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政治經濟學和其中的勞動價值論是不討論甚至是不承認非勞動價值的。可是事實上,在社會生活中存在著多種並非有人類勞動物化於其中的價值。而且其中的許多種價值同勞動價值一樣,透過各種途徑進入市場進行交換,實現自身的價值並謀求自身價值的增值。這就表明,迴避非勞動價值問題,就不可能完整地探討社會經濟現象。再者,我在《試論當今時代的“本質定位”和“主題定位”》一文(見本刊2011年第2期)中已證明了我們當今時代的“本質定位”應是“新資本時代”,表徵這個時代的核心範疇是新資本範疇。在我的後續論文中將按照“屬加種差”的方法來定義新資本範疇,即提出“資本是能夠帶來增值價值的價值”,以拓展傳統的資本定義,作為我的新資本觀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因此必須首先突破對傳統勞動價值論的束縛,將傳統價值範疇的涵義加以充分拓展,實現對價值現象的全覆蓋。
一、“價值一般”和價值的分類
為了正確地界定價值範疇,我們必須對價值現象有個最廣泛的描述,並從中提煉出一個能夠涵蓋一切價值現象的“價值一般”的定義。在做這樣的思考時,我們可以首先設問:就最一般的意義而言,人們會認為什麼東西對他們來說是有價值的,什麼東西是沒有價值的?常識告訴我們,能夠滿足人們需要的東西,對人們來說才是有意義的和有價值的。同人們的需要無關的東西,對他們來說當然是無意義和無價值的。也許有人會說,這不過是一句大白話,頂多是個常識性的命題,對價值範疇的抽象理論性探討有什麼意義呢?我認為恰恰相反。大道至簡,要言不煩。一個盡人皆知的常識性命題,在經過必要的邏輯加工之後提出來,如果沒有人能夠舉出有力的反例,就可將其提升到公理的地位。直到真正的反例出現以後,我們再做適當的修正也不晚。
人們未必會感覺到或認識到,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絕大多數的事物和現象都直接或者間接地同他們的需要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因而能夠直接或者間接地滿足他們某一方面的物質需要或精神需要。所以我們可以依據常識提出一個最廣泛的價值定義,這個價值一般的定義本身就是有關價值的普遍命題,這個普遍命題由此就獲得公理的地位。於是我們就有了關於價值的第一公理:一物的價值是該物所擁有的滿足人們需要的能力。
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因而人所企求的價值也是多種多樣的。人有生存的需要,有生理的需要,有心理的需要,有審美的需要,有發展的需要,有政治的需要,有軍事的需要,有道德的需要,有經濟的需要,等等,於是各種滿足人類不同需要的事物的不同方面便以不同的價值出現在人們的面前。而且不同的價值還具有各自不同的量。某種需要越是缺之不可、求之愈難,其對人的價值就越大。於是相應地就有各種不同大小的價值量。
此外,由於人類的需求和外部事物滿足人的需求的能力都是無限多樣的,所以,價值一般也應當囊括多種多樣乃至無窮多種的價值。不能把眼光僅僅侷限於直接的經濟價值和勞動價值。這樣我們才能無遺漏地辨識、指明、研究和概括所有的價值現象。另一方面也應當承認,我們現在探討的主要是各種物品的經濟價值,其它所有的各種價值都必須還原為經濟價值,才能從經濟學意義上加以比較。而目前人類對某物經濟學價值的衡量都是以歷史上和現實中形成的貨幣量來表示的,所以我們就可以用貨幣量來對所有物品進行價值比較或價值計量。在這種情況成為市場的常規以後,貨幣就成為價值一般的物化形態,貨幣和信用也就具有實實在在的價值,同時成為價值尺度、交換工具和財富儲存手段。
概括地說,人們所遇到的價值現象可以分為兩大類:非勞動價值和勞動價值。前者又可分為自然資源的價值和真、善、美的價值,後者又可分為體力勞動的價值和腦力勞動的價值。最後,還應當考慮到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起負面作用的偽價值、負價值,以及“罪”與“惡”的“價值”。
