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2010年末,一名突尼西亞小販因被警察粗暴對待並侮辱,對生活絕望的他以自焚來抗爭,這一事件引發了一系列的反政府"革命"運動。

多米諾骨牌就此推倒,"革命"浪潮接連卷走了本阿里、卡扎菲、穆巴拉克、薩利赫等盤踞西亞北非數十年的中東大佬。

以"民主"、"民生"為口號的反政府運動幾乎席捲了整個阿拉伯世界,這就是西方政府和媒體所津津樂道的"阿拉伯之春"

九年前的3月15日,一個敘利亞男孩被政府拘捕後非正常死亡,引發民眾大規模示威和騷亂,"阿拉伯之春"宣告登陸敘利亞。

就在大家以為敘利亞將步上利比亞等國後塵時,一個名為"伊斯蘭國"的恐怖武裝組織的興起扭轉了這一程序,為消滅恐怖組織,維護自身安全,敘利亞的盟友終於出手相助。

五年前的9月30日,普京在俄羅斯深陷烏克蘭危機尚未能抽身,遭受西方制裁而經濟低迷的情況下,毅然決定出兵敘利亞,幫助岌岌可危的阿薩德政權,打擊伊斯蘭恐怖組織和反政府勢力。

無論從當時俄羅斯國內國際形勢看,還是從敘利亞的實際情況看,世界各國普遍認為普京出兵敘利亞,極有可能不但無法獲取自身利益,還有可能深陷"中東泥潭"而無法自拔,是一次極大的冒險之舉,是一場關係到俄羅斯國運和普京自身政治前途的豪賭。

一、多方角力敘利亞支離破碎

在"阿拉伯之春"進行得如火如荼之時,在美國得意於以"民主"、"民生"為主題,以支援反政府勢力顛覆那些實行專制統治的阿拉伯國家政權之時,在美國有意無意地忽略,甚至是縱容和暗中支援下,具有極端暴力恐怖主義組織性質的"伊斯蘭國"在伊拉克和敘利亞迅速膨脹與肆虐。

這個由"基地"組織伊拉克分支"伊拉克伊斯蘭國"和敘利亞反政府武裝"救國陣線"於7年前的4 月9 日合併而成的恐怖組織,其宗旨是建立一個由遜尼派穆斯林控制的政教合一的宗教國家,進而控制整個阿拉伯世界,近期目標則是推翻伊拉克和敘利亞的現政權。

"伊斯蘭國"極度嗜殺和大搞破壞,令飽受巴以衝突、政局動盪、經濟惡化困擾的中東安全域性勢雪上加霜,同時也引發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該組織以其教義吸引了世界各地"聖戰"追隨者前去參戰,而後又迴流本國,對於全球安全構成了極大威脅。

特別是該組織資金充足,組織嚴密,武器精良,作戰經驗豐富。相比之下,深陷內戰多日的敘利亞政府、飽受摧殘的伊拉克政府就顯得軟弱可欺,更是令"伊斯蘭國"在短期內攻城略地,佔領了伊拉克西部、北部以及敘利亞東部的大片領土。

再加上其他形形色色的反政府武裝佔據的地盤,幾無招架之力的敘政府軍僅能控制首都大馬士革及周邊地區,不足全國領土的20%,甚至大馬士革都在反政府軍火箭彈的襲擊範圍之內,阿薩德政權隨時都有可能倒臺。

美國看到自己暗中扶持的敘利亞反政府武裝倒向了"伊斯蘭國",敘利亞局勢失去控制,身受"9.11"之害的美國為自身安全著想,不得不組成多國聯軍進駐敘利亞,並對該組織發動空襲,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伊斯蘭國"的擴張勢頭。

但是美國沒有派遣地面部隊參戰,僅靠空中打擊效果有限,而且美國堅持將本該站在打擊"伊斯蘭國"第一線的阿薩德政權排除在聯合陣線之外,因而要想在短期內徹底剿滅"伊斯蘭國"幾無可能。

