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不僅是消化、吸收和營養物質交換的重要場所,也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腸道免疫屏障,主要指腸粘膜淋巴組織和免疫細胞,及時處理“偷渡”進來的破壞分子。
腸上皮細胞的免疫機制
腸黏膜表面是人體與外界環境接觸面積最大的部分,排列著數量眾多不同種類的腸上皮細胞,腸上皮細胞在固有性和特異性的黏膜免疫防禦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產酸:不同種類的上皮細胞產生無機酸、有機酸、黏蛋白、溶菌酶、乳鐵蛋白和抗菌肽,起到保護宿主對抗微生物的作用。
分泌補體:上皮細胞還分泌補體 C3、C4 和細胞因子,參與免疫啟用。
傳遞抗原:腸上皮細胞能將抗原遞呈給啟用的T細胞。
對抗黏膜致病原:腸上皮細胞有一些細菌特異性受體,對抗黏膜致病原。
腸上皮內淋巴細胞的免疫機制
完整的細胞毒能力:因為寄生蟲感染後,腸上皮內淋巴細胞數量增加,它們可能直接對寄生蟲發揮細胞毒性作用。
保護上皮免受細菌病毒感染:很可能透過某些細胞因子的分泌來保護上皮免受細菌和病毒感染;
調節免疫耐受、提升上皮細胞功能:這兩種作用主要透過腸上皮內淋巴細胞亞群實現。
派爾集合淋巴結的免疫機制
腸繫膜相關淋巴組織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派爾集合淋巴結。
攝取抗原:其具有特化的冠狀上皮,可活躍地攝取抗原。
包含免疫誘導所需的所有細胞:B 細胞、T細胞和抗原提呈細胞等。
產生大量免疫促進細胞:這足以說明其具有免疫調節的作用
固有層淋巴細胞的免疫機制
含大量T細胞、部分巨噬細胞等。
在腸道病變時,T細胞活化,可生成效應 T細胞和調節性T細胞。其中效應T細胞主導正常防禦性免疫反應並在炎性腸病中起作用;調節性T細胞可分泌抑制炎症因子,介導口服耐受等。
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的免疫機制
是在腸道黏膜免疫當中起到關鍵作用的是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它能構成一道生物屏障來抵禦有害物質。
清除病原體:其可以聚集潛在的和侵入性病原體,透過腸蠕動和黏膜纖毛運動來促進病原體的清除。
加強沒有炎性反應伴隨的免疫程序:與腸派爾集合淋巴中的M 細胞結合被轉運入派爾集合淋巴內,與某些細胞結合並被攝取,就可加強沒有炎性反應伴隨的免疫程序。
與T細胞結合,發揮區域性免疫調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