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本文刊載於《中國科學院院刊》2020年第11期“智庫觀點”,原標題《疫情下關於分餐制的思考與對策建議》

劉曉潔1 宗 耕2 陳萌山3 程書波4*

1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2 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

3 國家食物與營養諮詢委員會

4 河南理工大學 安全與應急管理研究中心

我國早期就有從分餐制向合餐制轉變的歷史記載:原始社會食物的平均分配被廣泛認為是分餐制的早期形式;商周秦漢時期,以“禮制”為依託,分餐制逐漸成熟。而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文化等大融合為合餐制的產生創造條件;隋唐時期作為分餐制向合餐制轉變的過渡期,坐具、坐姿等逐漸形成規範;兩宋時期合餐制已成為社會主流,並一直延續至今。當前,科學防疫使得公眾愈發關注日常用餐的安全性,分餐制隨即再次進入公眾視野。

無論是從現代飲食文明習慣,還是從公共衛生或是營養健康的角度來看,分餐製作為“餐桌革命”與安全用餐發展的必然趨勢,對於改變公眾用餐習慣、樹立文明新風、普及科學飲食理念、提升自我衛生意識均具有重要意義。分餐制的實行,絕不僅是就餐形式的簡單改變,而是涉及餐具、設施、選單、菜品、裝配、傳送、上菜等系列要素流程的改變,甚至會帶來整個服務流程鏈條的重構和重塑。

然而,由於推動中華烹飪文化的革新、推行與普及分餐制是傳統飲食習慣與現代文明理念的一場博弈,並且受公眾用餐觀念、餐飲業經營成本、疫情衝擊等因素的複合影響,全面推廣分餐制尚存在一些困難與挑戰,需要積極引導、有序推進、多方聯合、政策扶持、制度約束。

1

傳統合餐存在的問題與風險

傳統合餐制的安全隱患不止會造成疾病傳播,還帶來健康隱患——加大了營養健康監控難度,不利於慢病防控和青少年健康飲食習慣的養成。

帶來疾病傳播的風險

傳統合餐制在預防疾病方面存在明顯不足,不符合文明健康的現代餐飲要求。當前,食源性疾病是全球最受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食源性疾病多由病毒、細菌或寄生蟲等因素導致,是引起疾病或死亡的常見原因。

合餐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體液接觸,用餐者自身口、鼻腔內的細菌會透過勺、筷傳到菜品中。而相當一部分消化道類、食源性疾病的“幕後推手”。

例如,胃幽門螺旋桿菌、甲肝病毒、病毒性感冒、手足口病、口腔真菌感染等疾病的傳播,是透過唾液、口腔出血、受感染的口腔黏膜等到達個體,因此存在用餐人群攜帶細菌交叉感染的風險。加之大多數傳染病存在一定潛伏期,極易造成“一人感染,全家中招”的結果,為個體健康埋下較大安全隱患。

2020 年,國家副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與杭州市疾控中心的“公筷實驗”結果均顯示,“非公筷”組剩餘菜品的菌落總數全部高於“公筷”組,且均在 1.3 倍以上,個別菜品中的細菌含量甚至相差 909 倍之多。由此可見,合餐制對於維護公共衛生安全提出了挑戰。

造成食物浪費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測算,全球生產的食物中 1/3被浪費或損耗。我國消費端的食物浪費不容忽視。傳統合餐,因為就餐人數多,按照中國人“多點菜”的傳統習慣,往往會造成剩餘食物多。此外,由於是多人就餐,很多客人不會選擇打包帶走;特別是在宴會、聚餐等場合,食物浪費現象尤為嚴重。根據中國科學院相關課題組 2015 年對北京、上海、成都、拉薩 4 個城市餐飲業的調查顯示,餐飲業食物浪費率高達12%。這不僅對經濟、社會、環境造成影響,更對我國糧食安全構成了風險。因此,改變傳統合餐製造成的食物浪費刻不容緩。

加大營養健康監控難度

合餐制不僅增加自我監控難度,也不利於對兒童、老年人等重點群體的營養健康管控。

1.合餐制無法科學把握不同個體的營養攝取情況,難以直觀觀察並記錄個體膳食攝入情況,增大了個體自我營養健康管理的難度。

2. 合餐為兒童偏食、挑食創造條件,不利於及時發現並糾正其不良飲食習慣。對於其養成營養均衡、獨立進食等飲食習慣存在一定難度。

3.老年人身體代謝減慢,免疫功能下降,是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等的高發人群,更應加強飲食護理,如定量進餐、營養均衡與葷素搭配等。