而對於一些反政府武裝攻擊阿薩德政府,美國又持默許態度,致使面臨生死存亡的阿薩德政府只能另謀他路,於是他想到了傳統盟友俄羅斯。

二、欲要雄起俄羅斯內外交困

自蘇聯解體後,烏克蘭成為俄羅斯與西方國家的角力中心,隨著6年前的克里米亞併入俄羅斯,使得俄羅斯與西方關係降至冰點,俄羅斯國內外形勢極為緊張和危險。

首先,俄西關係全面惡化,雙方博弈由暗鬥轉向明爭。軍事對抗氣氛漸濃,克里米亞入俄致使歐洲對俄擔憂情緒上升,北約在波羅的海和黑海、烏克蘭以及俄西部等地多次展開軍演,俄羅斯和西方國家的戰機、軍艦等多次發生對峙。

北約峰會決定海陸空力量以輪換方式在東歐持續存在,並在東歐組建名為"尖鋒"的快速反應部隊。北約宣言指出,俄對烏克蘭的侵犯"是對歐洲大西洋安全的主要挑戰"。

西方輪番制裁俄羅斯,克里米亞公投之後,歐盟、美國、日本聯手對俄進行數輪制裁,涉及俄能源、金融和軍工等關鍵領域。

並且在外交場合全面孤立俄羅斯,七國集團拒絕參加原定在俄羅斯召開的索契八國集團峰會,改為在布魯塞爾舉行七國峰會,變相將俄逐出G8。

G20峰會上,與會西方國家領導人尖銳批評普京,遭到冷遇的普京提前回國。經濟發展與合作組織和國際能源署也暫停俄加入程序。

其二,歐亞經濟聯盟前景堪憂。俄羅斯實力下降,難以長期維持對歐亞經濟聯盟的高投入。

同時,歐亞經濟聯盟各參與國對俄存有戒心,排斥過度一體化,各參與國也不願意與俄一起對抗西方國家。甚至烏克蘭、喬治亞、摩爾多瓦三國還與歐盟簽署聯絡國協定,邁出西向重要一步。

其三,俄羅斯經濟發展步履維艱,陷入停滯甚至下滑狀態。西方國家各種經濟制裁對俄影響巨大,俄羅斯外債增長迅速,償債能力面臨考驗。俄石油產量受到影響,加之國際油價暴跌的相互作用,俄國家能源安全遭到威脅。

俄羅斯本身經濟面臨結構性問題,GDP增速已經連續四年走低,滑落至1%以下。外貿額大幅下降,資本外流難以遏制,金融市場持續動盪,股市大幅下挫,盧布頹勢不止。

而且經濟困難現象已經在俄羅斯社會上得以體現,俄八成民眾認為物價正在迅速上漲、百姓生活水平正在下降。教育、醫療衛生等社會開支縮減,多數地區出現財政赤字。

可以預見,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俄羅斯經濟與外交形勢很難徹底好轉,甚至可能更加糟糕,對社會影響或將進一步顯現,如何應對這一局面對普京領導的俄羅斯政府將是一個嚴重挑戰。

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普京出兵敘利亞在外界看來根本就是一場冒險的豪賭,如果無法控制敘利亞局勢,不但要面臨"伊斯蘭國"的恐怖襲擊,國家也有可能陷入動盪甚至分裂,普京政權將無法維繫下去。

幸運的是,普京成為了贏家。隨著俄羅斯的介入,政府軍穩紮穩打收復失地,反政府勢力開始從大馬士革周邊地區逐步退卻,歷時5年的敘利亞危機進入了新的階段。

由此可以看出,外界普遍認為的冒險和豪賭,在普京和俄羅斯的角度和高度上卻另有看法,至少從可能收益上看,普京認為值得一賭,那麼為什麼說當年普京出兵敘利亞是一場冒險的豪賭呢?

