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大秦賦》的劇情好似我當年寫800字的作文,寫到空格用完了卻還沒進入正題,只好寫在旁邊空白處,眼瞅著空白也寫完了交卷鈴聲也響了草草收尾結束。看著洋洋灑灑(拖泥帶水)差不多1800字比較心滿意得交上去,還盤算指望閱卷老師給個滿分50分。最後發下試卷傻眼了,才得了讓人難以置信的10分,寶寶不傷心欲絕才怪。——豆瓣劇評

需要強調的是《大秦賦》並非《大秦帝國》系列,何況劇本內容與原著《大秦帝國第四部》的重複率不到10%,這點官方和原著作者早已做了宣告,望那些訊息滯後的媒體就別亂帶節奏了。而真正的《大秦帝國》系列第四部,即《大秦帝國之天下》目前仍在稽核中,據不少媒體披露說,預計最早將於春節前後播出。

有意思的是,有些網友和媒體還放出了《大秦帝國之天下》的花絮,裡面出現了胡軍、張志堅、李保田、陳寶國、焦晃、王勁松、李雪健等男老戲骨的加盟,由此可見劇組的決心。不過因為保密措施做得太好了,目前只能暫時看到這些人的花絮,相信播出時又將掀起收視率狂潮。

好了,言歸正傳,都知道《大秦賦》剛播時,由於宏大的戰爭場面拍攝得非常到位,加上道具栩栩如生,宛如兵馬俑再現,感覺每個場景都在燃燒經費,所以好評如潮,再次掀起了戰國熱。以至於讓不少觀眾都以為《大秦賦》並非像其他古裝歷史劇那樣花裡胡哨,而是實實在在都把經費花在了刀刃上。

不過隨著劇情的發展,越到後面,網友發現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紛紛吐槽說成也張魯一敗也張魯一,甚至有的調侃說張魯一把《大秦賦》演成了《大情婦》。更可笑的是,還有相當多的網友居然拿《國家寶藏》中富大龍的戲劇表演來力壓張魯一的演技,以試圖證明張魯一就是《大秦賦》中的最大敗筆。但問題戲劇表演和影視表演是一回事嗎?一個照本宣科,但聲音和表情比較僵硬,說不好聽,就是表演痕跡過重,表情太刻意。而另一個照本宣科的同時,可根據自己對角色的理解,進而做到表情收放自然

而給觀眾造成這種強烈心理落差的無非還是以下這幾點原因:

一、選角問題

1.主要是這個人物刻畫得自相矛盾,讓人看得雲裡霧裡,越往後看越搞不懂,比如嬴傒,因為奪嫡不成刺了異人一刀,被髮配邊關,過幾年回來之後成忠臣良將了。不是說你不能忠良,你倒是給我們來幾個鏡頭表示你的心路轉變啊,後來去跟趙姬促膝長談,又說自己還想奪位?被趙姬“當王不快樂,你別當王了”就說動了,力保她兒子當王?你以為擱這兒演多爾袞與大玉兒呢,此人物真是變來變去,不知所云。

更別提趙姬,前幾集都成賢妻良母了,對異人愛得那叫個一往情深,“大王要是死了你把我也殺了吧”,如此深情的女子,怎麼突然就跟嫪毐上床了?為嘛要上,總要給個解釋吧。然後又突然一腳把嫪毐踹下床,嘶吼著讓他滾,我當時看還以為是嫌棄嫪毐活兒不好呢,原來是覺得自己墮落了,那你就別知錯犯錯啦,不,人家直接給嫪毐生孩子去了……人物行為邏輯混亂,這才是不能忍的。

2.不知道為什麼觀眾對張魯一所飾演的角色那麼反感,我現在正在很認真的看這部劇到30集了,個人覺得張魯一演的還是很好的,也看得出演員為這個角色下了很多功夫。至於說扮嫩,這個我覺得還能接受吧。因為我看劇之前不認識張魯一,他出場的時候我也沒有覺得很違和(放心,本人也是特別不喜歡老黃瓜刷綠漆式的表演)最開始他出場的幾集裡有幾場戲我覺得是有一點遺憾,但是隨著劇情的發展,嬴政越來越入戲,張的扮演越來越自然流暢。