二、自然資源的價值
我們說自然資源具有價值是由於它們對於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而言,同時具備可用性和稀缺性。它們不是由於勞動物化於其中而具有價值,而是由於它們對人類的生存發展有用和稀缺而具有價值。由此它們可以合法地進入市場進行交易,形成價值和實現價值增值。如原始森林、公共海洋、未被開墾的處女地、不可再生的礦物、野生動植物等等。它們都具有價值,甚至具有極高的價值。但是有些自然資源雖然具備極高的有用性,缺了它們人類就無法生存,如水、空氣、陽光是人們須臾不可分離的東西,但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他們相對於相對稀疏的人口而言,卻是非常豐富,不具備稀缺性,可以被任何人隨時隨地取用,事實上被看做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東西,根本不必拿錢去買,也賣不出價錢,因而歷來被看做是不具有價值或不必討論其價值的東西。但在近百年前後,人類開始感知到它們的稀缺性,而且隨著其稀缺性程度的不斷提高而不斷升值。如清潔的淡水、溫暖的陽光、含有高密度負氧離子的空氣等自然物,在人類生存環境越來越被汙染的情況下,日益成為缺之不可、取之需金的東西,它們隨著旅遊業的發展而間接地顯示出自身的貨幣價值和不斷增值其交換價值。
上面說的是我們人體以外的自然資源的價值,不能忘了我們自己身體內部的自然資源及其價值問題。因為人體是自然界長期進化的產物,是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天然資源,其在存在和使用過程中也會遇到價值問題。如人的體力大小、智力高低、長相美醜、性格差異等,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先天的生物性發育,它們作為人體內的自然因素,同外部自然資源一樣具有價值,而且對不同的人而言有著不同的潛在價值。這些資源在使用過程中也會由潛在的價值變為以貨幣形式表現出來的價值,且其價值量的大小也取決於其在社會上的稀缺程度。因此,在價值和價值量的考量中,不能忽視這類自然資源的存在及其特殊的意義。尤其是在人成長起來進入社會以後,這些自然資源不斷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改變著自身的價值和價值量,所以又不能將其與外在的自然資源及其價值考量混為一談。其實,社會因素對人體內自然資源的影響從胎兒時期就開始了。如出生在富人家中的孩子同出生在窮人家中的孩子,其營養狀況和胎教有無是差別很大的。富家子可能在優越的物質條件下獲得較好的體力和智力發育,也可能由於營養過剩、嬌生慣養而發育出弱不禁風的體質和畸形的德性與弱智。貧困家庭養育出來的子女可能由於營養不良和得不到昂貴的教育,而在人生道路上備受煎熬,也可能自小鍛煉出強健的體魄、勤勞的美德和頑強的毅力,在人生的搏鬥中成為出類拔萃的強者和智者。他們的自我價值實現程度和社會價值創造發揮都會有極大的差異。
上面說的是我們人體以外的自然資源的價值,不能忘了我們自己身體內部的自然資源及其價值問題。因為人體是自然界長期進化的產物,是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天然資源,其在存在和使用過程中也會遇到價值問題。如人的體力大小、智力高低、長相美醜、性格差異等,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先天的生物性發育,它們作為人體內的自然因素,同外部自然資源一樣具有價值,而且對不同的人而言有著不同的潛在價值。這些資源在使用過程中也會由潛在的價值變為以貨幣形式表現出來的價值,且其價值量的大小也取決於其在社會上的稀缺程度。