首先,出兵敘利亞,是對地緣安全議題的"再塑造"。俄羅斯認為,當今國際格局處於深度重構期,正是俄羅斯積極拓展外交空間、爭取話語權、構建影響力、重塑大國地位的絕佳時機。

俄羅斯要證明自己在地緣安全議題中"不可或缺"的談判地位,鑑於西亞北非局勢基本處於西方國家主導之下。敘利亞危機成為俄為數不多、可資介入的安全議題,是俄扭轉地緣外交被動局面的不二良機。

當"伊斯蘭國"的出現開始讓敘政府軍面臨西方、反對派和"伊斯蘭國"的三重絞殺、被壓縮在地中海東岸狹小地帶時,俄羅斯在千鈞一髮之際從幕後走到臺前,向阿薩德政權施以直接援手,鞏固了其在中東的地緣支點,維護了其中東的戰略利益,成功重置了敘利亞及中東地區的地緣安全議題。

普京抓住國際社會對"伊斯蘭國"威脅及難民潮的恐懼心理,高調介入敘利亞局勢併成功吸引了國際社會的關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俄羅斯在地緣安全上的被動局面,轉而成為中東地區地緣安全議題的主導者。

其次,出兵敘利亞,是對"顏色革命"擴散的堅決抵制。在"阿拉伯之春"如火如荼的同時,9年前在莫斯科和聖彼得堡爆發的大規模反政府遊行示威,使克里姆林宮在蘇聯解體後,第一次感受到了來自"顏色革命"的直接威脅,並初步認識到了西方"混合戰爭"的威力。

作為安理會"五常"之一,俄羅斯需要用自己手中寶貴的否決權表明自己對"主權民主"的支援及對"顏色革命"的反對,它在安理會數次否決西方向阿薩德政權施壓的決議,並堅持各方透過談判和平解決問題。

同時,普京還認為"一句善言加一把槍帶來的好處遠比善言本身要多",於是俄羅斯快速出兵敘利亞,並取得了顯而易見的積極效果。

俄國防部長謝爾蓋·紹伊古大將認為俄軍介入敘利亞內戰"完成了地緣政治任務,境外勢力推翻合法政權的企圖被阻止,'顏色革命'的連鎖反應被中斷。"

俄羅斯對"顏色革命"鮮明的抵制態度,因出兵敘利亞得以彰顯,而"顏色革命"的擴張趨勢亦被阻止。

其三,出兵敘利亞,是對"伊斯蘭國"勢力蔓延的高度警覺。俄羅斯選擇出兵敘利亞的直接原因還在於對"伊斯蘭國"勢力愈發膨脹的警覺,這也是俄出兵敘利亞的"官方理由"。

自 6年前發跡以來,"伊斯蘭國" 擴張速度之迅速、影響範圍之廣闊已經讓俄羅斯當局不得不加以重視。並且"伊斯蘭國"早就與北高加索地區的車臣分離勢力武裝分子建立了聯絡,意味著對俄產生威脅的恐怖勢力開始"裡應外合"。

5年前,"伊斯蘭國"正式宣佈在俄北高加索地區建立"高加索州",這被俄羅斯當局視為赤裸裸的挑釁,也進一步堅定了普京出兵敘利亞肅清恐怖活動"源頭"的決心。

同在俄羅斯本土打擊恐怖分子相比,在敘利亞發動境外反恐行動付出的犧牲和代價會小得多,一場在中東地區消滅恐怖分子的戰役將給俄羅斯帶來長遠的利益。

即使是作為歐盟中的傳統"反俄"國家波蘭,對俄在敘軍事行動的評價也非常積極,波蘭官方人士稱讚俄軍的行動是"首次針對'伊斯蘭國'行之有效的打擊"。

在多重動機的考慮和牽引下,俄羅斯出兵敘利亞,空襲敘境內的"伊斯蘭國"目標,這是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在西亞地區他國領土上實施的首次大規模軍事行動,標誌著俄羅斯作為一個強國重返世界舞臺。

