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電視劇(簡稱臺劇)
是指臺灣的電視臺或電視節目製作公司製作的電視劇。浪漫的愛情故事,型男靚女是臺劇最大亮點。兩岸三地古裝合拍劇《新白娘子傳奇》《戲說乾隆》《包青天》轟動一時,偶像劇《16個夏天》《王子變青蛙》《流星花園》等也取得高收視率,受到追捧,家族劇也是臺劇的殺手鐧,《再見阿郎》《意難忘》等經典長劇也為臺灣電視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臺灣電視劇已經歷了40多年的發展歷程。並在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政治、經濟、文化、意識形態的因素變遷中生成、更替與發展。
臺劇黃金年代“上半部戲劇時代代表人物:趙雅芝、鄭少秋、潘迎紫、陳德容、馬景濤、俞小凡、焦恩俊
“昨夜的,昨夜的星辰,已墜落,消失在,遙遠的銀河!……”70後的觀眾一定還記得,臺灣電視劇先驅代表《昨夜星辰》、《星星知我心》在大陸地區播出,讓當時還處於懵懂狀態的大陸電視觀眾來的多少美好的夜晚。《新白娘子傳奇》《戲說乾隆》《包青天》《一代女皇》等臺劇曾引發大陸萬人空巷,是一代觀眾心中的美好回憶。
上個世紀80—90年代,大陸電視幾乎是港臺電視劇的天下,古裝劇在大陸的受歡迎程度自是不必說,非瓊瑤牌的臺灣劇,無論是古裝還是時裝劇也都有不可一世的魔力,諸如《新白娘子傳奇》、《包青天》、《一代女皇武則天》、《戲說乾隆》、《星星知我心》、《雪山飛狐》…這些臺劇當年幾乎所有電視臺都播出過,用萬人空巷來形容一點都不誇張。當時最紅的香港影視明星是趙雅芝、鄭少秋。另外馬景濤、劉德凱、陳德容、金超群等本土臺灣演員也因這些電視劇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臺劇從此數十年佔據大陸電視劇市場主要份額。
在以古裝劇、年代劇為代表的的戲劇時代結束後,臺劇又迎來了偶像時代。
臺劇黃金年代“下半部”偶像時代代表人物:F4、大S、鄭元暢、明道、陳喬恩、林依晨
2000年,創世紀的年代,無論從劇本編劇還是觀眾群都在翻新改變中。從苦情戲轉變成偶像劇的時期了,此時期轉變不得不感謝一位臺灣女製作人柴智屏。這位臺灣藝壇的“神秘魔法師”。她在2001年,在整個亞洲市場推出了F4神話,打造了臺灣偶像劇《流星花園》。柴智屏也因此被稱作臺灣偶像劇之母。
《流星花園》開啟了臺灣偶像劇的大門。
從此,臺灣電視開始了偶像劇之路,接連推出《土司之吻》、《薰衣草》、《情定愛情海》等劇。隨著後來偶像劇數量增多,觀眾口味不斷提高,偶像劇不再像以前那樣只侷限於一段純純的愛情,兩個盡善盡美的偶像,而是開始在情節、人物、製作、包裝等各個方面,不斷密謀著升級。
隨即臺灣進入偶像劇鼎盛時期,2004年郭品超、安以軒飾演的《鬥魚》,周渝民、徐熙媛飾演的《戰神》;2005年,陳喬恩、明道主演的《王子變青蛙》;2006年,“惡”系列偶像劇楊丞琳飾演的《惡魔在身邊》,鄭元暢、林依晨飾演的《惡作劇之吻》更是捧紅了一系列滿身惡習的“壞小子”。
2008年臺劇產量最高,並在由陳喬恩、阮經天主演的《命中註定我愛你》上獲得高回報,但從此之後,臺灣電視劇市場進入低谷期。