因為看見網上觀眾對他很反感,於是我就去搜了搜他的履歷,才知道他原來年紀不小了,我居然一直沒看出來。可能化妝髮型的原因吧,出場時感覺還是很年輕的。總之我覺得拍的還是不錯的。我對國產劇還是很挑剔的,這十多年來我只看過四部國產劇(因為優秀才看),《大秦賦》是其中一個。部分觀眾不接受可能是因為比較熟悉張魯一吧,我是完全不認識這個人,有時間我也去看看富大龍先生的演繹。

二、戰爭戲變宮鬥戲的問題

1. 說實話,《大秦賦》演得確實太爛了。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對比前三部,雖然在道具服裝上華麗不少,但觀眾看的是劇情是演技。大秦賦,一部爛劇,劇情拖沓,78集的電視劇,宮鬥劇佔了一大半。真正統一天下的場面僅僅只佔了二十多集,導演和編劇真的會省錢。戰爭場面省了好多。說實話,導演和編劇沒有抓住最後一部的重點,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前三部雖然戰爭場面少,那是因為確實重點不在戰爭場面,而是在縱橫謀劃的較量,戰爭是其次,因為前三部是大秦一步步崛起打野補兵發育的過程,打不過儘量避免對線。但是,導演和編劇,都第四部了,秦國絕對碾壓了東方六國,重點就應該放在戰爭場面啊,一統天下的過程吧。觀眾想看宮鬥劇幹嘛看《 大秦賦 》?演技方面,演員本身演技沒問題,但飾演角色真的不合適。

2. 秦宣太后羋八子和秦王嬴政的母親趙姬,這兩個在大秦歷史上經歷都很豐富的女人,一個把秦惠文王贏駟、義渠王、魏醜夫等男人玩弄於股掌之間,另一個在秦莊襄王嬴異人、商人丞相呂不韋、情夫嫪毐之間周旋,這兩個女人的故事精彩程度不相上下,但對比一下寧靜在第二三部裡的表現和朱珠在大秦賦裡的表現就可高下立判,兩個角色的劇本劇情差距可能也是重要原因,一個以大秦歷史為主線,而羋八子的生平故事穿插其中,不會顯得喧賓奪主。

另一個則以展現趙姬秘史為主,讓人看得忘了這到底是《 大秦賦 》還是《 大情婦 》,似乎嬴政滅六國也只是因為他和他風流濫情的母親的關係不和才轉移注意力去屠滅六國,以達到發洩自己心中鬱悶之氣的目的,還有劇中好幾個重大歷史事件的起因而被完全演繹成因宮鬥事件引起的,讓“秦王掃六合”這一偉大的歷史功績顯得頗為小家子氣,好像秦始皇統一六國不過是為了了結自己的私怨,而不是為了完成六代先王和老秦人世世代代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總之這部大秦賦真的是讓人一言難盡。

三、編劇的問題

1.許多人之所以吐槽張魯一沒演技,實際上問題出在編劇與導演的側重方向上,所以,讓人覺得有偏離感。此劇是以正面頌揚秦始皇的偉績,張魯一是根據劇情的刻畫需要,表演始皇內心變化而所需要的表象,而只能這麼演。始皇帝歷史上應該是有血有肉有大格局的人,但編劇只側重了正面,卻忽視了歷史原因的侷限性,其殘暴的另一面更能顯示出人物的完整性。

以戰促和平,本身就是血雨腥風,是以殘忍手段換來統一及和平的更大善果。一味的正面慈愛就失去了原有的霸氣。所以,這部劇也就使演員施展不出更全面的當時人物真貌,而侷限於某種側面刻畫上了。

可以說,好的劇本基本上決定了一部電視劇的成功與否,加之導演和演員的水平,更能決定這部片子能不能好上加好,彩上添彩。但是,觀眾千萬不要忽略另外的一個因素,那就是劇本的寫手。許多人或許還不知道該行業,這可是小說到劇本的一個非常寵大的幾乎帶有壟斷性質的行業。大牌明星導演被推薦一本書,他們都會說同一句話,那就是先叫寫手們看看。

