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養成“愛乾淨,講衛生”的好習慣,因為我們生活的環境中含有大量的細菌,而且身體在執行過程中,還會產生大量的分泌物,如果不及時進行清潔,很容易導致細菌出現交叉感染,不僅堵塞毛孔,而且會引發各種健康問題,而除了經常洗手以外,還要經常洗澡。而一般情況下,人們在一年四季的洗澡頻率會有很大的不同。
夏季因為天氣炎熱,而且身體出汗量也比較多,所以大部分人每天都會洗澡,甚至還有人一天洗好幾次澡,而春天以及秋天溫度最舒適,所以很多人也會堅持每天洗澡,而冬天比較寒冷,所以洗澡的頻率會大大下降,有人一週兩次,有人一週一次,其實冬季洗澡也有次數要求。
冬季洗澡別超過“這個數”
冬季的氣溫比較低,而在洗澡的過程中,面板毛孔會全部開啟,這樣就很容易導致外界的寒氣侵入,然後對腸胃、血管等器官造成傷害,除此以外,洗澡過於頻繁,還會破壞面板表面的皮質層,導致面板水分快速流失,自然就很容易引起面板過於乾燥,所以冬季洗澡的頻率不需要太高,能夠保持在每週2-3次就足夠了。
洗澡注意事項
飯後、運動後別馬上洗澡
一般情況下,人們最喜歡把洗澡這件事放在吃過飯以後以及剛運動完以後,尤其是晚飯後,很多人覺得洗個熱水澡,不僅能保證身體清潔,而且還可以讓全身心得到放鬆,能夠有效提高睡眠質量,可殊不知,在吃過飯以及剛運動過後,體內的血液迴圈正處於快速狀態,如果這個時候洗澡,很容易導致血液執行紊亂,不僅會導致血壓升高,而且還可能出現因為供血不足引起的休克。
洗澡時間不宜太長
很多人非常享受洗澡的過程,尤其是女性,為了保證身體清潔,通常會使用各種清潔產品,所以洗澡時間都在1個小時左右,可是洗澡時間太長,或導致體內體外的水分平衡被打破,同時很多家庭的洗澡環境都比較侷限,長期處於空氣不流通的環境內,很容易出現缺氧的危險。
洗澡順序別弄反
相信很多人洗澡的過程中都很少在意身體的情節順序,一般都是從上半身開始,可是殊不知,頭部以及頸部都是血液迴圈的關鍵部位,如果先清潔上半身,因為熱水的刺激會導致血液迴圈異常,所以洗澡的時候一定要從雙腳開始,這樣能夠讓身體慢慢適應。
其實冬季洗澡需要注意的事項有很多,除了上面這些,還要注意洗過澡以後不要馬上出來,還有就是洗過頭後不要馬上出門,也不要馬上睡覺,否則都可能給身體帶來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