2

推行分餐制面臨的難點與挑戰

傳統合餐文化的影響根深蒂固

合餐制自唐代初步形成以來延續至今,歷經千餘年的演變與發展,已成為國人重要的飲食習慣。合餐制的宴席更是被附加了諸多社會交往和情感交流的需求,既寓意著和諧、圓滿,同時也蘊含著崇尚禮節、熱情好客等理念。尤其是婚宴、生日宴等,均為特定範圍、特定時間內,國人將合餐作為的重要社會活動媒介。

新中國成立以來,分餐制曾多次被提出。例如,20 世紀 50 年代興起的“愛國衛生運動”、20 世紀 80 年代肝炎流行、2003 年“非典”疫情暴發等事件均促使分餐制被提出,但卻未能得以普及(表 1)。從深層次看,分餐制與合餐制在就餐方式、理念等方面均存在較大差異。分餐制的提出實際上是一次打破傳統飲食習慣的革命性行動,是傳統飲食習慣與現代文明理念的一次博弈,在一定程度上與“愛面子”“講排場”的餐桌人情文化產生巨大的碰撞。因此,僅依靠輿論動員、媒體宣傳或企業引導等單一的方式難以促使其真正改變。

部分傳統特色菜品不適合分餐

中國傳統飲食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重視菜餚的造型和整體美感;菜品也經常被賦予一定的寓意。這充分體現傳統飲食文化中精神與物質的統一——就餐過程為消費者帶來味覺與視覺的雙重享受。例如,“糖醋鯉魚”寓意年年有餘,“清蒸鱸魚”寓意吉慶有餘,“鳳凰粟米羹”寓意金玉滿堂,這些皆是透過食物造型來表達美好祝福。

正是這些特色菜品,不僅對色、香、味有嚴格要求,更講究整體造型和完整性,加之品味的方式、進餐的節奏等均有特定的流程,導致實施分餐具有一定的困難。此外,餐前分餐可能會對菜品製作流程、菜品溫度、整體造型、就餐傳統禮儀帶來一定程度影響。以魚類菜品為例,相對“水煮魚”等經切片處理後的菜品,以整條魚造型呈現的菜品更注重製作流程、切分方式等,以避免由於口感、造型、服務等因素降低顧客滿意度。

分餐制增加餐飲企業相關成本

餐飲企業成本主要包括店鋪租金、人力、原材料、易耗品、水電等。分餐制的實施,需要在每客一套餐具的基礎上增加 2—3 個碗碟,特殊情況亦需要提供更多的餐具,由此造成碗筷等易耗品增加,餐後洗消更多餐具也會導致水電成本增加。

就過程而言,分餐制要求餐飲企業的培訓內容更加精細化,服務流程會更加繁瑣,服務內容和服務時間延長,由此造成人力成本的增加。而據中國飯店協會發布的《2017 年中國餐飲業年度報告》資料顯示,一般行業員工年流失率為 5%—20%,餐飲企業則超過 25%,個別市場甚至高於 57%。分餐制下頻繁的員工流動可能會進一步增加企業的培訓成本,降低服務質量與隊伍穩定性,導致企業運營成本增加,對其經濟效益產生一定負面影響。

分餐制給餐飲企業經營帶來的不確定性增加

1

分餐制對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於顧客的人數、口味、喜好、飯量等存在較大差異,服務環節容易出現失誤,進而影響顧客用餐感受。如何提供精準化的服務以滿足不同顧客的需求,成為餐飲企業面臨的一個新挑戰。

1

分餐制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餐廳的服務成本,如服務流程、備餐時間等

尤其在就餐高峰期,門店的翻檯率可能受到一定影響,對營業收益產生衝擊。若要提高翻檯率,則需要從經營管理、菜品口感、就業培訓、顧客服務等多方面進行最佳化與創新;還需要透過獨特化經營創造消費需求空間,擴大競爭優勢。但是,這些步驟為對餐飲企業的正常經營帶來眾多不確定性。

疫情衝擊造成餐飲企業推進分餐制的動力不足

新冠肺炎疫情對餐飲業影響較大。據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20 年第一季度全國餐飲收入僅為 6 026 億元,相比 2019 年同期的 10 644 億元,降幅達 44.3%,呈現斷崖式下跌;2020 年上半年收入為 14 609 億元,同比下降達 32.8%,其中 1—6 月份同比下降分別為 43.1%、46.8%、31.1%、18.9%、15.2%(圖 1)——營業收入雖穩中回升,但疫情衝擊仍未完全消解。

