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大秦賦》第63集,呂不韋下線這一段劇情看哭了很多人。

明明他全身心想得都是怎樣幫秦王完成霸業,為什麼最後還是落得個不得善終?

更可氣的是,當趙國春平君去洛陽請呂不韋出山的訊息被嬴政知道後,他首先想到的是不能讓呂不韋跟他們走。

而不是選擇相信這個自己叫了十多年仲父的人根本就不會背叛。

後來還假惺惺地讓李斯去傳詔命,讓呂不韋遷到蜀地,說是為了保護他的仲父。

可他在詔命中寫的:“君何功於秦,君何親於秦”,不是妥妥地在否定呂不韋之前對大秦、對他們父子的所有付出嗎?

韓非的餿主意害了呂不韋

呂不韋可能沒想到,曾經在大秦叱吒風雲的自己,有朝一日會在韓非的一個餿主意上。

事情的起因很簡單,趙國春平君成為太后的裙下之臣後,為了給太后找得力干將輔佐新王,去找了韓非。

結果韓非不願意在趙國為官。

也是,韓非好歹是韓國的公子,是有王位要繼承的人,怎麼可能覬覦別國的相位呢。

他給春春平君推薦了呂不韋。

趙佾覺得韓非說的對,你想啊,面對高官厚祿誰能不心動呢?所以他信心滿滿地去了洛陽,結果吃了閉門羹。

如果趙佾就此打住,呂不韋可能就不用死了。

可春風得意的趙佾碰了這麼大一鼻子灰,怎會甘心。

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他叫來了燕、韓、魏三國使臣,來到呂不韋家門口,希望呂不韋能接下四國相印。

趙佾這樣一鬧的好處就是,無論呂不韋接不接相印,他都會因為這件事而更加失去親秦王的信任。

這樣一鬧的後果就是,呂不韋進退兩難,繼續留在秦國只會讓他的處境更尷尬,去趙國,可能還有一線生機。

可呂不韋還是不搭他茬。

而一邊吃癟的趙佾也發了大招,連夜發了一道討打秦王政囚禁文信侯的檄文。

這番檄文徹底害死了呂不韋:

他活著,六國就會以他被秦王忌憚而囚禁的藉口,聯合在一起討打秦國。

他不願意讓趙佾的陰謀得逞,更不願意讓嬴政背上罵名,唯一能做的就是一死了之。

唯有死,才能保全大王、保全自己的兒孫。

而遠在咸陽的大王,雖然在聽到呂不韋的死訊時,十分痛苦。

但,他卻是樂於見到這樣的結局。

只有呂不韋死,才能打消秦王心底之恨

從意識到自己必須親政,才能完成六世先祖一統六國的夙願那天起,嬴政心底就種下了對呂不韋的恨。

這種恨在成姣被害死的時候,達到了定點。

成姣是他唯一的弟弟,也是除了母親之外,唯一有血緣關係的親人。

可是,呂不韋為了一己之私,為了不願交出手中的權力,設計害死了他唯一的弟弟。

成姣明明不用死的。

嬴政明明可以救出弟弟的,就因為權力在呂不韋手中,他貴為一國之君,卻救不出自己最近的恨。

這種恨恐怕只有始作俑者死,才能徹底消除。

但他卻不能殺那個人。

因為他那個人幫助先王從質子變成了秦王,幫助自己躲過了華陽宮變,坐上了王位。

而他,大秦的王,不能殺恩人,更不能做忘恩負義之人。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尋找機會,加速那個人的死亡。

只有呂不韋死,才能保全秦王名聲

趙佾在洛陽接二連三的鬧劇,給了秦王機會。

嬴政心底很清楚,呂不韋不會去趙國為相,當然更不會去其他小國。

他更清楚,自己不插手,隨便春平君怎樣鬧騰,也頂多就是一出鬧劇而已。

但他必須插手,他必須保護仲父不被別人騷擾。

所以,一道詔命來到洛陽,讓呂不韋舉家遷往蜀地,李斯還說大王是為了保護文信侯,才這樣做的。

問題是,大臣們又不傻,文信侯也不傻,保護可以有很多種方法,比如警告春平君,比如把呂不韋接到咸陽,重新啟用他。

為什麼非要讓他遷到蜀地呢?

難道,遷到蜀地春平君就找不到呂不韋了?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詔命中:“君何功於秦,居相位;君何親於秦,稱仲父”,又作何解釋?

這兩句全盤否定了呂不韋對秦國、對大王的所有貢獻,這是誅心。

呂不韋不傻,他聽到大王這兩句話的時候,就已經想到了大王的意圖,也想到了自己的下場。

唯有一死,才能了卻大王心事,唯有一死,才能保全自己名聲、大王的名聲!

呂不韋的一生,就這樣落幕了。

只是,在帶著贏異人回咸陽的路上,他沒有想到自己那麼快就成為大秦的相邦、新王的仲父;

在盡心盡力輔佐少年新王的時候,他沒有想到自己會別以為他最忌憚、最恨的人。

而臨死之前之前的那段自我靈魂拷問,是呂不韋對自己一生的總結,他從不後悔當初的決定,也不惋惜今天自我了斷的結局!

6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冬天太冷,大板鯽總不上鉤,無奈之下只好用這釣法,別提有多過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