因此,在價值和價值量的考量中,不能忽視這類自然資源的存在及其特殊的意義。尤其是在人成長起來進入社會以後,這些自然資源不斷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改變著自身的價值和價值量,所以又不能將其與外在的自然資源及其價值考量混為一談。其實,社會因素對人體內自然資源的影響從胎兒時期就開始了。如出生在富人家中的孩子同出生在窮人家中的孩子,其營養狀況和胎教有無是差別很大的。富家子可能在優越的物質條件下獲得較好的體力和智力發育,也可能由於營養過剩、嬌生慣養而發育出弱不禁風的體質和畸形的德性與弱智。貧困家庭養育出來的子女可能由於營養不良和得不到昂貴的教育,而在人生道路上備受煎熬,也可能自小鍛煉出強健的體魄、勤勞的美德和頑強的毅力,在人生的搏鬥中成為出類拔萃的強者和智者。他們的自我價值實現程度和社會價值創造發揮都會有極大的差異。
三、真、善、美的價值
四、體力勞動的價值
我們知道,馬克思在《資本論》和其他著作中,非常詳盡地論述了勞動價值問題。他從商品中包含的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的矛盾和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的矛盾出發,得出由抽象勞動凝聚而成的勞動價值概念,然後一步一步地引出價值一般的概念、剩餘價值概念,進而對資本社會中形形色色的價值表現、價值形態做出科學的解釋。作為他的理論的邏輯起點,他著力分析研究的是工人的體力勞動。他很重視包括科學技術和科學管理在內的腦力勞動對生產發展的巨大作用,但沒有對腦力勞動做詳細的經濟學研究,而只是將腦力勞動歸結為效率更高的複雜勞動而已。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馬克思的價值理論已經是最高的科學成就了。但這項研究成果畢竟難免歷史的侷限性。遺憾的是,馬恩的後繼者們大多隻是重複馬恩的結論,甚至將其片面化和教條化。於是,把價值等同於勞動價值,把勞動價值等同於體力勞動價值的片面認識便傳播開來和凝固起來。這方面,蘇聯時期的理論家們做出了很壞的榜樣。我國改革開放前出版的政治經濟學專著和教科書大多重複了蘇聯的錯誤。我們現在要做的是,在馬恩已有成就的基礎上繼續前進,繼承、發展和超越勞動價值論。建立能對一個半世紀以來無比豐富多彩的新價值現象進行全覆蓋的新勞動價值論,並對進入市場中的種種起好作用或壞作用的新價值現象做出解釋。這種新價值理論應當既能夠包括馬恩的勞動價值論,又能夠包括馬恩理論所沒有包括和解釋不了的新價值現象,甚至能夠預言未來可能出現的價值現象。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對腦力勞動的價值及其經濟學意義進行全面、深入、開創性的研究。
五、腦力勞動的價值
在探討腦力勞動的價值的時候,我們首先必須承認三個前提。一是不同的物品滿足人們需要的能力是不同的。關於這個命題,未必需要做特別的解釋。如果世界上所有的物品都能同樣地滿足人們的需要,那麼就根本不可能發生有關商品交換和價值的論說,更談不到什麼價值判斷、價值評估、價值分類、價值規律等等數不清的價值問題。再者,在整個價值論邏輯體系中,這條引理更是不可或缺的。因為如果缺少了這個邏輯環節,人們提出和探討價值問題並對價值量進行計量就沒有邏輯依據了。實際上,人們在面對某物時,總是無法迴避關於該物的價值問題,人們總是要問:它有什麼價值?在確定了它有某種特定的價值之後,人們還會繼續追問:它的價值有多大?只有確立了引理一,我們才有邏輯依據來對世界上千差萬別的價值現象進行具體的認識、判斷和對待。