總體來看,我國 2019 年餐飲業的原材料、房租和人力支出是佔比最高的 3 項成本(圖 2),並且 2016—2018 年持續上升,呈現出毛利低、對現金流依賴程度強等特點,而疫情的暴發使得整個行業進入寒冬期。在此背景下,分餐製作為一種新模式推行,對餐飲企業而言,既要參與消費者新習慣的培育,又要面對疫情與分餐疊加帶來的成本壓力,客觀上造成推進動力不足的現象,甚至可能產生一定的消極甚至牴觸情緒。

3

對策與建議

積極引導,營造利於推動分餐制的良好社會氛圍

加大宣傳力度,統一印製推行分餐制的海報、告示牌等宣傳資料,採用進機關、進社群、進校園等方式,在全社會範圍內普及分餐制和健康飲食等相關知識,講述分餐—合餐的歷史文化故事,促進公眾對分餐理念的接受。

先易後難,有序推動分餐制的普及

按照先易後難的原則:

在全社會各類集體聚餐場合普及公筷公勺、位上分餐、自取分餐等方式。引導並提高公眾對分餐制的接受度和適應力,增進對分餐制必要性的認識。

針對重點區域、重點行業和重點人群,開展分餐制的針對性宣傳和參與活動。以“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為突破口,以中高階餐飲和旅遊團餐為重點,針對經濟條件好、文化程度高的機關事業單位、白領等群體和新事物接受能力強的大、中、小學生為主力軍,逐步實行分餐,以點帶面加以推廣。

推動分餐制由社會餐飲逐漸滲透至家庭。提倡家庭文明就餐,促使餐飲文化由“愛面子”向“重文明”轉變,由“講排場”向“求健康”轉變,推動分餐製成為社會崇尚文明、健康飲食的新風尚。

多方聯合,加強技術研發和標準制定

結合分餐需求,推動餐飲業新技術和新裝置的研發與應用,開發節能、高效、環保的廚房炊具、餐具和洗滌裝置等,推動行業節本增效。由行業協會牽頭,龍頭企業帶動,創新食材處理方式,聯合研發具有區域特色、適合分餐的新菜品。透過業內推薦、新品試吃、線上投票、顧客回訪等方式,增加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加大新菜品的研發與推廣。

建議由行業協會牽頭、龍頭企業引領,聯合制定分餐服務標準;針對不同菜系特點和可能的問題,制定可操作性的服務流程,提出明確的保障措施和管理手段等。鼓勵行業協會圍繞分餐流程最佳化、分餐效率、細節化服務技巧等方面組織相關培訓,提供專家諮詢、現場指導等服務;針對不同菜系、不同餐飲企業,推薦不同的分餐制流程與模式。透過線上和線下積極推廣行業實踐經驗與成果,推動分餐示範店和示範區建設,擇優命名一批“分餐示範店”,打造標準化示範樣板。

出臺幫扶政策,適時加強考核與監管

積極推出餐飲企業的幫扶政策,儘快消除疫情對行業的負面影響。以分餐措施響應時間為衡量標準,給予先執行者一定優惠,鼓勵更多餐飲企業率先實施分餐制。

各地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設計、出臺分餐制評價考核體系;適時制定相關法規,在餐飲企業的評級與考核中,將“公筷公勺”“分餐制”等推行情況,納入衛生監督範和考核評比範圍;持續跟進監管,以制度剛性增強餐飲企業推行分餐制的主動性。

圍繞分餐制,抓緊制定相關餐桌文明行為規範;在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開展相關評比活動;將餐桌文明考核納入文明城市、衛生城市等考核體系,增強推行分餐制的執行力。

注:本文提到的合餐,是指傳統的、多人圍桌共食的就餐方式;分餐是與合餐相對應,在用餐過程中,實現餐具、菜(飲)品等的不交叉、無混用的餐飲方式。

劉曉潔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學生營養與健康促進會學生健康教育分會第一屆理事會委員,首都保健營養美食學會食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食育研究小組負責人。主要從事可持續的食物系統與政策研究。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面上專案、青年基金專案,並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專案課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中國科學院重點部署專案課題等 10 餘項。近 3 年來,作為課題負責人,承擔中國科學院科技扶貧任務,在內蒙古庫倫旗開展食育扶貧工作。

程書波 河南理工大學安全與應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主要從事安全與應急管理研究與教學工作,在國內外重要期刊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

文章源自:劉曉潔,宗耕,陳萌山,程書波. 疫情下關於分餐制的思考與對策建議.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20, 35(11): 1402-1407.

4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昆凌曬上億豪宅,如今與周杰倫兒女雙全,豪宅打造的像“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