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隨著《大秦賦》的熱播,一個之前不太有名氣的地名開始頻繁出現,這就是雍城,在劇中的不同時期,雍城都會被反覆提及。

趙姬和嫪毐終日廝混,不巧懷下孽子,為了然人耳目,趙太后決定離開咸陽,去往距咸陽約150公里的雍城居住。

秦王嬴政登基後,大權一直有相國呂不韋和太后把持,嬴政最重要的成人儀式也在雍城舉行,正是在這個時候,嫪毐看準機會發動了叛亂,成了嬴政親政的第一道大關。

有一次五國聯軍進犯咸陽,嬴政在城牆上做咸陽百姓的動員,說有人提議暫避雍城,那麼咸陽的百姓怎麼辦呢?

慷慨激昂的演講讓咸陽軍民同仇敵愾,士氣大振,從劇中我們可以看出來,雍城對於秦來說是個非常重要的地方,甚至是有些神聖的地方,那麼雍城對於秦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01)秦人的故都

在昭襄王派兵奪取周天子九鼎的那一集裡,最後的天子周赧王神情異常悲憤,面對即將徹底失去的王權象徵,破口大罵秦人不過是自己先人養馬的家奴。

英雄不問出處,周赧王罵的沒錯,秦人的確曾經是給周天子養馬的,而且一直地處西陲,居住環境險惡,屬於連個自己固定的地盤和封號都沒有的弱小部族。

周平王時代,秦人護送平王東遷洛陽有功,於是正式被封為諸侯,有了自己明確的封地和時代傳承的名號,秦人第一次正式登上了天下紛紛的政治舞臺。

周天子分封耍了個心眼,大手一揮把自己原來的王畿之地封給了秦人,秦人只能苦笑一聲,說了一句,彩!

為什麼苦笑,你自己為什麼被逼走,心裡沒數嗎,天子的地盤被西戎佔了,才東遷洛陽的,你倒好大筆一揮把秦人封到了那個地方,但樂觀進取的秦人相信,只要有塊屬於自己的地方,將來一定能創造輝煌。

於是從秦襄公八年,公元前前770年起,秦與戎、狄戰鬥不息,秦人為了生存在不斷與蠻人交戰,這期間互有勝負,但秦人最終在這個地方慢慢站穩了腳跟。

尤其是秦德公元年,秦人定都雍城,從此有了自己穩定的都城,雍城也成了秦國曆代君臣不斷奮鬥的象徵。

尤其是在秦穆公時期,任用賢才,開地千里,遂霸西戎,向東與東方諸國爭雄,成為了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

古代中國講究“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也就是古人認為所有大事中只有打仗和祭祀最為重要,秦人這兩件事做的都很好。

在離開了雍城之後,儘管這裡不再作為都城,但是秦人的宗廟依然在這裡,重大的祭祀禮儀活動,依然在雍城舉行,這裡成了秦人的精神家園,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趙姬可以離開咸陽去往雍城,實在是沒有比看守祖宗家廟更好的理由了。

(02)迎難而上才是秦人作風

現在我們都知道秦國的都城是咸陽,同時也是秦帝國統一天下之後的帝國之都,看了《大秦賦》我們知道秦人還有個舊都叫做雍城,那裡有秦人的宗廟,是秦人的精神家園。

但是秦人的歷史上還有一個都城,它的名字叫櫟陽,如果不是秦迷很少人知道這個地方,但正是這個地方,才最能體現秦人的精神。

秦人正是靠著這種不斷進取,有志於天下的精神,才最終戰勝了東方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而遷都櫟陽正是這種進取精神的最佳體現。

遷都櫟陽的秦國君主是秦獻公,這也是個傳奇的君主,秦靈公去世後,秦靈公的叔叔秦簡公趙悼子,突然發動叛亂,奪取了國君之位,年僅十歲的秦獻公開始了流亡魏國的生涯,這一流亡就是二十九年。