這裡應當注意的是,某物滿足人們需要的能力和其中某種能力的實現不是一回事。前者是指某物的潛能,只要該物存在著,它就有多種潛在的有用性。這些有用性構成自己潛在的可能性空間。不同物的潛在可能性空間是不同的。如果我們用類似幾何學的方法,用一個維度表示它的一種可能性,並用這個維度上的正負方向代表其給人帶來積極的滿足還是消極的損害,用這個維度上的長短表示這種可能性的大小,那麼我們就可以完整地刻畫它可能有的某種價值。一般說來,一物的潛在可能性空間是多維的,甚至是無窮維的。至於該物的何種潛能最終得到實現,就要要看該物處於何種邊界條件和初始條件。在不同的條件下,該物對人來說表現出不同的價值。隨著條件的變化,它的價值也會發生變化。
物的某種價值從潛能到實現往往要經歷一個突變過程,而且這種變化是排他性的,該物的一種潛能的實現就伴隨著對其它所有潛能的排除。
一個商品所包含的勞動量等於生產該商品時所消耗的體力勞動量與腦力勞動量的總和。
二是兩個品種規格和效能完全一樣的商品,它們所擁有的價值和價值量應當是相同的。由於表述這兩個前提的命題都具有自明性,我們在下面的論述中也把它們當做公理來看待。
六、偽價值和負價值
我們一般地說某物有價值和有多大的價值,是從全人類生存與發展需要的角度來衡量的。但就這個社會的不同階級、集團、人群或個人而言,其價值觀和價值判斷的標準會有很大的不同,甚至會發生天壤之別的評價。例如,戰場上的地形對我方有利,就必然對敵方不利,即對我方呈現出正價值而對敵方呈現出負價值。但從絕大多數人的利益和意向來看,總還是可以大體區分哪些社會價值是積極的建設性的,哪些社會價值是消極的破壞性的。哪些價值現象是符合健康市場經濟規則因而有利於人類的,哪些價值現象是不符合健康市場經濟規則而有害於人類社會的。一般而言,偽價值也就是負價值。及時識別和積極消除種種帶來偽價值或負價值的市場病毒,是引導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需要。
在現實的市場經濟中,我們隨處可以看到各種對某些人來說具有可用性但卻為公共道德所不容或為國家法律所禁止,只能非法進入市場或在市場外進行非法交易的那些病態的現象。它們也不是由於有勞動物化於其中而具有價值,或者說它們的價值與勞動是否物化於其中無關,而是由於其對於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具有傷害性而具有某種另類的價值。在規範的市場經濟和健康的社會生活中必須嚴格禁止這類交易行為,但又不能不承認它們是某種非勞動產生的價值,一種伴隨著社會的病態而來到世間從而具有反社會性的價值。它們或可帶來巨大的貨幣量,如“成功”實施的綁架行為;或可吞噬鉅額的社會財富,如人為的災禍和戰爭。
在當代世界包括中國在內,最觸目驚心的偽價值有如下幾種:
① 世界各國均有,但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日益氾濫的賣淫、賭博和作偽等現象。在中國,性交易本來是不道德的,更是不合法的,但現在已經形成半公開的產業,年產值達到數以千億計的規模,年輕女子靠賣淫的收入遠高於一般的打工仔。令人萬分痛心的是,有的年輕女子在萬般無奈之下,為了供養自己的親人而被迫出賣肉體;賭博是一種非勞動的財富轉移現象,每年僅僅網路賭博就使中國上千億元的財富流到國外,在邊境地區,由於賭博每年轉移到國外的財富達到數千億元;教育是培養造就人才的光彩事業,但現在有許多教育培訓機構靠正式的或變相的賣文憑謀取暴利;偽造證件近年來成為一個暴利行業,你在城市中隨便哪一個公共場所都可以看到地上貼滿了賣假證件、假髮票的廣告。儘管每一份廣告都留下了犯罪嫌疑人的聯絡方式,但卻似乎從來沒有引起城管和警察的注意。此外還有屢禁不止的販毒、偷盜、盜版、詐騙和搶劫。最令人不齒的是,有人為了自己的避難、高升或暴利,而不惜犧牲自己的同志、朋友或親人,也就是極其卑劣地出賣自己的靈魂。等等。
③在股市、期貨、金融、房地產、有價證劵等領域中大量存在著幕後交易和經濟泡沫。有的經濟學家估計,目前世界各種貨幣的表面價值,已遠遠高於實體經濟的價值總量,其高出部分達到數倍乃至數百倍。目前中國房地產價格居高不下,已遠遠超過一般人的承受能力,而又有大量住房空置。與之如影相隨的通貨膨脹不斷地吞噬著勞動者的血汗!