沒落原因港臺劇之所以走到今天這種地步,和大陸影視劇製作逐漸擺脫政策和觀念束縛,逐步迴歸作品本身脫不開關係,但臺灣電視劇市場越發低迷、資金短缺、演員流失也是不爭事實。
劇種單一80年代兩岸三地完全是古裝劇的天下,90年代,合拍劇、年代劇風靡一時,之後偶像劇開始崛起,用了短短不到10年的時間,迅速登上了熒屏的主力位置,牢牢掌握著一批年輕觀眾的視線。可以說臺灣劇自始至終以“眼淚+愛情+偶像”來抓住觀眾的心,這也是臺劇唯一的殺手鐧。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到了90年代末期,模仿臺灣偶像劇套路來製作的韓劇反倒逆襲大陸市場,臺灣偶像劇漸漸被更加精緻的韓劇所取代,臺劇的“偶像劇”這枚殺手鐧銳氣大減,近幾年依舊在偶像劇方面死撐,可臺劇一貫的腔調、劇情安排、人物型別早已不能滿足觀眾的心,相對於題材多樣性、語言文化多樣性的大陸電視劇,過於戲劇化、型別化的臺灣偶像劇顯得越來越“小兒科”和“幼稚”。
人才外流臺灣偶像劇的確是一個培育新人的搖籃,但不變的電視劇生態環境自然造成人才外流。早期的劉德凱、馬景濤、張晨光等一批曾在90年代中期當紅的臺灣男演員如今無一例外地都紮根在了大陸,甚至一些更老牌的臺灣演員如李立群、寇世勳也在大陸找到了事業的第二春。後期的林心如、吳奇隆、蘇有朋等都將事業重心放在大陸,隨後的林依晨、阮經天、霍建華、安以軒……毫不例外“北上”淘金。據統計,2014年橫店的藝人中五分之一都是港臺藝人。
吳奇隆、霍建華,陳喬恩鄭元暢轉戰內地
《大男當婚》導演孫皓分析,自新世紀以來,受大陸日漸崛起的電視劇勢力影響,臺灣劇集的賣方市場漸漸沒落,大批資深電視工作者、演員遠赴大陸淘金,臺灣本土市場嚴重萎縮,入不敷出。除了青春偶像劇與操著臺語方言的鄉土劇仍舊能夠保證市場外,曾經盛極一時的臺灣電視劇產業終於開始走下坡路。而大批曾經叱吒風雲的明星,不是沉寂了,就是到大陸尋救命草。
《囧人的幸福生活》出品方賀盈時代老總張珺涵也表示,到2014年,臺灣的製作公司不再拍攝“正常”的電視劇,導致一大批在90年代中期走紅的臺灣演員,由於年齡的問題而陷入了一個尷尬的局面。要麼在偶像劇裡“淪落”為男主角的爸爸,要麼降價去演說閩南語的長壽劇。
尤小剛笑稱,大陸一線演員的身價夠臺灣拍兩部劇了,臺灣藝人沒有理由不“北上”。
資金短缺多年來,臺灣電視人總豎起所謂“本土”旗幟,但“本土”戲難有海外市場,惡性迴圈下只得緊縮製作成本,讓製作環境每況愈下。
《三國》這樣的製作於臺劇是奢望
見證了臺劇輝煌與沒落的演員黃文豪(曾出演《戲說乾隆》等熱播劇)表示,都說臺灣型別化單一,只會做偶像劇,但誰能告訴大家,做宏大的歷史正劇資金哪裡來?臺灣沒有電視臺或者公司能出幾千萬甚至上億人民幣去拍一部電視劇。其次是場地,大陸有許許多多的影視城可以提供場景。別的不說,單單是央視自己一家電視臺就擁有四大影視城。除此之外,還有很多非常出名的影視城。例如浙江橫店影視城,這在臺灣是不敢想象的。
2020年發展想見你的播出又勾起八零九零後對於臺劇的回憶,想見你拍的確實不錯,值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