融入白人社會。對待黑人,則完全是歧視、排斥和迫害,在內戰後的南方尤其是這樣。
現在的印第安人保留地
在內戰之前,多數黑人受到奴役,只是奴隸主的財產,受到深重的壓迫和剝削。內戰的結果是廢除了奴隸制,黑人成為公民。但這樣並沒有大舉改善黑人的地位和處境,反而激發了南方白人的種族主義情緒,他們刻意把黑人妖魔化,視之為異類,採取各種辦法加以排斥、歧視和迫害。正是在這個時期,種族主義在南方社會甚囂塵上。後來民權運動首先在南方爆發,同這種局面有莫大的關係。
民權運動遊行隊伍
另外,從制度和觀念上歧視、排斥和壓制其他少數族裔的現象,在美國曆史上也長期存在;有些重大的事件,比如排華運動、二戰期間對日裔居民的隔離和拘禁,只是這種歧視、排斥和壓制的集中爆發。對於亞裔移民來說,即使想要“美利堅化”,一時也很難得到。
二戰時囚禁日裔美國人的集中營
不過,美國社會依然在不斷變動。經過少數種族和族裔的不斷抗爭,國際局勢的推動,如其他國家的反種族運動,加上主流社會的反省和非政府組織的推動,自從20 世紀初以來,美國社會對待少數種族和族裔的態度、對文化多樣性的看法,一直在發生巨大的變化,開放性和包容性在逐漸增強。在20 世紀前期出現了“文化多元主義”(cultural pluralism),主要是針對新來的歐洲移民,認為他們中間存在的不同文化,都有正當的價值和意義,要尊重他們的宗教、語言和習慣。二戰後的民權運動,促進了“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的興起。
在中文裡,“多元文化主義”與前面提到的“文化多元主義”很相近,只是詞序不同,容易混淆。實際上兩者有顯著的差別。“多元文化主義”不僅是一種文化理論和思想觀念,而且還是一種意識形態和政策取向,含義豐富,影響巨大。它的理論基礎是產生於20 世紀前期的文化相對主義,相信不同的文化在自身的系統內都有價值,有意義,有存在的權利;不能採取絕對的標準來評價不同的文化,不應把文化劃分等級,分出高下,用“先進”和“優越”的文化來打擊、排斥、同化“低階”和“落後”的文化;而應該在平等和開放的格局中,任由各種文化相互交流,共同發展。在“多元文化主義”的社會氛圍中,美國不同的族裔努力學會相互理解,和平共處;特別是白人需要懂得變得包容和開放,承認其他種族和族裔的權利,願意和他們往來。
南非的反種族隔離運動
在今天,美國還沒有消除制度性的歧視,但與幾十年前相比種族和族裔關係出現了相對改善的格局。前些年美國流行“affirmative action”,有人譯作“肯定性行動”,有人譯作“平權措施”,就是對少數族裔和女性等弱勢群體在教育和就業上實行照顧和傾斜,這是“多元文化主義”在政策上的體現。不過,各種隱性的歧視仍然存在,特別是潛意識裡的歧視不易消除。而且,當今美國的種族和族裔關係又出現了新的特點,最突出的問題除了白人對其他種族的歧視,還有少數族裔相互之間的歧視和衝突,比如此次“黑命貴”運動中,黑人族群對亞裔尤其是華裔的敵視和。所以說,種族和族裔關係仍然是美國社會的重要問題。
反對警察對黑人暴力執法的示威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