三、堅韌前行,擺脫困局

俄羅斯在敘利亞透過5個月高強度的空襲,基本達成了預期的地緣安全目標

首先,俄羅斯成功挽救了阿薩德政權。從根本上扭轉了敘戰場態勢,為敘政府軍的地面軍事行動贏得了優勢和主動,其實際控制區增至45%,阿薩德政權基本穩固並渡過了生存危機。

對俄羅斯而言,阿薩德政權是俄在西南地區有效的安全屏障,出兵敘利亞阻止了宗教極端勢力向俄北高加索地區的滲透,也破解了美國在該地區對俄形成戰略合圍的意圖。

俄羅斯還鞏固了在敘利亞塔爾圖斯港的物資技術保障基地,並實現了在敘利亞拉塔基亞赫梅米姆空軍基地的長期駐軍,使俄即便在部分撤兵後也擁有了隨時"返場"的空間,有利於俄對中東局勢的及時介入。

最後,俄羅斯透過軍事介入敘利亞造成在敘穩定軍事存在的既定事實,藉此在以難民問題為代表的諸多議題上與歐盟達成了默契,迫使美國在敘利亞問題上與俄羅斯展開有限合作,推動敘衝突各方的停火與政治和解程序。

俄出兵敘利亞基本形成了"以打促談"的局面,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自烏克蘭危機以來俄羅斯面臨的外交僵局,為與西方國家在敘利亞乃至烏克蘭問題上進行溝通合作奠定了基礎。

但是在敘利亞的軍事行動中,每天數百萬的花費,對於本來疲弱的俄羅斯經濟又平添了新的負擔,長期下去很可能引發民眾不滿情緒,對普京領導的克里姆林宮政權是一個巨大的潛在威脅。

而且20世紀70年代末蘇聯入侵阿富汗拖垮了蘇聯,讓俄羅斯人記憶猶新。所以俄羅斯如何不陷入"中東泥潭",如何"手握爛牌,但打得精彩",是對普京的進一步考驗。

普京的做法極為乾淨利落,就像突然出兵一樣,在半年後即宣佈撤出駐敘俄軍主力部隊,常駐兵力縮減至3000人,空襲強度明顯降低。

其實這次撤軍,普京是有多重現實考慮的:首先,俄希望用強硬軍事介入搭配後續的撤兵行動、以"一張一弛"的手段換取西方國家在對俄製裁問題上的妥協以及俄與西方國家在烏克蘭和敘利亞問題上的合作。

4年前的3月13日,普京致電美國時任總統奧巴馬探討敘利亞局勢,兩天後便下令撤兵。這充分表明俄希望透過撤兵進一步緩和與美國及西方國家的關係,以緩解對立、增進信任,擺脫戰略困境。

其次,俄羅斯需要阿薩德政權同意按照俄式方案,以和平手段解決危機。在俄出兵敘利亞後,阿薩德一度想憑藉俄軍強大的空海火力一鼓作氣收復全部失地,但這勢必將把俄拖入戰爭泥潭,阻礙俄深度佈局中東。

普京以撤兵這種更為直接的方式向阿薩德政權施壓,打消其借俄之手在戰場上力挽狂瀾的念頭,阿薩德也被迫依照俄的規劃簽署停火協議。

最後,在中東各派尖銳對立、俄當時國內經濟形勢較為嚴峻的情形下,撤兵是俄為避免陷入戰爭泥潭所做的一種努力。

俄雖在事實上助兩伊、黎巴嫩和敘利亞形成了一條地緣上的"什葉派之弧",卻從未公開為什葉派"站臺"。俄更希望充當一個有公信力的"調解人",成為中東地緣勢力關鍵一方的同時又不至於深陷其中。

此外,透過撤兵,俄意圖擺脫在政治和經濟上的雙重負擔,使自身得以"輕裝簡從"地博取談判籌碼、塑造地區安全議題、保持在敘影響力。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俄軍部分撤出後,敘政府軍立足不穩,部分重要城市"得而復失"。

