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不是平凡的一年,對於全世界來說這都是最艱難的一段時期,隨著全球經濟遭遇衝擊,是時候該重新思考一個問題,中國製造的前途究竟在哪?
可能對於曾生活在80年代的人來說,日貨對中國每個家庭都再熟悉不過,從電視機、電冰箱、電子琴,再到熨斗、洗衣機、錄音機、錄影機、手錶,在那個“日本製造”已經成為了品質象徵的年代裡,國貨曾陷入過很長時間的低迷狀態。
其實總體上來說,不光對於日貨,國人對所有外國貨的感情都是又恨又愛,很好理解,外國人的東西越好用,我們就越不服氣,為什麼國貨不能達到外國貨的標準。
在那些年,索尼的電視機、錄音機,佳能、尼康的照相機,包括卡西歐、西鐵城的手錶,無不讓我們驚歎於日本製造的工匠精神。
在80年代,北京的大街上有這麼一群人,他們穿著T恤衫,瘦身短褲,戴著蛤蟆鏡,燙著爆炸頭,還要拎著一個夏普或三洋的雙喇叭錄音機,裡面放著迪斯科舞曲,在那個年代這是典型的不良青年,或者說是典型的時髦青年。
90年代,任天堂的紅白機又開始走進了大部分中國家庭,當然紅白機的時候我們大部分人可沒讓任天堂賺到什麼錢,從遊戲機到遊戲卡帶都是盜版,反而是讓“小霸王”紅極一時。
在2000年以後,許多家庭又開始有了小轎車,儘管大眾汽車進入中國市場更早,但日系車很快憑藉著它良好的效能,出色的可靠性贏得了消費者的信賴,日系車省油,皮實,不愛出毛病,這符合當時的市場需求。
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在節目《觀復都嘟》當中就講自己過去西藏旅遊的一次經歷,當時一共去了5輛車,一輛賓士,四輛豐田,考慮到馬老師的乘坐舒適性問題,大夥讓馬老師坐賓士,其他人坐豐田,最後在海拔3700米的位置,賓士車沒了動力,拋錨在原地,而幾輛豐田車卻沒有任何問題。
可見在極端環境下,日系車的表現更值得信賴,在川藏線上大部分跑著的車都是豐田陸地巡洋艦和豐田霸道,藏民不瞭解所謂的什麼豐田,只知道“牛頭牌”的汽車能跑。
隨著改革開放這四十年的發展,中國今天早已今非昔比,成為了世界工廠,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終於發揮了巨大作用,中國勞動力多的優勢成為了中國企業發展騰飛的基石。
藉助著巨大的人口紅利,我們把“MADE IN CHINA”做到了全世界,在這些年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由於國人腰包鼓了我們出國旅遊的時候便常常揮金如土,在國外奢侈品點裡像買大白菜一樣瘋狂購物,然後大包小包的託運到國內。到家之後仔細一看,這些異國他鄉的奢侈品上面清晰的刻印著“MADE IN CHINA”。
今天說起來這是個段子,是個笑話,其實這背後也說明著一些問題,日貨也好,歐洲一些奢侈品牌也好,他們很長時間成為了全世界質量、品質、以及品味的標杆。而國貨在許多年前一直留給我們一個固有印象,那就是製作工藝粗糙,缺乏設計感和檔次感,國產品牌彷彿成為了廉價的代名詞。
這種固有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難被扭轉,儘管如今中國製造已經遍佈全球,但人們對於“中國製造”的傳統觀念卻很難在一朝一夕間發生根本的改變。
在計劃經濟年代,我們生產的產品更多的設計理念是為了滿足於它的實用需求,很少會對它的細節和一些外形配色方面進行考究,更不會關注到一些文化承載的功能。
一個民族品牌如果能夠在眾多世界豪強當中脫穎而出,肯定要開墾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一個重要問題是“什麼能代表中國”。
其實在流行文化當中我們也看到了相似的變化,從2010年開始,北京的潮人們已經開始從“全民匡威”的熱潮中抽身,投入到“全民回力”的浪潮當中,我們管這種現象叫做“國貨回潮”,面對這種文化現象,中央電視臺還專門做過一個大型的專題節目叫做《國貨的前世今生》,去年參加過《樂隊的夏天》的彭磊和龐寬也作為受訪者在節目中講述了自己的國貨情懷。
當年輕而時尚的俊男美女們腳上踏著回力牌球鞋、上身穿著海魂衫,下身穿著藍白條的運動褲,時尚終歸還是和民族固有文化之間形成了發酵。
馬未都先生曾說過:“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製造大國,今天我們的產品需要解決的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如何改變民眾對於我們產品信任度的問題,我們如何讓國人認可我們自己的自主品牌,認可我們的國產品牌產品的質量,這是中國自主品牌現階段比較重要的問題”。
從這點上來說,勞士頓有著讓全國消費者選擇它的優越基礎,尤其是在全國經濟遭遇打擊的特殊階段,我們戰勝了疫情,戰勝了短暫的經濟危機,等待我們的應該是品質更好的中國製造。然而在此之前,我們的工匠要認真對待我們的手中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