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發展到極端,被迫害狂就是一種精神疾病。有些人幻覺他人企圖殺害自己,囚禁自己,或者施以其它方式的侵害。由於想要保護自己免遭幻覺中迫害者的侵害,他們往往會採取一些暴力行動,因此,對他們的自由應該給予一定的限制。
我們對這種有著被迫害狂心理的人還是比較熟悉的:據他們自己說,他人都是冷酷無情、不講誠信、忘恩負義的,而他們成了他人的犧牲品。剛開始同這種人相處時,我們會對他們的講述抱以同情。
他們說的每一件事,單獨來看都可能是真實的,有時我們都會碰到類似的情況,但合起來看,就可能引起我們的懷疑:他們的運氣怎會這麼壞,所以的壞人壞事都讓他們給趕上了。
按照機率理論所說,人們在一生中遇到的倒黴事是大致相當的;而按照他們自己所說,他們總是碰到比別人多得多的不公正待遇,其原因可能就在他們自己身上:或者是有些侵害出自他們的想象,實際上並未發生;或者其行為在無意之間激起他人的惱怒。
這樣我們很可能對他們的說法表示懷疑,而在他們看來,這種懷疑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表現,因此其被迫害的心理狀態又進一步加劇。
實際上這一問題很難解決:因為無論是表示同情還是不表示同情都會讓其被迫害心理狀態加深。有被迫害狂傾向的人如果能找到一個願意相信其說法的人,就會誇大事實,甚至無中生有,弄到後來讓人實在無法相信。
如果他發現別人不相信其說法,就會又一次認為他人是冷酷無情的。要消除這種毛病,只有透過理解,讓有毛病者知道事情的真相。消除被迫害狂心理狀態是獲得幸福的一個重要方面,如果覺得人人都在迫害自己,那是不可能感到幸福的。
被迫害狂的根源是過於誇大自我價值。如果他是一個劇作家,他會說,他是當今最優秀的劇作家,這是不容置疑的;但他的作品很少上演,即使上演也不怎麼成功,這種現象怎樣解釋呢?他說,是那些劇院經理、演員和劇評家聯合在一起反對他。
他認為就是這個原因,並進一步解釋說:他從不向那些演藝界大腕們低頭,從不討好那些劇評家;他的劇本反映了真理,而攻擊它的人就是那些容不得真理的人;於是他的天才得不到人們的承認。
如果他是一個發明家,他會說,他的發明之所以未能得到承認,是因為沒有人來考察其發明成果;企業老闆不願意搞技術革新,還是按照老的一套生產;在科學發明界有一個小圈子拒不接納他這個天才;出版社的人要麼把他的手稿弄丟了,要麼看都不看就退回其手稿,總之,不予出版;他關於自己發明專利的申請,不知何故,就是得不到任何回答。
他總結說,這個社會有一個小圈子,其內部成員關係密切,而對外是一律拒斥,所有的發明成果都被他們壟斷了,而他的申請沒有任何人理睬。
還有一些慈善家也屬於這種被迫害狂者,他們做好事,卻違背了他人的意願;如果沒有人向他們表示感謝,他們就有一種受到傷害的感覺。
其實人們做善事的動機不一定是像他們自己想象的那麼純潔。熱衷於權力的慾望其實有多種形式,有時候假裝是為他人做好事從而獲得快樂。但這種“為他人做好事”往往意味著剝奪他人的某種快樂,例如禁止他人喝酒、賭錢、娛樂等等。
有些做好事的人其實是出於一種對“犯罪者”的嫉妒心理,他們為了讓朋友尊重自己而不得不剋制自己不要去犯那些“罪”,例如,那些提出禁菸法的人自己顯然是不抽菸的,他人從抽菸中獲得的樂趣構成了他們的痛苦之源。
如果那些菸民真的戒了煙,來向他們表示感謝,他們反而有一種失落感。如果那些戒了煙的人不來感謝他們,他們就想,自己所作所為是為社會做奉獻,而那些最應該感激他們的人卻不領情,這樣就有一種被犧牲的滿足感。
過去我們往往可以在家庭主婦身上發現類似的情況,她們自以為對家中的女傭負有保護其道德的責任。而現在這樣的情況很少見,因為主人和傭人之間的矛盾已經變得十分尖銳,傭人根本就不買主人的賬。
在政界也有類似的情況。政治家逐漸將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中,他們自以為是為了一個崇高的目標而犧牲了個人享受,在公共舞臺上為大眾服務,最後卻發現大眾群起而反對之,他們認為公共大眾是以怨報德,不知好歹。
他們從未反省過,自己除了為大眾服務外,是否還有別的動機;也沒有想過,在管理公共事務的過程中,他們自己也被激發了生命力,獲得許多樂趣。
在他們看來,在大會講壇上的發言,在公開報刊上發表的言論,就是事情的真相,就是自己真正的動機。這樣,在遭到公眾反對時,他們就認為自己是費力不討好,感到十分憤恨和絕望。
以上這些事例說明,要預防被迫害狂心理的產生,應該按照以下4個方面去做,或者說,應該遵守以下4條原則:一、要記住,你的行為動機並不是像你所想象的那樣,始終是大公無私的;二、不要過高估計自己的優長之處;三、不要以為別人都跟你一樣,對你這個人是那麼感興趣;四、不要猜想有許多人會專門盯上你和想法迫害你。
——幸福之路
【本文摘自《羅素自述》(黃忠晶編譯,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