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這兩天,電視劇“先秦賦”正在熱播,劇中演繹了秦始皇和呂不韋之爭的故事。本文來湊個熱鬧,談一枚先秦古銅錢“文信”錢的故事。

“文信”錢為方孔圓錢,內外無廓,面有四曲文,像道路四出。背平素,又叫“四曲文”錢。文字不似小篆,有先秦文字的古撲氣息。目前傳世僅數十枚,是戰國古錢中的小名譽品,十分珍貴。

“文信” 錢,相傳為呂不韋出任秦國相國時所鑄。嬴政即位後不久,呂不韋因功高蓋主而受到排擠,最終飲鳩自殺,其私鑄的文信錢也隨之消弭。

公元前221年,嬴政統一了六國,號稱始皇帝,不僅書同文,車同軌,還統一了全國幣制,文信錢也退出了歷史舞臺。

但泉界對“文信”錢究竟是呂不韋還是秦始皇所鑄歷來有爭議。

我查閱了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王雄著書《古錢收藏筆記》論述的三個觀點,論證“文信錢”是呂不韋鑄秦幣比較令人置信。

其一,幣文凸出錢面,與先秦的半兩錢相似,所以被藏家較多肯定為先秦錢幣。

其二,“查《史記·呂不韋列傳》載:“秦莊襄王元年,以呂不韋為垂相,封為文信侯,食河南洛陽十萬戶。三年莊襄王死,太子政立,尊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秦王十年,罷相,使就國河南。”呂不韋在秦國掌有實權,在秦始皇沒有統一中國之前,在封邑所在地用封號鑄錢完全可能。

其三,從該幣錢文上“文信”的“信”字來看,與秦始皇統一文字後的小篆不同。其錢上的“信”的“人”(人)字偏旁沒有固定在左邊而放在右邊“信”,顯然不是小篆。秦始皇統一文字後的小篆字是從“人”從“言”。根據錢上的“文信”兩字來看,可以認定是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的文字。

無論從文信錢的文字、形制皆類秦,還是錢之石範又出土在呂不韋的封地。所以,應當為呂不韋所鑄無疑。

1955年,中國科學院考古所在洛陽西郊河南城發現了古人所鑄“文信”錢的石質殘範地點與史載呂不韋的封地完全相符。

1980年,陝西咸陽市的考古工作者從空心磚漢墓中清理出文信錢一枚,此乃全國少見,文信錢是與“五株”錢捆在一起,錢形和大小都與洛陽出土的錢範之錢基本一致。

筆者在早年也藏有兩枚此種銅幣。當時並不認識它為何物?哪個年代的?是誰所鑄?直到退休後閒暇有餘,整理藏品,學習了相關收藏書籍和文字,才搞清楚它的來路。

下圖是筆者藏品“文信”銅錢的實物照片和測試資料。

幣徑21mm,厚1.5mm(含文字突出部分),穿孔孔徑7.5mm,幣重2.83g。材質黃銅。字體表面似有鎏金。方形穿孔不規則,無內廓,放大後可見穿孔邊兩範合攏處邊沿有銅汁流延狀物體。

圓錢的背面有線狀凹痕,疑是因採用石質背範,原始而簡單的鑄造工藝留下的痕跡,具有真品特徵。

筆者先後從馮耿光《古今泉幣拓本》、丁福保《古錢大辭典》、呂鳳濤《古錢收藏與投資》、許光的《中國古錢圖錄》、王會娟《錢幣圖集》中均未見錄入此幣真圖。僅從渡瑜生先生的《華夏古錢會珍》一書中獲得一張圖片。

書:““文信”侯錢(秦)。注:相同版式上海博物館有藏。”如下圖:珍貴的文信錢

又見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1999年6月出版的戴建兵和盛觀熙編著的《中國曆代錢幣通鑑》一書中也收錄了這種“文信錢”。但他認為“秦還鑄造了地方性流通貨幣”,如長安君鑄長安錢,呂不韋鑄文信錢。”如下圖:

老朽將自有藏品與之上述拓圖比較後認為,除“信”字右側的“人”旁與渡瑜生先生的《華夏古錢會珍》書中所載圖略有差異外,與戴建兵和盛觀熙收錄的文信錢影象相同。其中一點共同的是幣面字形均為突出在幣面“陽版”。縱觀網際網路上有的收藏網站看出的“文信錢”的所謂拍賣真品幣面字形為“陰版”。這兩種版本的“文信錢”誰真,誰假,如入雲霧山中,不得其所?尚需繼續研究。

2020-12-22撰稿於成都

24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對“大胃王吃播”、宣揚暴飲暴食節目說不!反食品浪費法草案首次提請審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