流亡的君主,比起那些從小養在深宮,長於婦人之手的職業皇帝,往往有著絕大的優勢,那就是他的流亡生涯讓他真正的瞭解了這個殘酷的世界。

歷史上的晉文公也是在流亡了19年之後,才回國繼位,最終開創了春秋時期最強的霸主晉國,哪怕是最後晉國一分為三,依然能成為天下三雄,足見當年晉國之強。

回國繼位的秦獻公同樣表現出相當的魄力,他決定遷都櫟陽,這在當時可以說是個非常危險的決定,因為櫟陽當時可以說就離秦國的邊境地區不遠。

秦獻公這麼做,為的就是表示自己收復河西之地的決心,因為當年三家分晉之後,魏國透過改革最先強盛,強大的魏武卒讓天下諸侯聞風喪膽。

更是向西奪取了秦國的命脈河西之地,狠狠的把秦人按在地上摩擦,把秦國的活動範圍牢牢的控制住,這一時期魏國風光無限,而秦獻公回國繼位面對的就是已經丟失了河西之地的秦國。

秦國遷都有個非常明顯的特點,那就是越來越靠東,透過往東遷都,表示了秦國對廣袤東方的野心,而秦獻公的遷都,更是把都城從雍城遷到了更東的櫟陽,進一步逼近河西之地。

而秦獻公遷都之後,更是勵精圖治,多次發動收復河西之地的戰爭,並在公元前366年(秦獻公十九年),打敗韓魏兩國,保護天子有功,從此秦國重新提高了諸侯國之間的地位。

(03)遷都的秘密

秦國的歷史,從秦獻公開始才正式走上了面向關東,逐步吞併六國,國力蒸蒸日上的開始,而這一切的起點的秘密,就藏在遷都櫟陽這件事上。

古來大多數遷都,都會受到非常大的既得利益群體的阻撓,北宋開國君主趙匡胤就曾想遷都洛陽,當最終被舊勢力的利益全體阻撓而作罷。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是以南征的名義,最終走到洛陽的時候,人困馬乏實在走不動了,皇帝給群臣兩個選擇,要麼遷都,要麼繼續南征,群臣這才勉強答應遷都洛陽。

古來大凡是想變革,有作為的君主,必然會受到國內保守勢力的阻撓,秦獻公就是這樣一個銳意改革的君主,因為他在魏國流亡29年,親眼見證了魏國是如何透過改革一步步變得強大的,所以秦獻公一回國繼位,馬上也開始了他的改革計劃。

但改革必然會受到舊勢力的阻撓,於是秦獻公便不顧反對決定遷都櫟陽,遷都行為從純軍事角度來講,的確是有風險的,但是為了內部的改革能夠進行順利,秦獻公還是義無反顧的遷都,同時也給秦人一種東進的信心。

秦獻公最顯著的改革是廢除殉葬制,這個殉葬制度是殷商時期遺留下來的“陋習”,是一種非常殘忍和不人道的做法,但是確實秦人的傳統。

秦穆公作為一代英明神武的君主,死的時候,殉葬人數有明確記載,多達177人,這些人並不都是奴婢。

《詩經》有一首《黃鳥》,講的就是秦穆公死後,秦國3位棟樑之才為他殉葬,這讓秦國人非常惋惜:“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一句句沉痛的嘶吼,讓秦國人對殉葬制度十分不滿,這也直接導致了秦穆公之後,秦國國力衰弱兩百年。

秦獻公還有許多改革政策,但這些都並不徹底,一切都留給不久後出現的商鞅,他將帶領秦國徹底走向富國強兵之路,但秦獻公廢除了殉葬制度,從此秦國的外來人才絡繹不絕,起碼不用擔心自己陪著君主一起死。

櫟陽,一個被遺忘的名字,也是一個應該被記住的名字,它作為都城時間不長,但最能反映秦人不斷進取銳意改革,包舉宇內併吞八荒的決心和鬥志。

8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做好漢又要好漢不吃眼前虧