而且極端組織針對俄境內重要目標的恐怖襲擊有增無減,在普京宣佈撤兵後不到半個月,俄第二大城市聖彼得堡的地鐵站就遭到炸彈襲擊,導致14人死亡、50多人受傷,並且據被抓捕的恐怖分子交待,莫斯科也成為了"伊斯蘭國"的主要襲擊目標。

這些因素迫使俄羅斯在撤出部分力量後,又向駐敘俄軍重新"輸血",並且開始"返工"作戰。其後,俄軍又經歷了一年半的在敘利亞境內武裝反恐。

3年前,普京再次突然表示,敘利亞98%以上的領土已被政府軍控制,俄敘聯合反恐戰爭即將結束,俄羅斯啟動第二次撤軍。

這次撤兵的原因,是普京對俄羅斯周邊地緣政治的更多重的考慮。

首先,俄羅斯周邊地區整體形勢不確定性增加。在西部,烏克蘭危機不斷髮酵,至今沒有出臺可行的解決方案,俄羅斯因此受到的制裁依然沒有得到緩解。

而在遠東,朝鮮半島局勢大起大落,在不斷升溫後又陡然降溫,日本對待"北方四島"問題的態度日顯強硬,俄羅斯對此高度緊張。

這要求俄羅斯必須均衡部署其軍事力量,並要在適當時機調整戰略重心,關注俄羅斯邊境及周邊地區安全威脅。

俄敘並不接壤,"伊斯蘭國"對俄國家安全的威脅也因俄羅斯強力出兵而被減弱,因此第二次撤軍是俄羅斯根據地緣形勢和國家安全需要、最佳化軍事部署的必然選擇。

其二,俄羅斯希望透過撤兵追求自身在道義上的絕對制高點,尋求有關國家特別是中東國家的理解。由於俄軍的撤出,美國軍事介入敘利亞局勢、支援庫爾德武裝便"師出無名"。

尤其是在未來,敘國內局勢一旦出現反覆,輿論壓力便將理所當然地落在美國一方,俄也可以藉此塑造自身"負責任大國"的國際形象,有利於俄進一步施展自身國際影響力,在國際政治舞臺上進一步聚攏人心、有針對性地發出俄羅斯的聲音,改善俄面臨的外交困境。

第二次撤兵便是普京迎合民意的開篇之作,不出所料,普京成功連任。

敘利亞危機中,普京透過進退有度、收放自如的撤兵行動,靈活展示了外交-軍事相結合的"巧實力",一定程度上破解了自烏克蘭危機以來俄羅斯面臨的外交僵局,使自蘇聯解體以來俄羅斯一度"禮儀"化的國際影響力被重新賦予了實際意義。

俄羅斯也基本實現了既定的地緣政治目標,讓阿薩德政權認識到俄在敘駐軍就是其政權安全的保證,證明了自己是其盟友值得信賴的靠山

戰亂中的敘利亞就像一個有各種利益訴求的董事會,普京雖然成功"入股"敘利亞和中東局勢,並在"出兵-撤兵"間成為了"大股東"。

但是隨著中東局勢不斷髮生新的變化,俄羅斯在中東的戰略佈局開始向縱深推進,處於沒完沒了"陷阱"之中的普京難以促進各方就敘利亞問題達成共識,也無力獨自承擔重建敘利亞的成本。

俄羅斯囿於有限的綜合國力無法成功擺平其他"股東",相反,作為曾經最大的"股東",美國雖然部分"撤資",卻依然保有足夠干預敘利亞問題程序的能力。

敘利亞"賭局"尚未結束,敘利亞問題將長期繫結俄美關係,成為雙方地緣政治博弈中繞不開的話題,但至少普京的冒險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勝利。

4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郭碧婷產後終於大方露面!穿著寬鬆身材吸睛,這狀態我真沒看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