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獲取期刊eLife公佈引進一種新的出版模式的計劃。從2021年7月開始,期刊將採取“先發表,再評審”的政策,並將其所有同行評審報告公開。
eLife於12月1日宣佈了這項政策,根據這項政策,eLife將只審查和發表已經在預印本伺服器上釋出的論文,如bioRxiv、medRxiv或arXiv。如果收到自由投稿但尚未在預印本伺服器上提交,期刊將會把它釋出在bioRxiv或medRxiv上。
哈佛大學學術交流辦公室和哈佛大學開放獲取專案主任Peter Suber說,這種模式“放大了預印本的價值”。“eLife正在表明,預印本的好處可以與同行評議的好處結合起來。”
這項政策變化背後的驅動力之一是一項內部分析,該分析顯示,eLife在2020年5月、6月和7月期間審閱的論文中,大約70%已經作為預印本釋出。“我們一直都知道,eLife社群非常支援預印本,但我們不知道有多少,直到我們做了一個調查, ”Michael Eisen談到了這個話題。(Michael Eisen,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生物學家,eLife主編)Eisen懷疑,其餘30%的作者在提交出版之前沒有將稿件以預印本的形式釋出的原因“只是一種慣性,而不是任何真正的反對”。
“先發表,再評審”的模式並非elife首創。F1000 Research早已提供了一個平臺,學者們可以在平臺上釋出他們的稿件,然後再接受評審; (關於F1000Research,學者們想知道的,都在這裡!)只有那些透過評審的才會被PubMed等資料庫中索引。
但是eLife的政策將這一想法與傳統的期刊系統相結合: 期刊只發表透過評審的稿件。
eLife採用這種模式的好處是,學者們不需要放棄傳統的期刊模式。“我認為,為了讓儘可能多的社群成員加入到我們的行列中來,我們不應該強迫人們在進入新模式時脫離(現有的)模式。”Eisen說。
新政策不會馬上生效。在接下來的六個月裡,作者將可以選擇不將提交的稿件以預印本的形式釋出,但將被要求解釋原因。
公開發表審稿意見
這些參與評審的作者將保持匿名,以迴應職業生涯早期的科學家和其他學者對這一想法的顧慮。這些學者認為,由於擔心遭到報復,他們將無法在可識別的公開評審意見中提供誠實的批評。
Eisen說,儘管完全匿名的審稿人系統並不理想,但eLife和其他出版物能夠提供經過認證的匿名,這是像期刊這樣的組織可以做的關鍵事情——謹慎選擇同行審稿人,以確保他們確實具有相關的專業知識,他們沒有利益衝突,只有公正和建設性的評審意見才會發表。
荷蘭烏得勒支大學圖書館員、學者交流研究員Bianca Kramer說: “eLife的新模式是預印本共享、開放同行評審和可獲得帶有預印本的評審的重要發展,從而對學術出版的文化變革做出了重要貢獻。與此同時,目前的實現模式仍然依賴於eLife作為期刊的選擇性。”
Eisen還認為,如果把發表論文的期刊作為質量的主要衡量標準,那麼這種出版模式是有缺陷的。他說,eLife在採用新的評估政策的同時,還計劃開發其他評估指標。他說:“讓人們改變論文不發表就沒有價值的觀念,這是我們最終希望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