該行業有頭有腦,有血有肉,同時也有才有幹。但是,他們的思維方式和再創作方式卻不同於作家本人。他們不會理會作者要表達的真實目的,而是看有沒有賣點(票點),所以他們會將原著拆的七零八落,將他們認為有用的東西串在一起。他們收費昂貴,並不會一開始就拿出本子,而是拿出要點。如果認可,才開始討價還價獅子大開口。之所以許多優秀文學作品最終不能成本成戲,一大幫無底線寫手從中作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2.《大秦賦》的編劇、導演水平也就那樣,才疏學淺,歷史文化水平所限,拍這種狗血宮鬥片是中國電視導演的最擅長的特色,看不慣就不要看,《大秦賦》不是隻給懂歷史的人所看,它的主要觀影物件是佔全國大多數的普通人群,及大爺大媽、老叔大嬸、農民民工、痴男怨女等等,他們才是收視率的主體,像《猴鼎記》一樣。

網上鬧得越兇,貶得越厲害,評分墊底,可收視率卻是最高的。拍電視不是搞研究歷史,是給人們消遣娛樂散心的,越爛、越荒誕無稽。電視劇就越有市場,不然就不會有郭敬明們,看看郭敬明們,拍爛片被人罵得最多,可他們照樣賺得盆滿缽滿。可以確定的是,中國電視劇的主流必將由爛片,雷劇引領。

3. 第一部,有點價值觀輸出凌駕於藝術本身的意思,且在感情戲方面直男癌傾向明顯;但製作和主創團隊幾乎每個環節的水平都強大而均衡,核心角色尤為出彩,完成度高,綜合水準高。第二部,戰爭場面平平,劇本減法做得略有問題(這大概就是導致有的地方節奏太快的一大原因),少年嬴稷的演員個人認為沒選好(光突出小時候的弱了,沒體現出以後能變強的潛質。其實像易烊千璽這樣有外柔內剛氣質的少年演員就比較適合這一角色,可那時他的演戲資質還沒體現出來,且即使那時也未必請得起哈哈)從而相當程度上影響了末段劇情的吸引力。

但史實與藝術的平衡是四部裡做得最好的,選角整體還是很好,主配角都多有出彩處,富大龍老師貢獻了可能是大秦系列最強的單體表演(要我個人來說,會把可能去掉,王志飛老師侯勇老師李立群老師對不起。),文戲頂級水準,感情戲和女性角色塑造完全甩脫了第一部的直男癌毛病,而且分寸得當,家國兒女有機結合,使得全劇可看性極強。綜合水準個人認為至少和第一部差不多,個人更喜歡第二部一些。

第三部,不僅戰爭戲因為白起的演員出問題而垮掉,選角比前兩部更是出現了大幅倒退(主要是配角方面),特別是末段老年嬴稷時期的戲中,其他角色的演技幾乎無一能夠與張博相抗衡,劇方甚至還犯下了七十多歲的嬴稷的太子只有二十來歲模樣的天大錯誤(最後一場戲),劇本在末段也垮成了爽文模式,要不是富大龍老師來探班偶然成就了堪稱神來之筆的“老秦王與老秦王”的那場戲,末段就徹底垮掉了。文戲個人認為比前兩部差之遠甚,除了末段劇情變爽文外,感情戲的水準又跌回去了而且對劇情幾乎沒啥作用,很大程度上是靠寧靜和張博把戲撐起來的。

總的來講第三部已經是一部綜合水準不算高的劇了,只是核心角色表現和神來之筆的“老秦王與老秦王”戲能保證它及格而已。第四部,首先不承認它是第四部,然後其水準即使與第三部比也不值得評價。當然,前十集的三位老秦王、兩位趙王(趙偃後面表現也不錯)及大秦戰神郭開、天王東王(大霧,東西周君)等配角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不然一集都沒法看了。看了20多級,基本就是跳著看,完全沒有第一部看完還想再看一遍的感覺。

道理說白了,就是把歷史人物拍的沒有性格沒有思想,秦始皇沒拍出來,要啥沒啥一點沒有千古一帝的氣魄與手段,這個王當的如果不是歷史劇早就被反了,一個從小忍辱負重的皇帝不該是這樣。呂不韋沒拍出來,轉變很唐突前面一點鋪墊沒有,就突然嬴政要繼位了躲屋裡笑了下,就提現他投機商藏的深了?

