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灕江湘水共脈流,楚越河山一併收。 秦皇千載功業在,靈渠碧水映長秋。”
我國自古就是人口大國,然而受環境條件的限制,古代的中國農業產量並不高,直到近代科技的發展,糧種得到最佳化,水源灌溉得到保障,中國的農業才真正發展到頂峰。然而近代建造水利工程的時候,卻有不少人反對,其中不乏專業人士,當年建三峽大壩時,就有9位持反對意見,拒絕簽字的專家,如今他們是否後悔呢?
在古時候,農業基本上都是依靠人力勞作,不僅辛苦,而且產量極低。遇到天氣大旱或者大寒,甚至有可能顆粒無收。現如今一畝地的畝產平均可以達到上千斤,然而在古代能有二百斤的產量,便會讓農民異常興奮。
而古人已經開始重視水利工程的建設,雖然生產力並不發達,修建水利工程要耗費巨大的財力物力,但古人還是毅然選擇了建設。因為古人知道,只有建設水利工程,才能保證農作物的灌溉,更好的促進農業的發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就如秦國時期修建的都江堰,使四川的土地得到充足的水分灌溉,土力肥沃,農作物產量提高,被後世譽為“天府之國”。
日轉星移,時間如流水匆匆而過,眨眼數千年過去,我國依然重視水利工程建設,中國仍然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壩工程的所有者。而這聞名於世的水利工程便是——三峽大壩。
修建三峽大壩的提議其實在很早之前便被提出,然而當時國內戰爭紛擾,有關部門與人民皆力不從心,只能不得已作罷。直到新中國建立之後,國內局勢安穩,國力也有所提高,三峽大壩的修建才被正式提上日程。經過實地考察過後,大家最終選定了三峽大壩修建地:湖北省宜昌市。
但是修築一個如此大的工程談何容易,其中的設計與規劃,就足以讓專家學者頭疼不已。不僅需要充足資金與高超的技術,而且由於三峽大壩工程巨大,為不影響周圍居民的生活,還必須讓居民搬遷,重新為他們安排住所。因此專家們一直爭議不休,直到1992年,才正式決定開始修建三峽大壩。
在三峽大壩即將動工之際,有關部門要求負責考察、修建的專家組在決議書上面簽字。然而又生波折,郭來喜等九位專家居然反對修建並且拒絕在上面簽字。這讓其他人大為不解,甚至是感到憤怒。面對眾人的質疑,他們列出了自己不同意修建大壩的原因。
第一:修建與修繕所需費用高昂,當時的中國力求發展經濟,提倡勤儉節約,在這種時期建造三峽大壩違背了發展經濟的目標。第二:容易出現安全隱患,三峽大壩的成功修建必然會引起眾人的關注,容易給反動分子有機可乘的空間。不建則罷,倘若三峽大壩遭受不法分子反動勢力的襲擊,將會給長江中下游地區帶來重大災難,人們的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都無法得到保障。
第三:會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生活在當地的動植物都會受到影響,甚至可能會導致某種珍稀動物的滅亡。第四:容易造成水資源汙染,修建了三峽大壩,水資源會集中,一旦有一個地方被汙染,整個水域都會跟著遭殃。第五:會淹沒眾多土地,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文化,而一旦修建了大壩,這些歷史古蹟就會被埋存水面之下,不見天日。
不得不說,這九位專家的理由確實具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國家考慮到三峽大壩的修建對於未來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因此仍然支援動工。幾十年過去,事實證明三峽大壩的存在,讓湖北省的發展得到騰飛,讓我國的農業更上一層樓。而當初九位專家看到這一幕,不知心裡是否後悔拒絕簽字呢?
當時反對的九位專家也是出於對國家的考慮,值得我們尊敬,或許從他們的角度來說不修建三峽大壩是對的,然而從國家的角度來說,三峽大壩的修建利大於弊,而人們也切實的體會到三峽大壩所帶來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