所有這些偽價值都是靠非勞動物品謀取非法收益的事例。我們可以不承認諸如此類現象的合法性,而且贊同對它們進行道德譴責和依法處置,但不能否認其存在的客觀事實及其相應的貨幣表現,不能不對其有所理論表述。所謂壞的市場經濟就是讓偽價值在市場中任意橫行的一類市場經濟。它們既是壞市場經濟的產物,又是壞市場經濟的動力。我們只有認清它們,才能夠想辦法清除它們。同時,在剔除了種種偽價值和負價值後,也才能如實地分析對人類生存發展有實際意義的經濟價值,即自然資源價值和勞動價值。
七、“罪”與“惡”的“價值”
在市場經濟中,罪犯和他們犯罪的行為,往往引起一系列精神生產部門和物質生產部門,成為產生價值和增值價值之不可忽視的另類源泉。馬克思曾在他的“剩餘價值理論”手稿中以辛辣的口吻揭露資本社會怎樣使犯罪具有“生產性”的和成為價值或剩餘價值的源泉的。下面我引述他的幾段精彩論述。
“哲學家生產觀念。詩人生產詩。牧師生產說教。教授生產講授提綱,等等。罪犯生產罪行。罪犯不僅生產罪行,而且還生產刑法,因而還生產講授刑法的教授,以及這個教授用來把自己的講課作為‘商品’投到一般商品市場上去的必不可少的講授提綱。據說這就會使國民財富增加,更不用說像權威證人羅雪爾教授先生所說的,這種講課提綱的手稿給作者本人帶來的個人快樂了。
“其次,罪犯生產全體警察和全部刑事司法、偵探、法官、劊子手、陪審官等等,而在所有這些不同職業中,每一種職業都是社會分工中的一定部門,這些不同職業發展著不同的人類精神能力,創造新的需要和滿足新需要的新方式。單是刑訊一項就推動了最巧妙的機械的發明,並保證使大量從事刑具生產的可敬的手工業者有工可做。
“罪犯生產印象,有時是道德上有教益的印象,有時是悲慘的印象,看情況而定;而且在喚起公眾的道德感和審美感這個意義上說也提供一種‘服務’。他不僅生產刑法講授提綱,不僅生產刑法典,因而不僅生產這方面的立法者,而且還生產藝術、文藝——小說,甚至悲劇;不僅繆爾納的《罪》和席勒的《強盜》,而且《奧狄浦斯王》和《理查三世》都證明了這一點。罪犯打破了資產階級生活的單調和日常的太平景況。這樣,他就防止了資產階級生活的停滯,造成了令人不安的緊張和動盪,而沒有這些東西,連競爭的刺激都會減弱。因此,他就推動了生產力。一方面,犯罪使勞動市場去掉了一部分過剩人口,從而減少了工人之間的競爭,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工資降到某種最低額以下;另一方面,反對犯罪的鬥爭又會吸收另一部分過剩人口。這樣一來,罪犯成了一種自然‘平衡器’,它可以建立適當的水平併為一系列‘有用’職業開闢場所。
“罪犯對生產力的發展的影響,可以研究得很細緻。如果沒有小偷,鎖是否能達到今天的完善程度?如果沒有偽造鈔票的人,銀行券的印製是否能象現在這樣完善?如果商業中沒有欺騙,顯微鏡是否會應用於通常的商業領域(見拜比吉的書)?應用化學不是也應當把自己取得的成就,象歸功於誠實生產者的熱情那樣,歸功於商品的偽造和為發現這種偽造所作的努力嗎?犯罪使侵奪財產的手段不斷翻新,從而也使保護財產的手段日益更新,這就象罷工推動機器的發明一樣,促進了生產。而且,離開私人犯罪的領域來說,如果沒有國家的犯罪,能不能產生世界市場?如果沒有國家的犯罪,能不能產生民族本身?難道從亞當的時候起,罪惡樹不同時就是知善知惡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