城府深的人會是這樣的表現嗎,鋪墊做好,這個情節就是一個眼神一個表情足矣。後面他掌權了,你看不出他是怎麼想的,完全沒有邏輯鏈條,好像到這裡了就該做這件事了。電視劇,不是說他是正劇就是好劇,大秦賦基本上就是個茶餘飯後看著樂的劇,你在這裡分析不出任何有價值的東西,而好劇你看完甚至會對你完善對歷史和世界的看法有幫助。

(注:以上觀點均來自網友)

對《大秦賦》背景的解讀

我看戰國的宏觀視角就是,具體的微觀人事變化,要結合外戚消長背後的國際形勢演變,戰國是應該適合以國際外交視角來解讀的時期。

宣太后在位時期,大戰略是削弱楚魏,更偏南向。而宣太后死後,昭王的大戰略好像是轉為了聚焦打擊趙韓,更偏北向。四貴倒臺是昭王集權之需,從外交上來講,昭王后期開始,與楚國進入了到滅楚前的一段長期平衡狀態,秦楚沒有發生過大的戰端。華陽太后所謂以色事人者,更像是逸聞瞎話,她背後是楚國,是在北方鏖戰的秦國需要穩住的南方,才是最大的底牌。只是談電視劇如何塑造更體現歷史的魅力。

然而夏太后死後,韓系快速倒臺,公子成蛟被殺,更接近本質的應該是秦國對韓國的外交動向。230年,秦滅韓,華陽太后死。而秦始皇早在囚禁韓非的時候,大概就定了滅韓乃至統一決策。這個是籌備多年的,這個時候他應當是更依賴楚系。而他小時候,楚系趙系韓系,恰好對應的是南北中,上中下三個秦國作為東出障礙的三個主要接壤的鄰國,包圍著秦國。這三個國家都要阻攔秦國,阻攔不住,也要引導秦國戰略方向,讓戰火不至於最先燒到自己。

所以,外戚集團的鬥爭背後,一定是四國國家外交的大資源運作。不僅僅是秦廷關起門的家事。呂不韋時代,是借秦主少國疑之際,三大國透過外戚外交影響秦國的三方制衡階段。夏太后的墓修在嬴政親政之前,能有這般規模,這般國家支出,說明朝堂支援夏太后的勢力是龐大的。

戰國秦國的太后墓是死前修還是死後修,如果是死前修,那麼修陵應當是夏太后一方主持,那麼和後世的陵邑制度相似,是在爭國家資源,更能作證這個勢力的強勢。最終韓系倒臺,成蛟死後,楚趙外戚同盟共同敵人,威脅嬴政王權的競爭者就不再了。趙系又在親政之際發難,也可以和韓趙唇亡齒寒,後來韓趙相繼作為前兩個被滅的統一路徑現象相互印證。趙系撕破臉去發難楚系,是有趙國國家戰略影響的。

總結

對於選角問題,觀眾向來都有個謬誤,那就是認為像秦始皇這般有大氣魄的風雲人物天生(從小)就很霸氣,而像呂不韋這類商人天生就很奸詐,可以說持此種見解的觀眾非常無知,所謂的歷史真實誰又能說得清呢,又沒哪個歷史學家見過這些風雲人物的真正模樣,而司馬遷的《史記》都是主觀臆斷的多。

呂不韋也好,趙姬、秦始皇也罷,青少年時期的人設不一定都是殺伐果斷、霸氣側漏、妖豔媚人或老謀深算的形象,之所以能給觀眾造成這種誤導性極大的形象認知,也許是因為後期的各種身不由己,經歷太多了才一步步成長為六親不認的君王或老道的商人,但絕不是說誰一開始就真的是那個樣子,所以許多觀眾從張魯一剛登場開始就忍不住吐槽說張魯一既沒演技又長得不夠霸氣,實際上都是缺乏基本常識且很無腦的見解。

至於宮鬥問題,我想說的是歷朝歷代的帝王,沒哪個能避免宮鬥問題,宮鬥是他們實現政治抱負必須經歷的一環,都沒能在宮鬥取勝,還談何一統天下呢?當然了,因為劇情需要,宮鬥戲太長了難免讓人覺得煩,合理安排宮鬥篇幅是可以的。

所以不少網友把《大秦賦》口碑持續走低的事實歸咎於張魯一一人是非常有失公允的,如此說並非為張魯一等人洗白,而是實事求是的分析造成《大秦賦》口碑持續下滑的各方面的客觀因素而已

55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貴妃難當?詩妮娜公務脫鞋腳痛,不脫又被吐槽,乾脆穿膚色高跟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