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這種情況出現:
本來你氣定神閒,對孩子的教育有板有眼,縱然雞飛狗跳,卻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突然間,聽說孩子同學上補習班,才上初一,都學初二的數學了,瞬間方寸大亂……
很多時候,控制我們情緒的不是自己,而是他人。
01太子出征戰國年間,魏國和齊國之間,有一場馬陵之戰。
這次戰爭中,孫臏靠自己的智謀,殺死同學龐涓,完美復仇。
今天的主角卻不是他倆,而是龐涓的頂頭上司,魏國上將軍、太子——魏申。
太子領兵打仗,是件有風險的事。他是未來的國君,安全第一。
但也矛盾。你不帶兵打仗,就沒戰功;更重要的是,很難培養出有實力的心腹。地位要想穩固,必須在軍隊中有勢力;但軍隊中的將領,如果你沒和他們經歷過血與火的戰場,很難和你一條心。
唐高祖李淵的前太子李建成,就遇到過這一麻煩。身為太子,他較少直接帶兵打仗,戰功全被二弟李世民搶了。李世民捎帶著在武將中培植了大量鐵桿,最終殺死李建成,成功上位。
魏申比李世民早了1000多年,可能還考慮不了這麼多吧。
馬陵之戰,發生在“圍魏救趙”13年之後。那時魏國強大,四處出擊,這次目標對準了韓國。
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軍事家孫臏故技重施,決定用“圍魏救趙”的老辦法,不直接救援韓國,而攻打魏國。
但如果辦法完全一樣,死對頭龐涓也不會上當,所以孫臏花樣翻新,來了個誘敵深入,引著魏軍往東進攻。
行軍途中,發生了一件事兒。
02民間智者魏軍經過一個叫外黃的地方,這兒有位賢人,名叫徐子——應該是個尊稱,類似於“徐先生”。
徐先生求見太子,說自己有“百戰百勝”的方法。太子一聽,來了興趣。出門打仗,誰不想贏啊。
徐先生說:“您親自率兵攻打齊國,即便大勝,再富也富不過魏,再貴也貴不過魏王;萬一敗了,弄不好就是一無所有,就連您子孫想做魏王的希望,都會破滅。班師回國,才是萬無一失、百戰百勝的辦法啊!”
太子一聽,有道理。老子本來就是太子、國君的繼承人,早晚是魏王;打敗齊國,自己也只能是魏王;輸給齊國,萬一有個閃失,可就啥都沒了。
權衡利弊,很明顯,打仗風險太大:“先生說得對,回國,不打了!”
徐先生卻略帶遺憾地回答:“晚了。太子無心求功,但您手下,卻指望著打仗立功吶!”
03果然回不去了徐先生說得沒錯,太子出征,出來容易,想回去可就難了。
聽到太子想要撤軍,太子的車伕竟然說:“將軍出了國門後撤軍,和敗軍之將同罪!”
車伕竟然教訓太子,這世界太瘋狂了!
車伕只是一個代表。眾多將領都指望著打仗升官發財呢,豈能隨便回去?太子無奈,在龐涓等人的主導下,一路進攻,終於掉入了孫臏的陷阱,大敗。
結果,龐涓被殺,太子被俘。
被俘,本來還有回國的希望。可魏國為了讓齊國死心,決定另立太子。魏申最終連太子之位都丟了。
猶豫不決,因小失大,此之謂也。
04不能因小失大,不能被“綁架”哪吒說,我命由我不由天。可家庭教育的真實情況經常是,我命不由我、由他人。
教育不是流水線,不能工業化生產。
作為家長,要結合孩子的特性,幫孩子走自己該走的路。然而,很多時候,我們就像魏太子申一樣,被人“綁架”,身不由己。
如果這種“綁架”——或者叫隨波逐流,只是發生在細枝末節上,不是大問題;但在面臨重大抉擇的關鍵時刻,如果家長無法有效權衡利弊、分析得失,做出理性選擇,很可能重蹈魏太子覆轍,竹籃打水一場空。
關鍵時刻,一定要理性——
在興趣和特長之間,優先考慮興趣;
在成長和成績之間,更加看重成長;
在生命和努力之間,學會尊重生命。
尤其是第三條,不僅家長做到,更要讓孩子知道:世間最珍貴的東西,就是生命,其他的一切,在生命面前,一文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